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治療腫瘤的原則,是扶正祛邪。(上) 由于腫瘤為全身性疾病基礎上的局部病變,病情復雜,虛實寒熱夾雜,所以以上諸法常須配合應用。常以扶正培本為重點,清熱解毒、以毒攻毒、活血化瘀等為輔,從而形成腫瘤防治的方法。 下面簡述臨床常用的7種治療方式,如扶正培本法、舒肝理氣法、活血化瘀法、清熱解毒法、軟堅散結法、化痰除濕法、以毒攻毒法等。 1.扶正培本法 基于腫瘤為慢性消耗性疾病,屬虛證。用扶正培本法,通過扶助人體正氣、協(xié)調陰陽偏盛偏衰、改善人體虛弱狀態(tài),從而調整機體內環(huán)境、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增強抵御和祛除病邪的能力,以達到抑制癌細胞的生長,為進一步治療創(chuàng)造條件。正所謂養(yǎng)正積自除。 臨床應用中,扶正的同時應注意扶正與祛邪的辨證關系。扶正培本的方法很多,如補肺益氣、健脾和胃、補腎益精、養(yǎng)陰生津等。 常用的中藥有:天冬、麥冬、沙參、生地、龜板、鱉甲、天花粉、知母、旱蓮草、女貞子、雞血藤、當歸、阿膠、熟地、黃芪、黨參、人參、黃精、白術、淮山藥、附子、淫羊藿、補骨脂、紫河車等。 從現(xiàn)代醫(yī)學的角度出發(fā),扶正培本治癌的機制是: 1)提高機體細胞和體液免疫功能 2)調節(jié)機體CAMP與CGMP比值,提高CAMP值,從而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有利于保護骨髓,增強放、化療效,控制復發(fā)而達到抗癌、抑癌的效應 3)增強激素調節(jié)功能,促進垂體的腎上腺皮質功能 4)促進網狀內皮系統(tǒng)的吞噬功能,改善機體免疫狀態(tài) 5)誘導肝臟藥酶,增強機體解毒能力 6)直接抑瘤作用 2.疏肝理氣法 氣滯是腫瘤最基本的病理變化之一,腫瘤的發(fā)生與氣機運行失調關系極為密切。醫(yī)宗金鑒曰:乳癌由肝脾兩傷、氣郁凝結而成。丹溪心法亦云:厥陰之氣不行,故竅不得通而不得出,以生乳癌。 氣機不暢,則津液血運行代謝障礙,積而成塊以生腫瘤。因此,理氣藥在腫瘤治療中十分重要。 理氣藥可以治癌,還能改善由癌細胞影響機體造成的多種紊亂狀態(tài)。如烏藥對小白鼠肉瘤180株抑瘤率為44.8%。 有人用對抗癌劑有強耐藥性的宮頸癌JTC-26細胞株,來篩選800種中藥,發(fā)現(xiàn)抑瘤率達90%以上的有:大茴香、枳實、沉香、厚樸、木香、丁香等。 目前臨床常用的理氣藥有:八月札、桔葉、桔皮、枳殼、香附、郁金、川楝子、大腹皮、佛手、枸杞、青皮、玫瑰花、九香蟲、綠萼梅、 厚樸、旋復花等。 3.活血化瘀法 瘀血是腫瘤的病因之一。腫瘤為實性腫塊,歷代醫(yī)家認為其系癥積、石瘕、痞癖及肚腹結塊等,皆與瘀血有關。醫(yī)林改錯曰:肚腹結塊,必有形之血。 臨床上幾乎所有腫瘤皆存在有瘀血見證。如體內或體表腫塊經久不消、堅硬如石或凹凸不平,唇舌青紫或舌體、舌邊及舌下有青紫點或靜脈粗張,皮膚黯黑、有斑塊、粗糙、肌膚甲錯,局部疼痛、痛有定處、日輕夜重,脈澀等。 針對瘀血而采用的活血化瘀法,是腫瘤臨床常用治法?;钛龇ú坏莒钚跋?,可配伍其他方法對瘀血引起的發(fā)熱、瘀血阻絡引起的出血、血瘀經絡所致的疼痛等證起到一定效果。 常用的活血化瘀藥物有:丹參、赤芍、紅花、郁金、元胡、乳香、沒藥、五靈脂、王不留行、水蛭、全蟲、蜈蚣、斑蟊、水紅花子、石見穿、血竭等。 活血化瘀類中藥抗腫瘤的機制主要是: 1)抗癌增效作用 如丹參、雞血藤等活血化瘀藥,與喜樹堿聯(lián)用時,對治療小鼠白血病L65瘤株,可增加生命延長率60%,且相對降低了喜樹堿的毒性。這與改善了血液循環(huán)、增加血流量、充分發(fā)揮了喜樹堿殺滅白血病細胞的作用。 2)調節(jié)了機體免疫功能 3)調節(jié)了神經內分泌功能 4)可預防放射性纖維化,減少副反應 5)對腫瘤細胞有直接破壞作用 活血化瘀藥中,有殺滅癌細胞、抑癌作用的中藥有:三棱、莪術、三七、川芎、當歸、丹參、喜樹、降香、元胡、乳香、沒藥、穿山甲、土大黃、全蝎、蜈蚣、僵蠶、丹皮、石見穿、五靈脂等 。 莪術,不僅對癌細胞有直接抑制、破壞作用,而且可提高機體免疫力,使腫瘤消退。 6)可對抗腫瘤細胞引起的血小板聚集、瘤栓的形成。 如桂枝、丹皮、赤芍、桃仁、紅花等,在體外均有較強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可減少血栓對瘤細胞的保護,有利于免疫系統(tǒng)對癌細胞的清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