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中的74處“道”,各指什么含義? 一陰一陽之謂道。道之所生,必是陰陽兩面,知陰才能知陽,知陽才能知陰,陰陽合和才能知“道”。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1、3名:覺觀之主,主觀之根源。雖名為“覺觀之主”,但不僅是“覺觀之主”,其義復(fù)雜,難以名之,故稱為“名”。 第1、3道:覺觀之客,客觀之根源。雖說是“覺觀之客”,但不僅是“覺觀之客”,其義甚廣,難以言盡,故稱為“道”。這里的道指:“名”之對立面。與“名”并稱“道名”,合而為“道”。 (PS:世間哲學(xué),把世界分為物質(zhì)和意識。有人認(rèn)為“覺觀”是意識。這個不對。“覺觀”是意識之根本,也是物質(zhì)之根本。在“覺觀”層面,物質(zhì)和意識是統(tǒng)一的,這就是“心物一元”。) 第2名:命名之義。 第2道:言說之義。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第4道:指“萬物之根源”之對立面。“萬物之根源”之對立面還是“萬物之根源”,合而為“道”。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第5道:指“德之根義”之對立面。與“德”并稱“道德”,合而為“道”。 第九章功成身退,天之道。 第6道:指“理之根義”之對立面。與“理”并稱“道理”,合而為“道”。 第十四章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第7道:指“綱紀(jì)之根義”之對立面。與“紀(jì)”并稱“道紀(jì)”,合而為“道”。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jì)。 第8道:與第7道所指義相同。 第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第9道:指“行之根義”之對立面。與“行”并稱“道行”,合而為“道”。 保此道者,不欲盈。 第10道:與第9道所指義相同。 第十六章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第11、12道:指“一切之根源”之對立面?!耙磺兄础敝畬α⒚孢€是“一切之根源”,合而為“道”。 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 第13道:指“義之根義”之對立面。與“義”并稱“道義”,合而為“道”。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第14道:與第5道所指義相同。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 第15道:指“心之根源”之對立面:“物之根源”。“心”“名”難分,亦指“名”之對立面。與“名”并稱“道名”,合而為“道”。 第二十三章故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 。 第16、17、18、19道:與第5道所指義相同。 第二十四章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也。 第20、21道:與第9道所指義相同。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qiáng)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yuǎn).遠(yuǎn)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22、23、24、25道:此處極盡根義,指“道”及“道”之對立面?!暗馈敝畬α⒚孢€是“道”。此處“道”之所指,與第一章的“道”所指不同,已合第一章的“道”與“名”。此處“道”等同于第一章的“玄”,“玄”的對立面還是“玄”。故而,“道”的對立面是“道”,“玄”的對立面是“玄”,“道”的對立面是“玄”,“玄”的對立面是“道”。此處“道”與“玄”并稱“道玄”,合而為“道”。 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qiáng)天下。 第26道:指“王者行止治世之根義”之對立面,兩者并稱可稱“王道”,合而為“道”。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第27、28道:指“物極之根義”之對立面,兩者并稱“極道”,合而為“道”。 第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第29道:與第5道所指義相同。 第三十二章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 第30道:與第22道所指義相同。 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第31道:與第22道所指義相同。 第三十五章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第32道:與第22道所指義相同。 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第33道:與第22道所指義相同。 第三十八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第34、35道:與第5道所指義相同。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第36、37道:與第22道所指義相同。 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jìn)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zhì)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第38、39、40、41、42、43、44、45道:指“法之根義”之對立面,與“法”兩者并稱“道法”,合而為道。 夫唯道,善貸且成。 第46道:與第22道所指義相同。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第47道:指“一之根源”之對立面?!耙弧敝催€是“一”,“一”之對立面還是“一”?!耙粸樾灾?,炁乃命之本”,“真一之炁”可稱“道”。但“一”義過實,所以,其“道”甚虛?!耙弧绷x過實而實際不明其義,其“道”甚虛而似明其義。“一”已經(jīng)極盡根處,已無根源可尋,此處之“道”是真不可言。此處“道生一”,更多是行文流暢。 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第48、49道:與第13道所指義相同。 第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第50道:與第22道所指義相同。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51、52、53、54道:與第5道所指義相同。 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馀;是為盜夸。非道也哉! 第55、56、57道:與第9道所指義相同。 第五十五章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58、59道:與第27、28道所指義相同。 第五十九章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第60道:指“長久之根義”之對立面,兩者合而為“道”。 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第61道:指“治國之根義”之對立面,兩者合而為“道”。 第六十二章道者萬物之奧。 第62道:指“奧義之根”之對立面,兩者合而為“道”。 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jìn)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第63、64道:與第37道所指義相同。 第六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第65道:與第26道所指義相同。 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第66道:與第5道所指義相同。 第七十三章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yīng),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 第67道:與第5道所指義相同。 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第68、69、70、71道:與第5道所指義相同。 第七十九章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第72道:與第5道所指義相同。 第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第73、74道:與第5道所指義相同。 總結(jié):“道”,其義不一?!暗郎薄ⅰ暗郎弧?、“道生德”、“道生理”、“道生義”、“道生行”、“道生法”、“道生綱紀(jì)”等等,不一而足,能生一切。盡管各義不一,但“道”只有一個“道”,所說各義也一直是指一個“道”。道顯“名”之對立義而生“名”,道顯“一”之對立義而生“一”,道顯“德”之對立義而生“德”,道顯“理”之對立義而生“理”,道顯“義”之對立義而生“義”,道顯“行”之對立義而生“行”,道顯“法”之對立義而生“法”,道顯“綱紀(jì)”之對立義而生“綱紀(jì)”等等。“道”義合和時,似明其義,其實不明。若要明白“道”,應(yīng)該各有所顯。 除了上述這些,當(dāng)然還有其它義。兵道、商道、醫(yī)道、孝道、為官之道、守家之道、科研之道、游戲之道、愛情之道等等,人立世間,若能守道,萬物將自化。 老子最偉大之處就是:為“道”命名而不定義,卻廣言根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