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必須把世界上的一切描繪成一個謎,并居住在這世界里,如同居住在一個巨大陌生的博物館中一樣。
藝術(shù)家基里科 現(xiàn)實和幻想,這本是兩個相反的詞,卻匪夷所思地結(jié)合在他的畫里。 而且,剛剛好。 高度象征性幻覺藝術(shù),外加神秘。 他將想象和夢幻的形象,與日常生活事物,或古典傳統(tǒng)融合在一起,使現(xiàn)實和虛幻揉而為一; 他用夸張的透視法表現(xiàn)刻板的建筑物、謎一樣的剪影、石膏雕塑及斷裂的手足,予人一種恐怖不安的詭異氣氛。 這種象征性的幻覺藝術(shù),后來被稱為“形而上繪畫”,并被公認(rèn)為達(dá)達(dá)主義及超現(xiàn)實主義等20世紀(jì)繪畫藝術(shù)的先驅(qū)。 ∧ Piazza d'Italia, 1954 Oil on canvas 50 × 40 cm ∧ Autoritratto con tavolozza et tenda rossa, 1962-1964 Oil on canvas 80.5 × 60 cm ∧ Piazza d'Italia, 1960 Oil on canvas 72.5 × 99.5 cm ∧ Piazza d'Italia con Arianna, 1945 Oil on canvas 50 × 60 cm ∧ The Melancholy of the Politician, 1913 Oil on canvas ∧ Self-portrait, 1920 Oil on Wood ∧ Premonitory portrait of Guillaume Apollinaire, 1914 Oil on canvas 81.5 × 65 cm 午后,陽光把身影拉得很長很長,熾熱的黃常出現(xiàn)在畫里,與深綠的天、紅的建筑聯(lián)系在一起。 巨大的圓拱門一直都在,遠(yuǎn)方總會有一些小人小樹靜立,與前景中的石膏像遙遙相對。廣場本是喧鬧非常的地方,此刻,卻絕無人煙。 寂寞無聲,即便吶喊,也會消失于無形。 奇怪、優(yōu)傷、恐懼、隔絕之感,同時又像謎一樣令人費解。 基里科把每個物體都畫得非常精確,但又將物與物置于不合理的位置,物體之間相互照應(yīng),又因為彼此的位置而顯現(xiàn)出新的關(guān)系,超出日常所見。 ∧ L’enigma dell‘ora, 1960 Oil on canvas 40 × 30.5 cm ∧ Autoritratto con tavolozza, 1954 Oil on canvas 82 × 58 cm ∧ The Enigma of the Hour. 1911. Oil on canvas. Private collection. ∧ The Prodigal Son. 1922. Oil on canvas. Museo d'Arte Contemporanea, Milan, Italy ∧ The Disquieting Muses. 1918. Oil on canvas. Private collection ∧ Le Duo (Les Mannequins de la tour rosel). 1915. Oil on canvas. 81.9 x 59 cm.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s, New York, NY, USA. ∧ Hector and Andromache. 1917. Oil on canvas. Galleria Nazionale d'Arte Moderna, Rome, Italy 他的作品是理性的一種表達(dá),具有更多的哲學(xué)性。 他認(rèn)為,真正的形而上繪畫,是把事物從日常的倫理中分離開而造成的。既有率先達(dá)達(dá)派的東西,又是超現(xiàn)實主義所說的“讓環(huán)境改變”在繪畫中的表現(xiàn)。 在他的作品中,如同夢的影像被明確地表現(xiàn)出來,有一種異常的感覺。 基里科的藝術(shù)道路與眾不同。一九二四年,基里科去巴黎,超現(xiàn)實主義畫家們把他視為伙伴歡迎他,即是基于上述理由。超現(xiàn)實主義畫家們承認(rèn),基里科是他們的帶路人??梢院敛豢鋸埶f,本世紀(jì)初絕大部分現(xiàn)代派畫家在其初期都受過印象派繪畫的洗禮。而基里科卻獨獨除外,他認(rèn)為印象派繪畫是走向了墮落和頹廢,他關(guān)心的是印象派以前的古典繪畫,以及十九世紀(jì)不屬于印象派的作品。讓基里科心醉的是十九世紀(jì)常以“死”為題材的理想主義的瑞士畫家貝克林,基里科很喜歡他作品中的神秘性。其后是尼采的哲學(xué)思想影響,以至最終形成基里科獨特的形而上繪畫。當(dāng)然這也與他特定的環(huán)境因素有關(guān)。 ∧ L'Angoisse du départ. 1914. Oil on canvas. 85 x 69 cm. Albright-Knox Art Gallery, Buffalo, NY, USA ∧ Torino printanière. 1914. Oil on canvas. 124 x 99.5 cm. Private collection ∧ Love Song./ Le Chant d'amour. 1914. Oil on canvas 73 x 59.1 cm.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s, New York, NY, USA ∧ The Uncertainty of the Poet. 1913. Oil on canvas. 106 x 94 cm. Tate Gallery, London, UK ∧ The Soothsayer's Recompense. 1913. Oil on canvas. The 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Philadelphia, PA, USA ∧ Le Rêve transformé. 1913. Oil on canvas. 63 x 152 cm. Saint Louis Art Museum, St. Louis, MO, USA ∧ Mystery and Melancholy of a Street. 1914. Oil on canvas. 88 x 72 cm. Private collection 安定?抑或不安? 基里科受叔本華和尼采的影響很深,他對于揭示表象之下的象征意義非常感興趣。 作品《一條街上的憂郁和神秘》(Melancholy and Mystery of a Street)(見上圖),畫面中那泛黃的寂靜給人緊張不安的感覺。本來穩(wěn)定的街道因為作者扭曲處理了透視關(guān)系和非正常的光影表達(dá)使得整個畫面變得不安,而嬉戲的孩子面容不清,在遠(yuǎn)處等待著她的似乎是一個手持長棍的男子。 用最簡單的剖析方式來說,這幅畫中的女孩象征著人性中那些毫無戒備的的美好和純潔,男子的陰影象征在前方等待著的不測和危機(jī),而整個巷子的扭曲則表示這個不可理喻的世界。 結(jié)合時代背景來看,這是二戰(zhàn)前夕的作品,當(dāng)時的意大利國內(nèi)已經(jīng)非常混亂,可以理解為作者通過這幅作品表達(dá)自己對戰(zhàn)爭的恐懼(一切都在陰影中,暗示毀滅的扭曲的街道)和無助(弱小的小孩)。 我們只是不安,對將要發(fā)生的一切顯得那么無能為力。 ∧ The Great Tower./La Grande Tour. 1913. Oil on canvas. 123.5 x 52.5 cm. Kunstsammlung Nordrhein-Westfalen, Düsseldorf, Germany ∧ The Awakening of Ariadne. 1913. Oil on canvas. Private collection ∧ Nostalgia of the Infinite. 1913. Oil on canvas.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s, New York, NY, USA ∧ The Red Tower (La tour rouge) 1913 Oil on canvas 73.5 x 100.5 cm ∧ The Double Dream of Spring 1915 Oil on canvas 56.2 x 54.3 cm
Oil on canvas 140 x 184.5 cm
Oil on canvas 基里科認(rèn)為:一般物體常有兩種形態(tài):一是我們隨時可以看清楚,也就是通常人誰都可以見到的形象;二是只有極少數(shù)人具有形而上的抽象和明晰的透視力,像調(diào)光線那樣能透視物體內(nèi)部的形象,而這一瞬間看到的正是形而上的形象。 基里科認(rèn)為第二種形象宛如捕捉神秘之蝶,普通人憑無知的感受能力是不可能捕獲的。只有“真正的藝術(shù)家”才能達(dá)到目的。 一九一一年七月,基里科帶著作品來到巴黎參加畫展,受到阿波利內(nèi)爾和畢加索的注意。阿波利內(nèi)爾稱贊基里科為“今日最值得驚異的畫家”。 ∧ The Faithful Servito 1917 Oil on canvas 38.2 x 34.5 cm ∧ The Amusements of a Young Girl 1915 Oil on canvas 47.5 x 40.3 cm ∧ The Seer 1914-15 Oil on canvas 89.6 x 70.1 cm ∧ The Enigma of a Day 1914 Oil on canvas 185.5 x 139.7 cm ∧ The Serenity of the Scholar 1914 Oil and charcoal on canvas 130.1 x 72.4 cm ∧ Playthings of the Prince 1915 Oil on canvas 55.4 x 25.9 cm ∧ The Anxious Journey 1913 Oil on canvas 74.3 x 106.7 cm 靜物元素也時常出現(xiàn)在基里科的畫面中。 在表達(dá)意大利廣場的某些作品中,基里科加入了靜物畫的因素——石膏塑像的碎片、香蕉、解剖學(xué)橫型、朝鮮薊、菠蘿——這些物象盡管是靜態(tài)的,卻宛如戲劇角色,在一種即將熄滅的寂靜的光亮中活脫生姿,神奇而有寓意。據(jù)說這是受到尼采的雙重啟示,即尼采富于詩意的靈魂獨立說,以及對脫離正常背景的普通的“靜態(tài)”物體內(nèi)在意義的強調(diào)。 在超文明物質(zhì)上的靜物們,是在靜靜地等待某個時刻的到來。將人當(dāng)作物的形而上繪畫中,人類本身成了事物的模型,常常被編入新的秩序中。 ∧ The Evil Genius of a King 1914-15 Oil on canvas 61 x 50.2 cm ∧ Ariadne 1913 Oil and graphite on canvas 135.3 × 180.3 cm ∧ L’Enigme de l’arrivée et de l’ 1911-1912 ∧ Self-portrait. Oil on canvas, 384 x 510mm ∧ Mélancolie hermétique
From the series Edition 24/50 Bronze 29.5 cm
Lithograph 36 × 43.6 cm 基里科的藝術(shù)世界是那么獨特。他認(rèn)為“所有的創(chuàng)造都在沉默中進(jìn)行”,有價值的東西應(yīng)是“閉著眼看到的世界”,是“人間微妙感情的反映”,所以一幅沒有任何聲音世界的藝術(shù)作品,才是形而上繪畫的杰作。在他描繪那些被認(rèn)為是懷舊的、宿命的或憂郁情調(diào)的作品時,漸漸形成一種感染力強的隱晦暗示的表現(xiàn)手法。 一切,都在來與不來之間。 這世界,本來就是個謎。 關(guān)于藝術(shù)家 喬治·德·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1888年7月10日-1978年11月20日),希臘裔意大利人,形而上學(xué)畫派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出生于希臘東部的沃洛斯(Volos)。最初在雅典工藝學(xué)院和德國慕尼黑美術(shù)學(xué)院學(xué)習(xí)。在德國時,受到Arnold B·2cklin的象征主義和尼采的唯心主義影響,這些哲學(xué)思想為他日后創(chuàng)立形而上學(xué)畫派打下了基礎(chǔ)。23歲時他來到巴黎,4年后返回意大利,不久應(yīng)征入伍。1917年二戰(zhàn)中,他因精神疾病在醫(yī)院結(jié)識了未來派畫家卡羅爾·卡拉(Carlo Carra),結(jié)為摯友,并在后來共同發(fā)起成立形而上畫派。 今日福利 基里科電子畫冊(共兩本),封面如下: 畫冊簡介:雖然頁數(shù)比較少,兩冊共70來頁,質(zhì)量也不是特別的好,但是,還是可以珍藏的。 獲取方式:熟知索要方式的朋友請按照以前的既定方式,新朋友請發(fā)郵箱和書目名稱至公眾號后臺,不明白的,我們會逐個解釋清楚,感謝朋友們的大力支持?。≒S: 收到文件后請盡快下載,以免過期) |
|
來自: xiaojun6768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