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兩虛惟有益胃補腎,治宜甘藥。陰陽兩虛屬于慢性虛損性疾病之范疇。在法療上為什么要益胃補腎,治宜甘藥呢?且看中醫(yī)經(jīng)典和歷代先賢怎么說。 《素問-玉機真藏論》說:“五藏者,皆稟氣于胃?!敝嗅t(yī)認為脾胃主運化水谷之精微,化生氣血津液以濡養(yǎng)諸臟,猶兵家之餉道,胃氣充實,五臟之氣才能充沛,若胃氣虛弱,不惟五臟不得其養(yǎng)而虛衰,且胃氣一敗,百藥難施,其病難以挽治。故諸虛之可復者,須靠胃氣的化源充足,補虛而有效者,應借胃氣而行藥之力。培補胃氣,可以促進食物的受納、腐熟和吸收,以增補人體氣血,加快病損的修復,如費伯雄言:“凡遇虛證,千萬勿忘有顧胃救人之第一必效之法在。”腎為先天之本,趙獻可說:“五臟之真,唯腎為根?!蹦I藏先天、后天之精,其精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其所化生之陰陽又為諸臟腑陰陽之根本,久病多虛,“五臟之傷,窮必傷腎”,故以益胃補腎固本為法,以防止人體根本之虧耗,又可通過補腎暖土,增強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 補腎益胃治宜甘藥,是中醫(yī)治療陰陽兩虛證的不二之法。“陰陽俱虛,治宜甘藥”誠如《靈樞-終始》云:“則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藥”。虛勞久病,陰陽之間失去其互根之作用,陰損及陽,陽損及陰,而致陰陽兩虛;陰虛則不能制陽而現(xiàn)熱象,陽虛不能制陰則見寒象,當此“陰陽具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藥”,因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泉。因此,治療陰陽兩虛之證,就應選甘味入中焦脾胃的藥物以建中氣,中氣健則化源足,才能氣血旺盛,陰陽調(diào)和,陰陽不足之證便可痊愈。如醫(yī)圣張仲景用小建中湯治療虛勞病陰陽俱不足者,即從調(diào)補脾胃著手。故明-繆希壅亦指出:“冶陰陽諸虛,皆當以保護胃氣為急?!庇肉嘌裕骸坝箨庩栔驼?,必求于中氣?!彼灾委熽庩杻商搼捎谩耙嫖秆a腎,治宜甘藥”。 |
|
來自: 江山尋夢 > 《醫(yī)學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