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學技術地不斷進步,呈現(xiàn)出各種裱畫的新工藝、新材料,不斷地豐富著裝裱的工藝,有些甚至實現(xiàn)了機器代替人工,還有的可以替代傳統(tǒng)的漿糊了。 但是,對于有文物價值的書畫作品來說,還是要用傳統(tǒng)裝裱的漿糊。 原因有三: 1、保護書畫。因為用漿糊裝裱的作品經(jīng)過長時間后會形成一種“保漿”。對作品的保護和將來的鑒定有著很大的意義,而不用漿糊裝裱的作品則沒有這種效果。 2、揭裱方便。我們都知道,膠膜機裱是不能揭裱的,起碼不是那么容易揭裱,或者揭裱會損傷作品,另外膠膜揭裱劑大多是化學用品,是有毒的。而漿糊裝裱的作品就非常簡單了,只需用水就可以接下來,安全高效,傳承有序。 3、美觀大方。書籍或畫卷得以歷經(jīng)千百年而流傳下來,其裝訂裝裱加固非常重要,堅固的裝裱除具備易于保存,保證經(jīng)常翻閱而不會損壞的功能性之外,而且還起到錦上添花,化尋常為神奇的審美功能。這一點,只有漿糊裱可以做到。漿糊裝裱的操作過程中反復用水,可以把作品的顏色厚度顯現(xiàn)出來,還原“墨分五色”的效果。膠膜是不可能做到的。 良工首重漿糊。因為漿糊的質量直接關系著作品裝裱的質量,以至作品的壽命。良工所重漿糊在于三個方面:制糊、用糊、藥糊。裱件的質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漿糊,人們關注的怎樣使裱件既粘合牢固又柔軟平整,且能防蟲、防霉,就表現(xiàn)在這三個方面。 古人早就認識到漿糊對裱件的深刻影響。據(jù)唐人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三記載:“自晉代以前,裝褙不佳;宋時范曄,始能裝背(注:裝背又稱裝潢、裝裱,即修裱))”可見、遠在晉代已有這項技術的萌芽。 隨著修裱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與普及,人們對其進行了長時間的研究。尤其在提高修裱用糊的防蟲防霉性能方面取得了很多經(jīng)驗, “制糊”、“用糊”、“藥糊”成為書畫裝裱、文獻修復技術中各項專門的高級技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