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5: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沖者,不得與之。 桂桂湯: 桂枝(去皮)三兩,芍藥三兩,甘草(炙)二兩,生姜(切)三兩,大棗(擘)十二枚 右五味,嗲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縶縶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服后,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胡希恕講解:太陽病,法當(dāng)發(fā)汗,若服下藥,為誤治,誤治后變證多喘,如果患者自己覺得有一股氣從小腹向胸口上沖,說明這時表證未解,還可以依照前法服用桂枝湯,。太陽病,機體要與外邪抗?fàn)?,于上半身以發(fā)汗的形式將邪氣驅(qū)除出去,抗?fàn)幉焕?,則發(fā)為“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醫(yī)者需借助機體驅(qū)除外邪。機體正氣由內(nèi)向外,由下向上鼓動而出,此時若服瀉下之劑,恰與機體正氣運行方向相反。此時病機是否改變,就在機體抗病能力的強弱:如人體機能強盛,不但未受下藥之影響,反而更加激蕩正氣,給攻下之力以回擊。如機體本弱,不能承受下藥的打擊,病邪因而內(nèi)陷而不在于表,即是變證,則不能服用桂枝湯,當(dāng)隨證治之。 汗、吐、下均為攻邪之法,皆可亡津液、亡血液,所以再經(jīng)過這些方法治療后,不可以再以麻黃湯發(fā)出大汗,而須以桂枝湯安中養(yǎng)液面解除疾病。大凡津液有所損傷之后仍有表證者,無論有汗無汗,須用桂枝湯。 備注: 1、太陽病誤下后,病還在表的,方可用桂枝湯。 2、其氣上沖,是太陽病下之后還能用桂枝湯的重要特征。說明機體正氣尚足,病未內(nèi)陷,還在表。即是表證,其脈肯定是浮的。 ?。场⑸?、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是許多病的禁忌,不只是太陽病誤下。 4、太陽病誤治后變證多喘。 ?。怠⒋藢佥S輪并運之法,軸者桂枝、甘草、生姜、大棗也,輪者芍藥是也。 6、芍藥者,微寒,柔肝止痛,養(yǎng)血斂陰,止汗。 |
|
來自: 鑒益堂 > 《50一天研究一條《傷寒雜病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