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離合論篇第六 黃帝問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 按此篇論三陰、三陽之氣,皆出于地之陰,出則為陽,合則歸陰,與天地定位日月呈象之陰陽不同,故帝設此問,而名曰陰陽離合論也。《陰陽系日月論》曰: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其合之于人,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故足之十二經(jīng)脈,以應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為陰。手之十指以應十日,日主火,故在上者為陽。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與日月論文義相同。 岐伯對曰:陰陽者,數(shù)之可十,推之可百。數(shù)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shù),然其要一也。 數(shù),上聲。陰陽者,有名而無形,不可勝數(shù),然其要道,歸于一也。《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莫子晉曰:天地定位,日月運行,寒暑往來,陰陽出入,總歸于太極一氣之所生。 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 天覆地載,萬物方生,言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然天地之化育萬物,由四時之陰陽出入,而能生長收藏,為萬物之終始。未出地者,命曰陰處,言處于陰中,而為陰中之陰。則出地者為陽,其名曰陰中之陽,言從陰中所出而為陽也。 陽予之正,陰為之主。 向明處曰正。予,我也。言在地之氣,乃陰中之陰,故陰為之主。以我所主之氣,而向明處欲出者為陽,故曰陽予之正也。如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乃室之向明處也。后曰太沖,乃陰為之主也。是以三陽皆根起于陰。 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 生長收藏者,地之陰陽也;春夏秋冬者,天之陰陽也。此復言地氣之出入,又因天氣之四時,而為之生長收藏,此天地陰陽離合之常理,失常則天地四時之氣皆閉塞矣。夫天有陰陽,地有陰陽,三陰、三陽之氣,雖出于地,而又當于天之陰陽相交。 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shù)之可數(shù)。 天地之陰陽,數(shù)之可十可百,推之可千可萬,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不可勝數(shù)也。如人之身半以上為陽,身半以下為陰。手之十指為陽,足之十二經(jīng)脈為陰。背為陽,腹為陰。左為陽,右為陰。外為陽,內為陰。腑為陽,臟為陰。與三陰、三陽不相應也。 帝曰:愿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 離則為三陰三陽;合則為一陰一陽。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后曰太沖, 南面者,人君聽治之位,故曰圣人。然人皆面南而背北,左東而右西,以圣人而推及于萬民也。南面為陽,故曰廣明。背北為陰,而曰太沖。太沖乃陰血之原,位處下焦,上循背里,是以三陰以太沖為主。 太沖之地,名曰少陰, 太沖所起之地,為足少陰之處。 少陰之上,名曰太陽。 少陰與太陽合,陽出于陰,故在陰之上。 太陽根起于至陰,結于命門,名曰陰中之陽。 至陰,穴名。在足小指外側,太陽經(jīng)脈之根起于此也。結,交結也。按《靈樞·根結篇》曰:太陽結于命門。命門者,目也;陽明結于顙大。顙大者,鉗耳也;少陽結于窗籠。窗籠者,耳中也。太陰結于太倉,少陰結于廉泉,厥陰結于玉英。 中身而上,名曰廣明, 身半以上,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地氣主之。陽出于陰,從下而上,故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先以前面為陽,此復以中身而上為陽。 廣明之下,名曰太陰, 太陰主中土,而為陰中之至陰,故位居廣明之下。 太陰之前,名曰陽明, 太陰與陽明合,并主中土,故位居太陰之前。 陽明根起于厲兌,名曰陰中之陽。 厲兌,穴名。在足大指次指之端,乃足陽明經(jīng)脈之所起。 厥陰之表,名曰少陽。 太陽之氣在上,故曰少陰之上。兩陽合明曰陽明,在二陽之間而居中土,故曰太陰之前。厥陰處陰之極,陰極于里,則生表出之陽,故曰厥陰之表。蓋以前為陽,上為陽,表為陽也。曰上、曰前、曰表者,言三陽之氣也。曰至陰、厲兌、竅陰者,言三陽之經(jīng)脈也。手、足十二經(jīng)脈,主三陰、三陽之氣,在經(jīng)脈則分為三陰、三陽,在氣相摶,命曰一陰一陽耳。 少陽根起于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 竅陰,穴名。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少陽主初生之氣,故名陰中之少陽。三陽之氣,皆出于陰,故曰陰中之陽,而只論足之三經(jīng)也。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 陰陽之氣,分而為三陰、三陽,故有開闔樞也。太陽者,巨陽也。為盛陽之氣,故主開;陽明合于二陽之間,故主闔;少陽乃初出之氣,故主樞。 三經(jīng)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名曰一陽。 開闔者,如戶之扉。樞者,扉之轉牡也。舍樞不能開闔,舍開闔不能轉樞。是以三經(jīng)者,不得相失也。開主外出,闔主內入,樞主外內之間,若摶于中而勿浮,則合而為一陽矣?! ?/span> 帝曰:愿聞三陰。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 陽氣出而主外,陰氣升而主內。 然則中為陰,其沖在下,名曰太陰, 陰陽二氣,皆出于下,陰氣出而在內,是以中為陰,其所出之太沖在下,而沖之上名曰太陰。沖脈為十二經(jīng)脈之原,故三陰、三陽,皆以太沖為主。 太陰根起于隱白,名曰陰中之陰。 隱白,穴名。在足大指端。太陰為陰中之至陰。 太陰之后,名曰少陰, 中為陰,故曰后,曰前,言陰氣出于下,而并處于里之中也。 少陰根起于涌泉,名曰陰中之少陰。 涌泉,穴名。在足心下,蜷指宛宛中。少陰乃一陰初生之氣,故為陰中之少陰。 少陰之前,名曰厥陰, 少陰主水,厥陰主水生之木,故在少陰之前。 厥陰根起于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 大敦,穴名。在足大指三毛中,足厥陰肝經(jīng)所出之井穴。陰在下,故論足之三陰也,十一月一陽初生,厥陰主十月,為陽之盡,故曰陰之絕陽。兩陰交盡,名曰厥陰,故為陰之絕陰。 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太陰者,三陰也,為陰之盛,故主開。厥陰為兩陰之交盡,故主闔。少陰為一陰之初生,故主樞。 三經(jīng)者,不得相失也,摶而勿沉,命曰一陰。 陰氣從下而出,在內之中,摶聚而勿沉,命為一陰也。陽氣主浮,故曰勿浮。陰氣主沉,故曰勿沉。蓋三陽之氣,開闔于形身之外內。三陰之氣,開闔于內之前后。故曰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在內,陽之守也。 陰陽〖雩重〗〖雩重〗,積傳為一周,氣里形表,而為相成也。 〖雩重〗〖雩重〗,氣之往來也。陰氣積于內,陽氣傳于外,日出而陽氣始生,日中而陽氣隆,日晡而陽氣衰,日入而陽氣內歸于陰,一晝夜而為之一周,陰氣開闔于里,陽氣出入于形表,而為陰陽離合之相成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