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因子譽山藥,脾腎雙補起沉疴。 藥食配伍風(fēng)味奇,烹飪巧妙壽天多。 【藥名演變】 薯預(yù)又作薯蕷,是山藥之古名。公元前11世紀的周朝就有人種植。《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渡胶=?jīng)》稱作“諸與”。后稱“薯蕷”、“山芋”。隋唐時《吳普本草》稱“玉延”、“修脆”、“佛掌薯”。據(jù)資料介紹,唐代時,為避唐代宗李豫之諱而改為“薯藥”;宋代時,為避宋英宗趙曙之諱又改為“山藥”,一直沿用至今。 【傳說故事】 傳說:戰(zhàn)國時有兩國交兵,一方被困山谷,數(shù)年后,被困的一方兵強馬壯,神奇殺出。事后方知,山谷有大量的薯蕷生長,其塊根養(yǎng)人,藤莖可以養(yǎng)馬,使人們認識到了山藥可食。 《湘中記》載:東晉永和初年,有一個采藥人來到衡山,迷路糧盡,坐在懸崖下休息。忽看到有一老翁,面色年輕,正對著石壁看書。采藥人以饑餓告之,老翁給他食物吃(食物即為薯蕷),并指點他出山之路。采藥人走了六天才回到家,而仍不知饑,由此方知薯蕷功效神奇。 《紅樓夢》第十一回:秦氏患病到了二十日以后,一日比一日懶,又懶吃東西,月經(jīng)兩個月沒來。經(jīng)大夫診斷不是懷孕。后來,鳳姐又去探望她,秦氏道:“嬸子回老太太、太太放心吧。昨天太太賞的那棗泥餡的山藥糕,我吃了兩塊,倒像克化得動似的?!兵P姐兒道:“明日再給你送來?!?山藥在《紅樓夢》見于多處。第十回張?zhí)t(yī)給秦可卿開的益氣養(yǎng)榮補脾和肝湯,第二十九回說的左歸丸、右歸丸、麥味地黃丸等皆有山藥?!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記山藥“補虛,除寒濕、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李時珍認為山藥益腎氣、健脾胃、止瀉痢、化痰涎、潤皮毛。山藥糕主要原料是大棗和山藥,能健脾和胃、生津養(yǎng)血固腎,所以秦氏道“老太太賞的山藥糕點好象克化得動似的”。) 宋陸游詩日:久緣多病疏云液,近為長齋煮玉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