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中林(1895~1989),四川郫縣太和鎮(zhèn)人。自1911年起,鄭欽安嫡傳弟子盧鑄之先生在成都主持“扶陽醫(yī)壇”,主要講授《 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以及鄭欽安所著《醫(yī)理真?zhèn)鳌?、《醫(yī)法圓通》、《傷寒恒論》。范中林是眾多聽眾和受益者之一,深受鄭欽安學術思想的影響。他潛心于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研究,善于運用六經辨證治療外感及內傷雜病,對許多虛寒證、疑難病,認識獨到,方藥精嚴,療效顯著,人稱范火神。 (一)遙承鄭欽安,善于用姜附 范中林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一點,就是對干姜、附子的使用,具有典型的火神派風格和獨到的運用經驗。 由于干姜辛熱無毒,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等功效,廣泛用于脘腹冷痛、嘔吐瀉泄、肢冷脈微、痰飲喘咳等多種陰寒病證。本書多個醫(yī)案可見干姜的使用,并且多數情況下與附子相須為用。值得特別一提的是“少陰寒厥證”案,本應急投四逆湯驅陰回陽,但附子須久煎,恐失救逆之機,故先投甘草干姜湯以復胸中之陽,使垂絕之陽不致立斷,為用四逆湯贏得時間,由此可知,在措手不及用附子的緊急情況下,干姜可暫代為救急首選藥物。 附子大辛大熱而有毒,為純陽之性,走而不守,為通行十二經之要藥,能上助心陽以通脈,中溫脾陽以助運化,下補腎陽以益火,外固衛(wèi)陽以祛寒,為溫里扶陽祛寒之第一要藥,又稱回陽救逆第一藥,主要得益于火神派醫(yī)家的不斷闡發(fā)和豐富實踐。范中林運用附子,少則30克,多則60克、120克甚至更多,為減低毒性以保證安全用藥,多久煎1.5小時。范中林的醫(yī)案中使用附子時久煎減毒,惟有“太陽少陰證頭痛”案,先用60克附子久煎,連服十余劑而療效不佳時,考慮病重藥輕,毅然120克附子略煎20分鐘而取良效。由此可見范中林先生有膽有識,而能預告患者服藥反應,更見其對生理、病機、方藥的深入理解。 正是由于對姜附運用出神入化,范中林先生被公認為火神派醫(yī)家之一,即便被稱為“火神派大家”,亦非過譽。然而,范中林先生不止是擅用姜附,在此一閃耀光點之外,值得關注和探討的還有很多。 (二)潛心張仲景,六經鈐百病 火神派醫(yī)家多對仲景學術有深入的研究,這可算是一個通例。如火神派鼻祖鄭欽安先生,就是精通《傷寒論》,謹遵仲景立法垂方之旨的;對姜附的闡發(fā)與使用,也由張仲景發(fā)端,火神派方藥運用大多不出傷寒經方范圍。深受鄭欽安學術影響而擅用姜附之外,范中林先生深厚的學術功底在醫(yī)案都可見仲景學術的影響。 六經是指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而言,不單是歸類方法,而是涵及臟腑、經絡、氣化、部位等各層面的綜合表述。掌握了六經病的臨床特點,就能夠知病之所在,明確主治方向。六經辨證具有普遍意義,無論外感病,還是內傷雜病,都可以運用六經辨證,正如俞根初所說:“以六經鈐百病,為確定之總訣?!?/p> 范中林先生運用六經辨證診治疾病,涵及外感、內傷各種病證,主要依據以下兩個方面:①傷寒提綱證。作為對病證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的精要概括,傷寒提綱證可以作為六經辨證的最主要依據,有是證即屬是經,即可用本經方藥。如《范中林六經辨證醫(yī)案》中“太陽證發(fā)熱”案,雖遷延三年,但就診時見“畏寒、發(fā)熱、身無寒、兩膝關節(jié)疼痛、脈浮緊”,恰合太陽傷寒提綱證,仍屬太陽傷寒表實證,故不拘時日,仍可用麻黃湯發(fā)汗。②臟腑經絡關聯。某些病證沒有典型的提綱證候,考察中醫(yī)理論體系中與之相關的臟腑經絡,進而依據本臟腑經絡的六經屬性,可以判斷為屬于某經病證。如《范中林六經辨證醫(yī)案》中“太陰證痰咳”案,太陰病提綱證并無痰咳證候,由于痰咳與肺相關,而肺屬太陰,故斷定本案屬太陰證,治療即從太陰(脾肺)入手。 (三)擅長經方,用藥精準,法度嚴明 《傷寒雜病論》中的方劑,相對于宋元以后出現的時方而言,習慣上稱為“經方”,其理法昭彰,配伍嚴謹,用藥精當,化裁靈活,治療范圍廣泛,臨床療效顯著,故為歷代遣方用藥的規(guī)矩準繩。評判一位醫(yī)家臨床水平之高下,尤其是以仲景學術立根基者,很多方面就在看他是否能夠熟練應用經方。 范中林先生使用的經方每一個醫(yī)案都可見方劑與病證的契合,而考察其藥味、藥量的加減變化,甚至于方劑的變更,可見范中林先生用藥精準,診療過程每一步進退都有法度依據。如《范中林六經辨證醫(yī)案》中“太陽陽明證泄瀉”案,患者雖以胃腹脹痛、泄瀉為主訴,但見頭昏、身痛、脈浮緊等表證,當先解表而用麻黃湯,用法半夏一味略微顧及寒濕里證,此后加生姜、去桂枝、用自制針砂散等一系列措施變換,真可謂步步有據,步步可法。 (四)妙用吐下,自制數方,注重調理 一提起火神派,第一印象往往是單一的形象——扶陽、姜附,然而翻閱本書可見,范中林先生在姜附、經方而外,還能將吐下法用得恰到好處。如《范中林六經辨證醫(yī)案》中“陽明證嘔吐'案,在麻杏甘石湯加味解決多數病證之后,惟有不能進食,食入即吐,認定痰濕與宿食相膠著,“其高者,因而越之”,用硼砂2克涌吐,可謂簡捷有效,畢其功于一役。 為更切合臨床實用,范先生自制九成丹、不二丹、坎離丹、回生丹、二妙丹、針砂散、五通散等方,并有效運用于臨床。這些成方,對于今日臨床,也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中醫(yī)治病,主張“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yǎng)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保ā端貑枴の宄U笳摗罚┓吨辛窒壬芎玫刎瀼亓诉@一宗旨,本書不少醫(yī)案記載,在大劑湯藥療疾之后,或佐以緩和湯丸,或不用藥物,總諄諄囑咐患者注意飲食調養(yǎng),可見其對患者病程理解并關注至細。 (五)《傷寒雜病論》——范中林學術本源 范中林先生潛心《傷寒雜病論》研究,由此奠定其學術根基,這也處處體現在其遣方用藥上。前述之六經辨證、經方運用等,無不得益于《傷寒雜病論》,即可窺見其影響之一斑。如《范中林六經辨證醫(yī)案》中“太陽少陰證腰痛”案,用柴胡桂枝湯合腎著湯,其理論支持即是《傷寒論》“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惡寒、支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薄督饏T要略》:“腎著之病,其人身重、腰中冷……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主之?!奔创耍钊雽W習范中林先生學術經驗,勢必需要深入學習其所用力甚勤的《傷寒雜病論》;甚至于欲深入學習火神派經驗,亦非學習《傷寒雜病論》不可;乃至欲提高中醫(yī)理論素養(yǎng)和臨床技能,亦非學習《傷寒雜病論》不可。若本書讀者能不隨風追捧,不輕浮談“火神”,則是莫大寬慰。 本文作者:徐長卿,選自《范中林六經辨證醫(yī)案》,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