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漁歌子 《漁歌子》,又名《漁歌曲》《漁父》《漁父樂》《漁夫辭》,原唐教坊曲名,入“黃鐘宮”,后來人們根據(jù)它填詞,又成為詞牌名。原為單調廿七字,五句四平韻。中間三言兩句,例用對偶。此調始自唐朝詩人張志和詞,最早見于張志和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后來此調多用為雙調,雙調者始自《花間集》。后來李珣、孫光憲等詩人用過此調。和凝詞名《漁父》,徐積詞名《漁父樂》?!白印奔础扒保稘O歌子》即《漁歌曲》。此詞以張志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為正體: 【定格】單調廿七字,五句四平韻。 【例詞】漁歌子 [唐]張志和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仄)平平仄仄平平(韻)。 西塞山[1]前白鷺[2]飛,桃花流水[3]鱖魚[4]肥。
『平 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青箬笠[5],綠蓑衣[6],斜風細雨不須歸[7]。
詞譜中『』表示宜對仗或對偶;字外加括號者為“本仄可平”,其它平仄一字不可易。 【詞句注釋】[1]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一說在湖北省黃石市。 [2]白鷺:一種水鳥,頭頸和腿都很長,羽毛白色。 [3]桃花流水:桃花盛開的季節(jié)正是春水盛漲的時候,俗稱桃花汛或桃花水。 [4]鱖(guì)魚:江南又稱桂魚,有些地區(qū)稱“花鯽魚”,體側扁,性兇猛,生活在淡水中,肉質鮮美,十分可口。 [5]箬笠(ruò lì):用竹葉、竹篾編的寬邊帽子,常作為雨具,又稱斗笠。箬是一種竹子,葉大而寬,可編竹笠,又可用來包棕子。 [6]蓑(suō)衣:用茅草或是棕絲編織成的像衣服一樣能披在身上用以遮風擋雨的雨具。 [7]歸:在文中是指回家,字面解釋為回。 【別格】單調廿七字,五句四平韻。 【例詞】漁歌子 [唐]張志和 中平中仄仄平平(韻),中仄平平仄仄平(韻)。 松江蟹舍主人歡,菰飯莼羹亦共餐。 『平仄仄,仄平平(韻)』,中仄平平仄仄平(韻)。 楓葉落,荻花干,醉宿漁舟不覺寒。 【注】1、別格《漁歌子》的主韻律統(tǒng)一是“仄仄平”單平入韻,句號結尾(定格是“仄平平”雙平入韻)。2、第一、四句統(tǒng)一是雙平促韻,雖然入韻,但以逗號結尾。 3、常用體主要問題:促韻的第一、四句句型不統(tǒng)一,是單/雙平混合入韻,沒有標準體整齊劃一。 【雙調】雙調五十字,前后片各六句、四仄韻。 仄平平,平仄仄(韻),仄平平仄平平仄(韻)。 仄平平,平(仄)仄(韻),(仄)仄平平仄仄(韻)。 仄平平,平仄仄(韻),仄平平仄平平仄(韻)。 仄平平,平(仄)仄(韻),(仄)仄平平仄仄(韻)。 【例詞】漁歌子 貳首 [唐]李珣 荻花秋,瀟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畫。 | 九疑山,三湘水[2],蘆花時節(jié)秋風起。 碧煙中,明月下,小艇垂綸[1]初罷。 | 水云間,山月里,棹水穿云游戲。 水為鄉(xiāng),篷作舍,魚羹稻飯常餐也。 | 鼓青琴,傾綠蟻[3],扁舟自得逍遙志。 酒盈杯,書滿架,名利不將心掛。 | 任東西,無定止,不議人間醒醉。 【詞句注釋】[1]綸:較粗之絲線,常指釣絲。 [2]九疑湘水:傳說二妃于舜崩后溯瀟水尋之,不獲,哭死湘水間,灑淚而成斑竹。 [3]綠蟻:酒面綠泡,亦代指酒。亦作“淥(lù)蟻”,酒的別稱。淥,同“醁”。 漁歌子 [五代宋初]孫光憲 泛流螢,明又滅。夜涼水冷東灣闊。風浩浩,笛寥寥,萬頃金波澄澈。 杜若洲,香郁烈。一聲宿雁霜時節(jié)。經(jīng)霅水,過松江,盡屬儂家日月。 詞義注釋:霅水:水名,于今浙江省湖州市境內的一條河流。霅(zhá),形容水流激蕩的聲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