攝影要多看,多想,多拍!讓我們跟著大師學(xué)攝影吧!沒有權(quán)威,只有經(jīng)典。 經(jīng)典就是用最恰當(dāng)?shù)男问剑?/span> 反映時代特征并能流傳于后世的作品。 羅貝爾·杜瓦諾(1912~1994) ○ 這期介紹的是法國攝影大師——羅伯特·杜瓦諾 羅貝爾·杜瓦諾是20世紀(jì)40~60年代'法國人道關(guān)懷攝影'巔峰期的代表人物。在法國攝影界,羅伯特·杜瓦諾和亨利·卡笛爾·布列松堪稱為一對并駕齊驅(qū)的大師。這兩個人的攝影都以紀(jì)實為主,但風(fēng)格卻迥然不同。布列松經(jīng)常云游四海,作品比較深沉嚴(yán)肅,關(guān)心各地的民生疾苦。杜瓦諾則一生只以他所居住的巴黎為創(chuàng)作基地,喜歡在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抓取幽默風(fēng)趣的瞬間。 Kiss by the Hotel de Ville,1950 想必很多人都對這張照片不陌生。作為羅伯特·杜瓦諾的代表作之一,曾于1950年拍攝的世界上最著名的一張接吻照片《巴黎市政廳前的吻》,在2005年巴黎達(dá)索拍賣行拍出了15.5萬歐元的高價。 The Fallen Horse, 1942 他熱愛巴黎、熱愛生活,跟普普通通的市民一起泡酒店,喝咖啡,談天。他總是用一種溫柔的、幽默的目光注視著周圍的蕓蕓眾生,用同情的態(tài)度加以刻畫。 Fox terrier on the Pont des Arts,1953 人們不但不怕他的相機,還甘心情愿地充當(dāng)他鏡頭中的模特。他的作品不但具有幽默感,而且給人一種特別的親切感,帶有典型的法國式的人文主義烙印。 La Baguette Parisienne,1953
平心而論,羅貝爾·杜瓦諾的編導(dǎo)拍攝確實可圈可點,他的人像作品更不得錯過。羅貝爾·杜瓦諾穿梭巴黎街頭的同時,也進(jìn)入巴黎文藝鼎盛的咖啡館,拍下薩特、西蒙娜·波伏娃、阿爾貝托·賈科梅蒂等人流連其間的一幕;他還為畢加索、費爾南·萊熱、科萊特、讓·丁格利、羅貝爾·卡皮亞于居家、室外或工作室留影,創(chuàng)意兼具超現(xiàn)實主義與劇場型態(tài)。 Down to the Factory,1946 羅貝爾·杜瓦諾對郊區(qū)中下階層平民的生活頗多著墨。在混亂、貧困、移民充斥的巴黎第18區(qū),羅貝爾·杜瓦諾留下了眾多珍貴的影像。 L'Accordeoniste, rue Mouffetard,1951 比起其他'法國人道關(guān)懷攝影家',如布勞紹伊、維利·羅尼、伊吉斯、愛德華·布巴等,羅貝爾·杜瓦諾少了幾分感性,而以適度的神圣、懷舊、詩意點綴其狡黠的玩笑。 The Cellist, 1957 假如巴黎是個劇場,羅貝爾·杜瓦諾則是有耐心的觀眾,不分晝夜地等待他的劇目上演,偶爾升格為導(dǎo)演。他與亨利·卡蒂埃-布雷松、布勞紹伊、歐仁·阿捷特并稱法國四大攝影家,雖受布勞紹伊的影響,卻有他獨到的'法國人道關(guān)懷攝影'取向,而這些影像,不但是法國的重要文化資產(chǎn),也是全世界的影像資產(chǎn)。
【重大福利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