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刻器形多樣,表現(xiàn)形式豐富,雕刻內(nèi)容廣泛,而奏刀之法、制器制度則一脈相承。竹刻如同書畫藝術一樣,猶有可觀。不同時期、不同竹人,其技法與風格雖有異同,然雕刻之深淺、造形之變化,大體可分為圓雕、透雕、浮雕、薄地陽文、陷地深刻、陰刻、留青等數(shù)種形式。了解這些雕刻技法后,相信會對欣賞此次竹刻展起到進一步的作用。【文末還有贈票福利,記得看到最后!】 圓雕 圓雕,也稱立體雕,通常表現(xiàn)人物、動物、花果與樹樁等。制作過程大體分三步:先制粗坯,用鑿刀法,雕出造形輪廓,強調(diào)細部結(jié)構(gòu)。然后作修光,先用割刀法,用斜口刀割出線條,挺勁有力;線條與陽面的過渡也用割刀來完成,陰的弧面用圓刀修飾,結(jié)合其他刀法修光。人物、動物的開相放在最后進行,而毛發(fā)的處理用三角刀來刻畫。數(shù)種刀法交替并用,然后打磨拋光。充分巧用竹根天然形狀與根須的自然肌理,因材施雕,塑造形象。 透雕 透雕適合于近景處理。把畫面的留白處鏤空,突出物象,虛實分明。鏤孔處的大小、正斜應與物象呼應,亦隨物象而變化,以虛空間來襯托實體,更好地突出主體,使整件器物更顯空靈、幽渾。鏤空時以切刀與挖刀為主,其他用刀與浮雕相同。此嘉定竹刻在明、清初之主要特點。 浮雕 浮雕分兩種:高浮雕(也稱深浮雕)、淺浮雕。趙昕《竹筆尊賦序》:“一尊之間,因形造境,無美不出。漥隆淺深,可五六層,漏沉其次也?!绷攘葦?shù)語,已道出高浮雕之特點。為使景物層次分明,使高處更高,低處更低,故雕刻亦更深。金西厓《刻竹小言》論及高浮雕,有“至于雕刻工具,一般竹刻所用之三五小刀,已不敷用,須有圓口卷鑿,寬刃扁鏟,用之于鑿毛坯,辟畫境。先有大開大合,始能有細鑿精鏤也”之語。與其他竹刻形式相比,刀具繁多,雕刻語言也最豐富,費時也最多。每成一器常歷一年半載。因稿本只在其表,不及深處,創(chuàng)作時需隨鏟隨畫,故更能見作者巧思。此法最適合于全景處理。 淺浮雕在雕刻層次、深淺方面,界于高浮雕與薄地陽文之間,比高浮雕薄,壓縮比例也大,通過鏟去竹地,留出凸起的花紋,高低相襯,虛實相生,產(chǎn)生層次,分出遠近。 薄地陽文 薄地陽文是最淺的浮雕。從字面理解:“地”取《說文解字》釋“平”意,“陽”為凸起,“文”或作“紋”,“薄”當指“地”與“陽”相去微妙。金西厓《刻竹小言》解釋為:將所要表現(xiàn)之花紋以外全部竹地鏟去刮平,使花紋微微突起,然后雕刻于其上。這種刻法,突出一個“薄”字。充分體現(xiàn)刮刀的微妙變化。 陷地深刻 陷地深刻是陰刻之一種,又稱陰翻陽。留光滑表面作地,物象深入,凹于竹面。既有陰刻的刀味,又有浮雕的層次感。 陰刻 陰刻,金西厓《刻竹小言》稱為深刻。以方圓刀結(jié)合,直起直落刻畫點線,來表現(xiàn)物象。此法周顥最擅長,即錢大昕《周山人傳》中所言之“用刀如用筆”。 留青 留青。留青全稱留青陽文,亦名皮雕,為竹刻藝術中特殊的雕刻形式。借青筠去留多寡,呈現(xiàn)出深淺濃淡的變化,絢爛如水墨之具五色。唐代的留青工藝已十分發(fā)達,但退暈的表現(xiàn)方法遲至明代后期才成熟。新技法的出現(xiàn),拓展了留青工藝的題材范圍,深化了與繪畫藝術之間的聯(lián)系,使其具有豐富的藝術表現(xiàn)力和廣闊的創(chuàng)作空間。 【文末福利】 現(xiàn)回復“竹刻+姓名+手機”, 即有可能獲贈竹刻展電子門票??! 名額30個,先到先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