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焯(1661-1722年),字潤千,因早年喪母,改字屺瞻,晚號茶仙;江蘇長洲(今蘇州)人,寄籍崇明,為為官后遷回長洲。先世曾以“義門”旌,學(xué)者稱義門先生。何焯與笪重光、姜宸英、汪士鋐并稱為康熙年間“帖學(xué)四大家”。 關(guān)于《驪山寺碑》:麓山寺碑唐開元十八年 (730) 著名書法家李邕撰文并書,江夏黃仙鶴(傳說為李邕生托名)勒石。原刻在古麓山寺中,后移至岳麓書院右側(cè),明知府錢澍建亭護(hù)碑。為青石,高272厘米,寬133厘米,圓頂。有陽文篆額"麓山寺碑"四字,清晰無損,碑文28行,每行56字,共1400余字。字體行書。因年久碑面風(fēng)化,部分?jǐn)嗔?,現(xiàn)存1000余字。碑文敘述自晉泰始年間建寺至唐立碑時,麓山寺的沿革以及歷代傳教的情況。詞章華麗,筆力雄健,刻藝精湛。因文、書、刻工藝兼美,故有"三絕碑"之稱。又因李邕曾官北海太守,故亦稱之為"北海三絕"碑。是長沙市尚存最早、價值最高的碑刻。麓山寺碑曾為歷代藝林、文豪所推崇。 何焯行書臨《驪山寺碑》(169CMx55CM) 釋文: 開皇九年,天臺大禪師守護(hù)法庭,澄清悲海,嚴(yán)幢標(biāo)聳,智火融明。襲如來堂,坐法華定。四行樂而不取,三賢登而更遷。有若曇捷法師者,伐林及樹,染法與衣。不墜一滴之油,有沾大根之雨??偣艽髮④婟R郡公權(quán),公諱武。福德莊嚴(yán),喜慧方便。疏寫四部,鎮(zhèn)重百城。有若智謙法師者,愿廣于天,心細(xì)于氣。誦習(xí)山頂,創(chuàng)立花臺。有若摩訶衍禪師者,五力圓常,四無清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