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哥窯水滴作仿生蒜頭形,多瓣形身,上以蒜頭為流以出水,中部置一小口以注水,平足內倭,墊餅支燒露棕黑色胎骨。外滿施月白色灰青釉,釉面厚潤猶如凝脂,如冰似玉,寶光內蘊??谘赜捎谟运魈剩詫虞^薄,略呈紫色,底足露棕黑色鐵胎,正所謂“紫口鐵足”。周身紋片致密,靜穆古雅,深者呈紫黑色,淺者則為金黃色,大小紋片相間,深淺兩色交織,遂成典雅美觀的“金絲鐵線”,為南宋哥窯最典型之特征。 宋人推崇自然之美,觀察自然界之物狀,提煉其內在形與氣,洗去其外在鉛華,把自然美升華成藝術美,形成了宋瓷質樸純凈、清新雅麗之風格。仿生形水滴,如瓜形水滴在宋代越窯、龍泉窯、湖田窯等各大窯口均有燒制,而哥窯蒜頭形水滴還是傳世僅見。 南宋在杭州定都,選址建窯為朝廷燒造御瓷。早期著錄提到的郊壇下和修內司官窯,其窯址均已定位及進行發(fā)掘。至于另一類紋片瓷—哥窯瓷器,其窯址迄今仍未勘定。近年來,哥窯和官窯瓷器一直是海內外學者和藏家的研究重點。官、哥二窯均以蘊借含蓄的釉色著稱,其釉面的開片乃故意為之,一般官窯為大開片,哥窯為縱橫交織的金絲鐵線狀小開片。 就哥窯一名,汪慶正教授生前考證了大量的著錄。他在宋代著錄中找不到任何相關的記錄,但卻發(fā)現(xiàn)元代學者孔齊曾于《至正直記》(約1365年)提到過“哥哥洞窯”和“哥哥窯”。明初作家曹昭所撰《格古要論》中也有論及“哥哥窯”。在現(xiàn)存著錄中,首度提及“哥窯”的應是1428年出版的《宣德鼎彝譜》。凡此種種,可能皆是指相同的器物或瓷窯,只是久而久之其名化繁就簡而已。 宋朝距今久矣,其洗盡鉛華、煢煢孑立的藝術美感如皓月長空般雋永。由故宮博物院聯(lián)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上海博物館、首都博物館等籌辦的“金絲鐵線——故宮博物院哥窯瓷器展”向世人揭開了宋代哥窯的神秘面紗。 |
|
來自: 昵稱3293762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