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收拾中華景物歸

 公司總裁 2018-08-24

XR110824_p16_b.jpg

▲金堉(1580—1658),字伯厚,號潛谷、晦靜堂。曾于明崇禎九年、十六至十七年、順治三年和七年四度出使中國。下圖為金堉明末朝京時胡炳為他寫真的《松下閑游圖》,韓國實學博物館藏

朝鮮貢使金堉身份尤為特殊,他既是明代最后一位朝天使,又是清初燕行使,親歷和見證了我國明清動蕩之際的社會歷史。對這一非同尋常時空中的見聞和感想,金堉留下很多實時的記錄和文學創(chuàng)作。此外,在金堉的文言作品里,常常見到的多是屈原、王粲、陶淵明、鮑照、庾信、陳子昂、杜甫、朱熹、文天祥等一類人的影響。

由明入清的學者彭孫貽有詩云:“絕域無公事,關門立馬看。高麗貢使過,猶作漢衣冠。”(彭孫貽《茗齋集·五言絕句·遼西曲》,《四部叢刊續(xù)編》影印海鹽張氏涉園藏手稿刻本寫本)

詩中所言“猶作漢衣冠”之“高麗貢使”,語及明清易代之后行走于中華大地上的一批特殊的“旁觀者”——到北京朝貢的朝鮮使臣。謂其特殊,是由于他們雖來自異域,卻非常崇尚中國傳統(tǒng)的孔孟之道與禮樂詩書之教。因尊奉明室,在明代出使時他們稱“朝京”或“朝天”,入清后則一般稱作“燕行”。

XR110824_p15_b.jpg

▲古代朝鮮同樣尊崇孔孟等儒家圣賢,此圖所附文字系朝鮮人金世濂1636年為五圣賢圖所寫贊語。本圖系狩野山雪摹寫之作,據(jù)辛基秀《朝鮮通信使繪圖集成》,講壇社,1985

本文關注的朝鮮貢使金堉身份尤為特殊,他既是明代最后一位朝天使,又是清初燕行使,親歷和見證了我國明清動蕩之際的社會歷史。對這一非同尋常時空中的見聞和感想,金堉留下很多實時的記錄和文學創(chuàng)作。由于其朝天和燕行的出使經(jīng)歷非一般朝鮮貢使堪比,因此從歷史和文化角度對他的使行日錄之類記載進行研究的已有不少成果[如孫衛(wèi)國《朝鮮王朝最后一任朝天使——金堉使行研究》(《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六輯,2010年,第219-241頁),尤李《朝鮮使臣眼中的覺華島形象——以金堉〈朝天錄〉為中心》(《東北史地》2016年第1期)],相較而言,除了作為個案的集杜詩研究[見崔皙元《從和杜、集杜創(chuàng)作看韓國文人對杜詩的接受及解釋》(南京大學2012年博士論文)、左江《論金堉的集杜詩》(《深圳大學學報》2013年第5期)],尚少從文學角度對他的文字作整體的觀照??贾T實際,金堉留下的大量漢文書寫中,除秉筆直書的日常記錄,還有許多文學含蘊豐富的詩、賦類作品,他的筆下既涉及內(nèi)憂外患中仍自私貪婪的官吏,也觸及良善可語的普通百姓,既有赴京前后日常的酬和之作,也有沉痛傷嘆宗主國易代及其本國被難的文字,對這些作品的整體考察不但可以見出這些朝鮮貢使面對曾經(jīng)向往的“卷里山河”時五味雜陳的心理,在與他們所效仿之作的對比中,還能揭橥他們的漢文素養(yǎng),以促進我們正確認識朝鮮漢文使行文獻的文學和歷史價值。

熟悉中國古代經(jīng)史子集的傳統(tǒng)朝鮮士人,對于司馬遷《太史公自序》所陳——“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yè)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xiāng)射鄒、嶧;戹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三十,中華書局1962年,第3293頁)——這一段壯游天下的經(jīng)歷,多抱有歆羨向慕的心理。如乾隆時期出使中國的朝鮮士人洪良浩《入關雜詠》和《寄謝翰林院修撰戴公衢亨》云:

書生白首對青燈,卷里山河見未曾。秋水詎能窺海若,夏蟲難與語寒冰。龍門筆壯漢司馬,巴峽詩奇杜少陵。不出戶庭知六合,圣人猶復泰山登。

生平慕古人,夙懷四方志。每恨東海偏,未睹中華懿。顛髪已種種,偶充朝元使。眼看神州大,足踐尭封地。(張德秀選注《朝鮮民族古代漢文詩選注》,遼寧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368、369頁)

兩詩表達的便均為行萬里路以親歷書本所載山河的思想。

這種走出偏在一隅之朝鮮到中華壯游的思想在金堉的紀行文字和送人朝天的文字中都有表現(xiàn)。如其在出使明朝期間撰寫的《玉河館紀行書懷示書狀》和在朝鮮時寫的《送高壯元朝京》(癸丑)分別有詩句寫道:

吾生生晚慕古人,少小常懷四方志。童觀只在一域中,子長遠游誠難遂。三韓山水名天下,東有金剛南智異。西稱九月北黃龍,圣居天磨更靈秘。惟知為眼不計腳,領略勝概窮探視。每恨中華跡不到,酰雞井蛙頗相愧。何幸今年蒙主恩,謬膺選擇充貢使?!?/span>

千秋賀節(jié)選擇使,萬里燕京朝玉皇。山川迢遞四牡飛,丈夫行裝雙劍長。醫(yī)閭碣石入眼中,灤河遼海波茫茫。夷齊廟中吊英靈,華表柱邊應望鄉(xiāng)。離亭正值槐陰合,驛路還愁梅雨涼。人間離合亦有數(shù),此別何必悲參商。奇聞大觀壯心氣,子長遠游能文章??⑹禄剞@想多暇,佳句清新人莫當。收拾中華景物歸,佇看所富唯奚囊。[金堉《潛谷遺稿》卷一,《韓國文集叢刊》第86冊,韓國景仁文化社2002年,第18,16-17頁。“奚囊”即詩囊,參看汪涌豪、駱玉明編《中國詩學》“典故”,東方出版中心2008年,第463頁]

XR120824_p17_b.jpg

▲古代朝鮮人所繪標識有“夷齊廟”等中華著名文化景點的“中國地圖”,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所謂“奇聞大觀壯心氣,子長遠游能文章”、“收拾中華景物歸,佇看所富唯奚囊”,道出了不少朝鮮士人使華時的期待,他們希望以中華“長城碣石,水陸萬里”的人文和自然景觀“資其壯游”,印證自己在書卷或畫卷中曾經(jīng)見識的“山河”(見尹新之《潛谷遺稿·序》),并用文字書寫記錄下來。如在初次使華時見到東岳廟:“曲曲有房,極其奢麗,書畫,椅床,香爐,經(jīng)卓之類,整齊潔凈。又有梅盆,蘭盂。”金堉禁不住慨嘆其“如畫圖中物也”。

如本文開頭部分所述,金堉的幾次使華,適值我國明清易代之際,其本國也是內(nèi)憂外患,身處這樣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之中,他用文言文詳盡記述的便多是他使華期間耳聞目睹的喪亂景象以及由此感發(fā)的“憂深慮遠忠憤激切之言”(尹新之《潛谷遺稿·序》提及,金堉因“宗國被兵”等原因而有此感)。

以金堉初次使華的丙子即崇禎九年七月下旬至八月中下旬在車牛島至南汛口一帶的見聞為例。這段行程里歷覽的中華景象金堉不但作了巨細靡遺的日錄,還頻繁用詩、賦等文體予以表現(xiàn)。前者如《朝京日錄》中幾則記載:

(丙子七月)二十四日,晴。辰時,楊參將出來,來見于船上。上四船去,遂發(fā)行,夕到車牛島,去皮島五十里。夜向曉,北風起,移船住島東牛毛淵。我國地方止島西薪島。云此處石理橫迭如積書,故謂之冊島。書狀及伴送下去游觀。

(丙子七月)二十六日……以余思之,車牛去鹿島三百里,鹿島去石城島四百余里,石城去長山島又百余里,蓋八百于里也。

(丙子)八月初一日,壬申,晴。朝,北風仍吹,掛帆而行,過廣鹿島。午時,到福子山。風恬波靜,萬里一鏡,遂落帆停橈。舟人下陸,往村落故墟摘桃而來,墻垣礎砌宛然依舊,且有石磨等物,水田陸田皆干陳荒穢,無人物蹤跡。蓋沿海數(shù)十百里之間,蕩無居民,為空虛之地。念之愴然矣。此去長山島僅七十里,皆金州地方。(金堉《朝京日錄》,《韓國漢文燕行文獻選編》第7冊,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分別見第251、252、254頁)

金堉這幾則文字縷述了崇禎九年七月二十四日至八月初一日,船從車牛島,經(jīng)鹿島、石城島、長山島、廣鹿島,至福子山,一千里左右的沿?!笆師o居民,為空虛之地”的現(xiàn)況,尤其是在福子山落帆停橈后,舟人下船到附近的村落故墟摘桃,目擊了“墻垣礎砌宛然依舊,且有石磨等物,水田陸田皆干陳荒穢,無人物蹤跡”的破敗景象,金堉“念之愴然”,創(chuàng)作了多首涉及這些情景的詩篇,僅舉其比較集中表現(xiàn)的三詩為例:

海中望遼陽有感

落帆逗海岸,遼山秋日夕。

山前列故墟,指點何歷歷。

林園余樹木,果熟堪可摘。

頹墻宛舊址,砌礎存遺石。

田疇盡蕪沒,滿目迷蒿荻。

豈復有衢路,無由辨井陌。

云是金州地,昔歲盛村落。

一自深河役,戎虜大充斥。

居民各星散,強半罹鋒鏑。

生者剃其頭,劫勒隸胡籍。

從茲左海濱,百里斷人跡。

川原莽空闊,有似黃沙磧。

看來激中腸,撫劍雙淚滴。

斯民盡同胞,愛養(yǎng)皆帝力。

耕鑿樂太平,紀年過三百。

那知到今日,陷為氈裘域。

圣朝方全盛,天威總四極。

巖廊坐伊呂,閫臬馳衛(wèi)霍。

胡為此一方,尚被聲教隔。

臨風嘿自傷,長嘯暮天碧。

(金堉《潛谷遺稿》卷一,第10-11頁。按,此詩題下注有“丙子七月”四字。但由上文所引《朝京日錄》的記載來看,此詩內(nèi)容與八月初一日在福子山登陸后所描繪的景象若合符契,疑此詩題下“丙子七月”注不確)

車牛島望遼東有感

千年華表鶴雖歸,城郭人民舉已非。

忍把全遼遺犬豕,圣朝寧不愧令威。

[金堉《潛谷遺稿》卷二,第38頁。按,金堉《朝天錄》(《燕行錄全集》第16冊,韓國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年,第270頁)此首題作《望遼東有感》,下注“二十五日在車牛島”,結合《朝京日錄》的記載,此即丙子年七月二十五日]

遼東白塔

白塔亭亭大野中,遙看知是舊遼東。

人民城郭皆非是,華表千年鶴亦空。

(金堉《潛谷遺稿》卷二,第40頁)

上列三首詩,尤其是第一首《海中望遼陽有感》,自“落帆逗海岸”至“有似黃沙磧”的敘述部分,和“看來激中腸,撫劍雙淚滴”、“臨風嘿自傷,長嘯暮天碧”的抒情部分,與上引金堉《朝京日錄》的記載可以一一對上。

再簡單比較幾則《朝京日錄》的文字與金堉頗為人所稱道的一篇《登海嶠賦》。

(丙子八月)初九日,雨未末,到泊南汛口。

(丙子八月)十八日,晴,北風吹。與書狀下岸,坐于巖下少憩。上年冬至使崔惠吉一行到此留十五日,八月十六日書名石上,余等亦書名記之。因遵海而行,上北山最高峰,峰上有甓浮屠,高可七八丈,極其精妙,而太半破壞,出其中寶藏,似是奴賊之所為。山腰有賊兵結陣處,筑墻積柴,環(huán)繞如營壘狀,或云孔、耿兩賊之所為也。西北望覺華島,杳然若一點彈丸。寧遠、衛(wèi)山海關等處,暸然在目中。西南鐵山、雙島、豬島等處如在眼底。廣寧諸山縹緲露出于東北間矣。由東北麓而下入于谷中,則有古寺,皆頹毀,僅余五六間,石佛皆露坐矣。南北汛口之間此為一島,名長行島。云今日往還幾二十余里,而叢榛亂石,絕無蹊徑,同行之人困于饑渴,摘麥實及山葡萄食之,遇水輒飲。

(丙子八月)二十一日,……令篙工發(fā)船。……二更,過覺華島,到泊寧遠前洋。(分別見金堉《朝京日錄》,第256、260-261、262頁)

XR120824_p16_b.jpg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朝天圖”

登海嶠賦

泊余舟兮南汛,阻北風而凝滯。

經(jīng)旬日而未發(fā),念歸程而空計。

懷郁郁而不可更兮,余將陟彼而遠睇。

遂舉趾而登陸,步從容于水?。

過長堤而游覽,指山樊而奮袂。

石崎嶇兮叢林密,無徑路之可逝。

乘陵岡以登降,羌十步而一憩。

忘險阻而直前,志升高之甚銳。

凌絕頂而遂息,見浮屠之高揭。

積瓴甓而層成,妙刻畫之古制。

經(jīng)浩劫而突兀,有浮云之相衛(wèi)。

何兇賊之壞破,佛無靈于盡殪。

望大海而開襟,渺接天而無際。

覺華島兮寧遠山,露云端之雙髻。

余何日兮彼岸,恨孤舟之一繋。

天清朗而氣爽,廓四舉而無翳。

通萬里而一矚,但目力之不逮。

東方杳兮何許,望美人兮迢遰。

紅云擁兮紫闥遠,向扶桑兮揮余涕。

(金堉《潛谷遺稿》卷一,第6頁。按,令人詫異的是,與上引《車牛島望遼東有感》一詩相似,此篇賦題下也有“丙子七月”四字注。但以賦之正文核諸《朝京日錄》所敘,此篇賦顯與丙子八月十八日金堉的日錄相應,因此,“丙子七月”四字題下注當為誤題)

《登海嶠賦》中泊舟“南汛”,阻于“北風”,“經(jīng)旬日”,“登陸”,“過長堤而游覽,指山樊而奮袂”,“志升高”,“凌絕頂”,“見浮屠”,望“覺華島”和“寧遠山”,等等,可謂《朝京日錄》亦步亦趨的翻寫。

比較至此,想到中國古代文學中“實錄”和詩史一脈。如果說金堉的日錄類文字是對其出使途中中華景象流水賬式的如實寫照,他的相關題材詩、賦類文字,看起來也幾乎均屬于質(zhì)直的寫實,可與日錄類文字同等看待。

由于這類使華日錄和相關的文學表現(xiàn)多用文言文,出使的朝鮮士人本身的漢文寫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決定了他們的這類書寫,這在文字音韻和篇章結構等形式方面有諸多講求的詩賦之類文體的創(chuàng)作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對于這些受制于文言寫作能力的文體,朝鮮士人常常訴諸模仿和擬作他們易于見到的中國作品。恰如金堉自己所說,朝鮮“文籍鮮少,百家諸子之行有數(shù)”(此語見諸金堉論集杜詩文字,參《潛谷遺稿》卷三末,第65頁),在相對“有數(shù)”的漢籍流傳的情況下,與其他的朝鮮漢文作品類似,金堉的漢文創(chuàng)作中也可清晰現(xiàn)出其淵源所自。

XR100824_p10_b_副本w.jpg

▲金堉自陳其集杜受文天祥啟發(fā),《燕行錄叢刊增補版》

與文學題材和由此感發(fā)的思想相應,在金堉的文言作品里,常常見到的多是屈原、王粲、陶淵明、鮑照、庾信、陳子昂、杜甫、朱熹、文天祥等一類人的影響。

1.屈原和王粲

上文曾經(jīng)提到,金堉崇禎九年使明時,寫過一篇《登海嶠賦》,為金堉文集作《序》的尹新之稱贊該賦:“逼近楚騷,有屈宋之風。”不難看出,這篇賦不論是體式還是具體遣詞造句,均受屈、宋和王粲《登樓賦》的影響。

2.陶淵明和庾信

金堉詩賦類作品中不但有《歸山居賦》之類全篇擬陶之作,其他作品中也對陶淵明的退隱田園時時致意,如“惟思復命日,歸去東江頭”(《次武伯蒼韻》)、“歸去東岡陂,春田吾可耕”(《次裴中令韻》,金堉《潛谷遺稿》卷一,第13頁),等等。而金堉《哀江南賦》一文從其題目便可見出庾信同題之作的啟發(fā)。

3.鮑照(及宋九嘉)

金堉在崇禎九年出使明朝回國后,作有《東還后有感,作建除體》(丁丑)一首:

建元崇禎九,乘槎朝玉京。

除夕在燕邸,病臥聞虜兵。

滿眼憂國淚,東歸心骨驚。

平黃賊已退,道路纔通行。

定傾乏良籌,慘矣城下盟。

執(zhí)銳豈無人,胡為星散營。

破國尚不戒,役役疲遺氓。

危亡迫朝夕,誰復能力爭。

成算在天朝,字小凝皇情。

收淚望北極,欲哭還吞聲。

開陳實有心,所畏禍罹嬰。

閉戶獨長嘆,皇天照我誠。

(《潛谷遺稿》卷一,第11頁)

眾所周知,詩歌雜體之一的建除體,始自鮑照《建除詩》。

建旗出燉煌,西討屬國羌。

除去徒與騎,戰(zhàn)車羅萬箱。

滿山又填谷,投鞍合營墻。

平原亙千里,旌鼓轉相望。

定舍后未休,候騎勑前裝。

執(zhí)戈無暫頓,彎弧不解張。

破滅西零國,生虜郅支王。

危亂悉平蕩,萬里置關梁。

成軍入玉門,士女獻壺漿。

收功在一時,歴世荷余光。

開壤襲朱紱,左右佩金章。

閉帷草太玄,茲事殆愚狂。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宋詩》卷九,第1300頁)

建除指對應寅至丑十二辰的“建除十二辰”:建、除、滿、平、定、執(zhí)、破、危、成、收、開閉,建除體是把這十二字分別嵌入每聯(lián)之首的二十四句雜體詩。鮑照之后,南朝的范云、沈迥,宋代的范成大,金代的宋九嘉等人均有建除體詩歌傳世。比較我國存世的建除體詩歌,金堉之作在遣詞造句和韻腳等方面均與宋九嘉《搗金明砦作建除體》一首更接近。宋詩主要表現(xiàn)外敵入侵時憂國憂民的精神,而這正與金堉當時所歷的歷史和情感相應:

建牙誓諸將,梟鳴軍盡驚。

除道非戰(zhàn)事,銜枚幻竒兵。

滿鎧霜日輝,行陣寂無聲。

平旦飛岀谷,桑棗蔽金明。

定知此陳跡,中原遮寇城。

執(zhí)鞭吾不及,范公凜如生。

破碑字仍在,屃赑臥深荊。

危襟按其壘,信哉天下英。

成敗翻覆手,狐兔今橫行。

收復會有時,夷吾當請纓。

開圖聣督亢,按劍逐長鯨。

閉塞亦已久,一揮氛曀淸。

(元好問《中州集》卷六,中華書局1959年,第312頁。按,金堉之前朝鮮很可能也有建除體詩歌,金堉是否直接受其國內(nèi)先賢同體詩篇影響,有待進一步考察)

4.陳子昂、朱熹

金堉集中有十一首《次陳子昂感遇詩韻》和十六首《敬次晦庵先生感興詩韻》,甚至在其次朱熹詩韻的作品里還提及陳子昂,謂“長吟感遇篇,忽憶陳子昂”。

5.杜甫

若論影響金堉最深的中國古代作家,當非杜甫莫屬。金堉不僅創(chuàng)作有兩百多首集杜詩——在朝鮮文士集杜詩的歷史上無論是數(shù)量還是質(zhì)量均非同一般。關于金堉的集杜詩問題已有學者專門討論過,此處不再贅述。[詳見崔皙元《從和杜、集杜創(chuàng)作看韓國文人對杜詩的接受及解釋》第四章第二節(jié)“金堉的集杜詩”部分、左江《論金堉的集杜詩》一文。另外,金程宇《“筆端三昧,游戲自在”:淺談韓國集句詩》(收入氏著《東亞漢文學論考》,鳳凰出版社2013年,第253-259頁)一文曾簡單提及金堉集杜詩]

金堉之受杜甫影響,不僅集中體現(xiàn)在他一再致力的集杜詩創(chuàng)作中,他還有《西京雜詠次杜韻》《黃州次杜韻》《鳳山次杜韻》等眾多“次杜韻”之作,如其《鳳山次杜韻》是次杜甫《屏跡》第三首之韻而作:

郡閣閑無事,庭空樹木幽。滂沱昨夜雨,洋溢小溪流??吐愤`前計,長亭生暗愁。明朝擬早發(fā),黑霧又山頭。(金堉《潛谷遺稿》卷二,第25頁)晚起家何事,無營地轉幽。竹光團野色,舍影漾江流。失學從兒懶,長貧任婦愁。百年渾得醉,一月不梳頭。(楊倫箋注《杜詩鏡銓》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89頁)

在次杜詩之韻時,金詩前三聯(lián)詩句意蘊也與杜詩非常相似。

值得注意的是,金集中還有不少雖未明示與杜詩相關,而實則深受杜詩影響者,如其《感興》一首:今我不樂思海外,蓬萊方丈瀛洲山。珠堂貝闕最高處,人有不死超塵寰?;鹁奈溴b成丹,雞鳴犬吠天云間。紛紛蝸角戰(zhàn)蠻觸,俯視拍手開童顏。我欲學之豈無術,自恨才分偏多頑。孤飛未去百慮牽,山水生涯猶未閑。性命將同草木腐,蜉蝣一往何由攀。中宵無語獨彷徨,滿襟哀淚沾潸潸。

(金堉《潛谷遺稿》卷一,第17頁)

實受杜甫《寄韓諫議注》詩啟發(fā)而來:

今我不樂思岳陽,身欲奮飛病在床。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鴻飛冥冥日月白,青楓葉赤天雨霜。玉京群帝集北斗,或騎騏驎翳鳳凰。芙蓉旌旗煙霧樂,影動倒景搖瀟湘。星宮之君醉瓊漿,羽人稀少不在旁。似聞昨者赤松子,恐是漢代韓張良。昔隨劉氏定長安,帷幄未改神慘傷。國家成敗吾豈敢,色難腥腐餐風香。周南留滯古所惜,南極老人應壽昌。美人胡為隔秋水,焉得置之貢玉堂。

6.文天祥

金堉詩歌創(chuàng)作還受到文天祥的啟發(fā)和影響,其集杜詩寫作便是受文天祥集杜啟發(fā)而來。據(jù)其自陳,他在崇禎九年奉使北京臥病經(jīng)冬時,見文山集杜二百首,皆奇絕襯著,若子美為文山而作也”,因此他也開始嘗試集杜,且謂之“文山體”。

除效仿文天祥集杜,金堉作品中還可以見到不少文山作品之跡。如上引其《車牛島望遼東有感》和《遼東白塔》兩首,均明顯是擬跡文天祥《金陵驛》而來。

千年華表鶴雖歸,城郭人民舉已非。忍把全遼遺犬豕,圣朝寧不愧令威。白塔亭亭大野中,遙看知是舊遼東。人民城郭皆非是,華表千年鶴亦空。草合離宮轉夕暉,孤云飄泊復何依。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文天祥《金陵驛》)

XR120824_p18_b.jpg

▲金堉《哀江南賦》,《韓國文集叢刊》

蘊藉深厚的文字具有穿越時間和空間的魅力,是聯(lián)結不同時、空中人們的紐帶。著名史學家洪業(yè)在1940年代縲紲于日寇之囹圄時,杜甫詩歌乃其精神寄托,憶起文天祥于“元人獄中慨然引領而待死”的非常時刻,“集杜句成詩二百章”,他想效法文天祥集杜而不成,下定決心出獄后潛研杜詩,意在“增西人于詩圣之所知,藉此而于吾國吾民具同情之了解”。后洪業(yè)在哈佛、耶魯講授杜詩之余,撰成《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一書,下啟歐美學界杜詩翻譯和研究的熱潮,至有漢學家如宇文所安教授花費十幾年的時間完成一千多首杜詩的全譯本。如果說現(xiàn)代歐美人尚能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如此之高的熱情,那么我們更可以理解尊尚中華文化的古代朝鮮士人如金堉者,在耳聞目睹宗主國明末清初的社會歷史時,會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到屈原、庾信、杜甫和文天祥等人沉痛表現(xiàn)國破家亡的文字。金堉的漢文寫作,尤其是帶有音韻、結構等形式要求的詩賦,雖然受限于他腹笥里文化中國的知識儲備,常需依靠步趨模擬甚至集句,其文字中常有重復陶淵明、杜甫、文天祥等傳統(tǒng)中國作者之處。但毋庸諱言,對中國懷有特殊感情的這些朝鮮使臣,用漢文書寫的其使華期間近距離觀察到的中華景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實錄甚至詩史的性質(zhì),確可謂之“中國史料中難得看到的”明清之際一片片“失落的歷史”(葛兆光《想象異域:讀李朝朝鮮漢文燕行文獻札記》“自序”,中華書局2014年,第1頁)。

感謝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王鑫磊、張佳先生和復旦大學古籍所金美羅博士在本文資料搜集過程中的熱心幫助。

作者:吳冠文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編輯:周俊超

責任編輯:任思蘊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