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散治療火郁肌膚皮膚病體會 升降散源于明代張鶴騰的《傷暑全書》 , 后經(jīng)楊栗 山在 《傷寒瘟疫條辨》 中闡發(fā), 成為治溫名方。方中“僵 蠶、 蟬蛻升陽中之清陽, 姜黃、 大黃降陰中之濁陰” [1 ] , 功在升清降濁, 宣散郁火。其配伍藥少而精、 結(jié)構(gòu)嚴(yán) 謹(jǐn), 有寒溫同用、 升降兼施、 透泄并舉等相反相成的 特點 。 《素問·六微旨大論》 載 : “非出入, 則無以生、 長、 壯、 老、 已; 非升降則無以生、 長、 化、 收、 藏。是以升降 出入, 無器不有。 ” 因而“出入廢, 則神機化滅; 升降息, 則氣立孤?!?。楊栗山謂 : “一升一降, 內(nèi)外通和……名 曰升降散, 亦雙解之別名也。 ” [1 ] 故升降散愈病的機理 就在于“升降” 。蓋“升降” 系指氣化功能而言, 根據(jù) 《素問·舉痛論 》 “百病生于氣” , 故中醫(yī)有“氣亂則病” “氣治則安” 之說。因此, 火郁所致的肌膚疾病, 予升降 散疏動氣機、 調(diào)節(jié)升降, 極為重要。氣機升降恢復(fù)正 常, 其病自愈。 1 火郁肌膚皮膚病的病因和發(fā)病 火郁肌膚皮膚病的病因有三。一是外邪入侵: 人 體肌膚有暴露于外, 直接與天氣相通的特殊性, 六淫中 風(fēng)、 暑、 燥、 火等陽邪趨表, 因而首先侵犯在表的肌膚。 二是情志因素: 情志抑郁化火, 從而導(dǎo)致內(nèi)臟火郁, 外 達(dá)肌表而致肌膚疾病。三是體質(zhì): 陰虛體質(zhì)者易于陽 亢, 易發(fā)火郁肌膚皮膚病; 肥胖者多痰濕, 痰濕日久也 會化熱, 透達(dá)于外, 蘊蒸肌膚亦會出現(xiàn)肌膚疾病; 過敏 體質(zhì)者進食某些藥物或食物也會導(dǎo)致肌膚疾病的 發(fā)生。 火郁肌膚皮膚病的發(fā)病因素大體有四。一是外邪 入侵: 如感冒可導(dǎo)致過敏性皮炎的發(fā)作。二是過于保 暖: 如一銀屑病患者, 自認(rèn)為體質(zhì)虛弱, 披蓋過厚而致 復(fù)發(fā)。三是進食過敏藥物或食物: 如一皮膚瘙癢癥患 者, 因進食海鮮而復(fù)發(fā)。四是季節(jié)氣候的變化: 如季節(jié) 性皮炎每逢夏季復(fù)發(fā); 又如一患者離開祖居之地, 到氣 候干燥的北方, 致皮膚瘙癢癥復(fù)發(fā)。 2 升降散治療火郁肌膚皮膚病的機理 李浩然 [2 ] 指出 : “人的生理是升降平衡, 其病理則 是升降失衡, 治病用藥補偏救弊, 以期于平。 ” 趙紹琴 [3 ] 認(rèn)為 : “火郁的形成, 正是由于邪氣阻滯氣機, 升降出入 失常所致?;鹩糁C, 氣機閉塞, 泄越無門。若純用寒 涼之品, 則易凝滯氣機, 使邪無出路, 反成涼遏之勢。 ” 火郁肌膚之病證, 唯有以升降散宣透氣機、 透達(dá)郁火, 方為合拍。升降散寒溫同用、 升降相因、 透泄并舉, 趙 紹琴謂其“確為‘火郁發(fā)之’ 楷模之劑” [3 ] 。升降出入 正常, 火郁得發(fā), 則諸癥自除。因此, 凡肌膚疾病, 不論急性或慢性炎癥、 輕癥或重癥、 常見病證或疑難痼疾, 也不論其病機是火郁、 陽郁、 氣郁還是痰凝, 均可在升 降散的基礎(chǔ)上靈活加減治療。 3 火郁肌膚皮膚病的辨證要點 火郁肌膚皮膚病的辨證要點, 除了皮膚病的固有 表現(xiàn), 如皮疹、 瘙癢等主癥以外, 還有火郁為患的一系 列火熱癥狀, 如自覺發(fā)熱或烘熱甚至體溫升高、 咽干、 便秘、 尿黃、 脈數(shù)等。 4 升降散治療火郁肌膚皮膚病體會 一為辨病選方。在辨清西醫(yī)病名的基礎(chǔ)上, 選用 合適專方, 結(jié)合升降散, 從而提高療效。如銀屑病專方 克銀方 [4 ] , 帶狀皰疹專方解毒緩急湯 [5 ] 。 二為辨證加味。對火郁肌膚皮膚病進行辨證, 在 升降散的基礎(chǔ)上, 據(jù)證加用相應(yīng)藥物, 使其更能切合病 情, 獲得更好的療效。如季節(jié)性皮炎辨證為濕熱內(nèi)蘊 者, 加郁金、 薏苡仁、 地膚子行氣滲濕; 皮膚瘙癢癥辨證 為血熱瘀滯、 熱入血分者, 加牡丹皮、 赤芍涼血化瘀; 過 敏性皮炎辨證為濕邪為患者, 加大劑量地膚子、 土茯苓 清熱利濕解毒。 三為辨病位加味。根據(jù)火郁肌膚皮膚病的病位而 加相應(yīng)藥物, 使藥達(dá)病所?;鹩羝谏险撸?加引熱下行 之藥, 如頭部銀屑病熱郁于上者, 加桑白皮降氣泄熱。 火郁于下者, 加引藥下行之品, 如季節(jié)性皮炎發(fā)于小腿 脛骨者, 加牛膝引藥下達(dá)病所。 四為守方驗效。某些皮膚病頑固難治, 因而醫(yī)者 要有耐心, 患者要有信心, 守法守方, 才能取得療效。 如下文所舉的銀屑病案, 患者痊愈固然與選方用藥恰 當(dāng)有關(guān), 然堅持守方也是治療成功的重要因素。 五為藥量加減。大便硬結(jié), 意欲通下有形腑實者, 方中大黃可用生品, 劑量可用至 10 g。大便正常, 則棄 其味而存其性, 取其瀉下無形邪熱, 大黃或浸泡或后 下, 或用熟制, 用量宜輕( 3~6 g) 。如下文所舉的皮膚 瘙癢癥案之便秘, 大黃僅用 6 g, 患者服藥后大便爽利, 每日 5~6 次, 是為瘀熱下趨、 邪尋出路之征。蟬蛻升 陽, 其性清輕, 應(yīng)少用( 6 g 以內(nèi)) 。 六為配合其他方藥。升降散功在將郁熱透達(dá)于 外, 而非清熱之劑。五味消毒飲中五藥合用, 氣血同 清, 三焦并治, 不僅能清熱解毒, 還能殺蟲止癢、 利濕消 腫, 故用此方治療濕熱毒邪所致的皮膚疾患是其所 長 [6 ] 。然肌膚疾病的發(fā)生多由熱毒蘊蒸所致, 熱毒盛 可致氣機被郁, 故非單純清熱解毒之五味消毒飲所能 勝任。升降散能疏動氣機, 調(diào)節(jié)升降, 有“火郁發(fā)之” 之 功。方中僵蠶與蟬蛻相配, 宣透氣機, 使郁熱透達(dá)于 外; 姜黃與大黃相配, 泄火化瘀, 使瘀熱從大便而泄。 升降散表里分消, 能增強五味消毒飲清熱解毒之功。 二方合用即 “升降五味散” [7 ] , 既清又透, 揚長制短。 七為結(jié)合外治。外治法能使藥力直接作用于患 處, 內(nèi)外合用, 標(biāo)本兼治。如銀屑病用酮康他索乳膏外 搽, 過敏性皮炎用丁酸氫化可的松乳膏外搽。 5 典型病案 5.1 銀屑病案 舒某, 男, 22 歲。初診日期: 1992 年 7 月 22 日。 患者頭頂脫屑、 瘙癢 2 個月余。 刻診: 頭頂脫屑、 瘙癢, 皮損基底鮮紅; 素來大便秘 結(jié), 動輒如廁 1 小時, 小便色黃; 舌紅、 苔薄黃, 脈弦數(shù)。 辨證: 血熱風(fēng)燥; 治法: 清熱解毒; 方擬克銀方合升 降散。 處方: 土茯苓 30 g, 忍冬藤 15 g, 板藍(lán)根 15 g, 重樓 15 g, 白鮮皮 15 g, 桑白皮 15 g, 北豆根 10 g, 威靈仙 10 g, 僵蠶 10 g, 姜黃 10 g, 蟬蛻 6 g, 大黃( 后下) 6 g, 甘 草 6 g。每天 1 劑, 水煎服。并囑用酮康他索乳膏 外搽。 患者服藥 10 劑, 諸癥依舊。守方至 60 劑, 瘙癢稍 減, 皮損基底顏色稍淡。守方至 100 劑, 始自覺不癢, 無脫屑, 大便通暢。為鞏固療效, 用上方 20 劑, 研粉制 為蜜丸( 每丸 10 g) , 每天 3 次, 每次 1 丸, 口服。次年 亦守方 20 劑, 制為蜜丸, 以鞏固療效。 按 克銀方功在清熱解毒, 升降散能透達(dá)郁熱, 二 者合用, 既清又透, 無疑加強了涼血清熱解毒之功, 因 而能治血熱風(fēng)燥型銀屑病。本病遷延難治, 因此, 治療 時, 醫(yī)者要有耐心, 患者要有信心, 同時要結(jié)合外治法, 方能見效。本案患者服湯藥長達(dá) 3 個月, 加上丸藥, 治 療時間長達(dá) 9 個月。 5.2 皮膚瘙癢癥案 樊某, 女, 68 歲。初診日期: 1997 年 5 月 27 日。 患者左下肢暗紅色瘀塊伴瘙癢半年, 經(jīng)抗過敏治 療無效。 刻診: 左下肢粟米大小暗紅色丘疹伴暗紅色瘀塊, 陣發(fā)性瘙癢, 受熱更甚; 心煩, 夜寐不安; 大便雖如羊 屎, 然頗通暢; 舌暗紅、 無苔, 脈細(xì)澀。 辨證: 血熱瘀滯; 治法: 祛瘀泄熱; 方擬升降散 加味。 處方: 大黃( 后下) 6 g, 僵蠶 6 g, 蟬蛻 6 g, 牡丹皮 10 g, 赤芍 10 g, 姜黃 10 g。每天 1 劑, 水煎服。 患者服藥 2 劑后, 瘙癢大減, 大便次數(shù)增加, 丘疹 及瘀塊消退過半。效不更方, 守方至 5 劑后瘀塊消退, 但受熱后仍覺皮膚灼熱瘙癢。上方加生地黃 30 g。繼 續(xù)服藥 5 劑后癢疹全消。 按 本案患者皮膚瘙癢, 參合脈癥, 乃血熱瘀滯使 然。瘀熱由里達(dá)表, 郁于肌表血絡(luò)而成疹; 血瘀肌膚, 則外現(xiàn)瘀塊; 心主血, 主神明, 瘀熱內(nèi)擾心神, 故心煩, 夜寐不安; 雖熱耗津液, 然血性濡潤, 故大便雖硬, 然頗 通暢。升降散中僵蠶、 蟬蛻透達(dá)郁熱于外, 大黃、 姜黃 泄火化瘀于下; 因血熱瘀滯日久, 故加牡丹皮、 赤芍涼 血化瘀。三診時重用生地黃涼血, 熱透瘀去, 則疹消癢 退。方中大黃僅用 6 g, 藥后大便次數(shù)增多, 乃為瘀熱 下趨、 邪尋出路之征。 5.3 過敏性皮炎案 王某, 女, 34 歲。初診日期: 2000 年 10 月 11 日。 患者因小指感染使用先鋒霉素后, 全身皮膚出現(xiàn) 紅疹, 當(dāng)?shù)蒯t(yī)院診斷為過敏性皮炎, 經(jīng)抗過敏治療 無效。 刻診: 全身皮膚粟米樣紅疹, 伴瘙癢, 惡寒發(fā)熱; 面 部紅腫, 雙目腫甚不能開合; 舌質(zhì)淡紅、 邊有齒印、 苔薄 黃, 脈細(xì)數(shù)。查血常規(guī): 白細(xì)胞 11.3×10 9 L, 中性粒細(xì) 胞 80%。尿常規(guī)正常。 辨證: 熱毒郁伏; 治法: 清熱解毒, 透達(dá)郁邪; 方擬 升降散合五味消毒飲加地膚子 15 g。每天 1 劑, 水煎 服。并囑用丁酸氫化可的松乳膏外搽, 忌食 “發(fā)物” 。 二診( 10 月 15 日) : 瘙癢明顯好轉(zhuǎn), 惡寒減輕, 額 部、 兩顴及全身紅疹大部分消退, 有皮屑脫落, 兩肘及 膝窩等處有黃白色水液滲出。前方地膚子加量至 30 g, 加土茯苓 30 g。 10 月 20 日來告, 藥后病愈。 按 本案患者屬熱毒內(nèi)郁, 兼挾濕邪, 故以五味消 毒飲清熱解毒、 升降散透達(dá)郁熱。加地膚子, 一可通利 小便, 導(dǎo)濕熱于下, 與升降散中大黃、 姜黃合用, 可使瘀 熱從二便分消; 二可去皮膚中熱氣, 祛風(fēng)清熱止癢, 與 五味消毒飲中金銀花、 蒲公英相伍, 可解毒于內(nèi), 滲濕 于外。 5.4 帶狀皰疹案 范某, 男, 24 歲。初診日期: 2000 年 7 月 28 日。 患者 5 天前出現(xiàn)腹部皮膚潮紅, 伴不規(guī)則紅斑, 隨 即出現(xiàn)密集成簇的粟粒樣丘疹, 至當(dāng)?shù)蒯t(yī)院治療后無 明顯效果。 刻診: 腹部粟粒樣丘疹, 密集成簇, 局部疼痛, 灼熱 感; 倦怠納呆, 尿赤便秘; 舌紅、 苔黃, 脈弦數(shù)。 辨證: 濕熱互結(jié); 治法: 清熱化濕解毒; 方擬升降散 合解毒緩急湯加味。 處方: 綿馬貫眾 24 g, 白芍 24 g, 木瓜 30 g, 金銀花 30 g, 甘草 12 g, 連翹 12 g, 延胡索 15g, 僵蠶 10 g, 姜黃 10 g, 蟬蛻 5 g, 熟大黃 5 g。每天 1 劑, 水煎服。 5 劑而愈。 按 本案是由濕熱毒邪蘊于肌膚, 阻遏經(jīng)脈, 氣血 不通而致。解毒緩急湯中綿馬貫眾、 木瓜清熱利濕解 毒以治其本; 白芍、 甘草緩急止痛以治其標(biāo) ?!安煌▌t 痛” , 故予升降散疏動氣機, 解除經(jīng)脈的阻遏, 達(dá)到疏通 氣血的目的。二方合用, 濕熱可解, 氣血自通, 標(biāo)本兼 治, 其病自愈。 來源:上海中醫(yī)藥雜志 作者:郭勇 舒鴻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