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當歸建中湯方證 當歸建中湯方:當歸四兩,桂枝三兩,芍藥六兩,生姜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一日令盡。若大虛加飴糖六兩,湯成內(nèi)之,于火上暖令飴消。若去血過多,崩傷內(nèi)衄不止,加地黃六兩,阿膠二兩,合八味,湯成內(nèi)阿膠。若無當歸,以芎藭代之;若無生姜.以干姜代之。〖方解〗此于桂枝加芍藥湯或小建中湯中加補血作用的當歸,故治療該方證而有血虛證候者。 【歌訣】當歸建中補血虛,小建中加當歸齊。不論男女腹中痛,適證應用效神奇。 【仲景論述解析】 《金匱要略·婦人產(chǎn)后病》附方(二):千金內(nèi)補當歸建中湯:治婦人產(chǎn)后虛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氣,或苦少腹拘急,攣痛引腰背,不能食飲,產(chǎn)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劑為善。令人強壯宜。〖解讀〗吸吸少氣,指吸氣性的呼吸困難?!及础礁怪屑蓖从袑嵱刑?,如腹痛血虛明顯者,用本方有效。但不只限于婦人產(chǎn)后,凡不論男女見血虛腹痛時,皆可適證服用。 【討論歸經(jīng)】小建中湯方證為太陽太陰合病證,當歸溫中治在太陰,故本方證當屬太陽太陰合病證。 【臨證思辨】本方證為小建中湯證更見血虛者。本方不論男女皆可適證應用,如治驗例:劉某,男,44歲,1964年9月9日初診。1962年胃穿孔做切除術(shù)后,大便溏泄迄今未已。常有腸鳴腹痛,腰痛兩足拘急,頭暈乏力,心悸短氣,汗出如流,曾多次發(fā)生暈倒(西醫(yī)診斷為貧血),舌苔光,脈沉細。此屬表里俱虛、衛(wèi)弱血衰,擬以補虛和中、調(diào)衛(wèi)和營,與當歸建中湯加味:當歸12克,白芍18克,桂枝18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棗4枚,蒼術(shù)10克,澤瀉12克,飴糖45克(分沖)。結(jié)果:上藥服3劑諸癥減,惟心悸氣短尚明顯,改桂枝為12克,加生龍牡各15克繼服,諸癥漸漸好轉(zhuǎn)。在上方基礎(chǔ)上適證變化治療,至11月30日復診,除脘腹微脹外,余無所苦。 17.黃芪建中湯方證 黃芪建中湯方:桂枝(去皮)三兩,芍藥六兩,生姜(切)三兩,大棗(擘)十二枚,甘草(炙)二兩,膠飴一升,黃芪一兩半?!督饏T要略》對本方說明:于小建中湯加黃芪一兩半,余依上法。氣短胸滿者加生姜,腹?jié)M者去棗加茯苓一兩半,及療肺虛損不足。補氣加半夏三兩?!挤浇狻奖痉绞窃谛〗ㄖ袦性偌狱S芪,其適應證為小建中湯又見黃芪證者。方后加減法系后人所加不可從,療肺虛損不足更不可信。黃芪用量宜酌加,原量一兩半較少。〖按〗黃芪味甘,微溫,《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謂:“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補虛”。益衛(wèi)固表,利水消腫。所以能固表者,因飲食入胃后,經(jīng)消化吸收變?yōu)榫珰狻⑿l(wèi)氣。如人體精氣不足于體表,則肌膚失養(yǎng),腠理松虛,皮膚失潤,邪氣乘虛侵入且踞而不去,造成自汗、盜汗,甚則癰疽敗瘡等證。黃芪能補虛益精而使表實,表固則邪自去,加于小建中湯中更能補中益氣、固表。 【歌訣】黃芪建中補中虛,小建中湯加黃芪。能治虛勞里急病,益氣固表最有力。 【解讀仲景原文】 《金匱要略·血痹虛病》第14條:虛勞里急,諸不足,黃芪建中湯主之。〖解讀〗里急,為里急腹中痛的簡詞。虛勞病,如果見里急腹中痛,而且還見諸不足的表里證者,則宜用黃芪建中湯治療。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第22條: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解讀〗男子黃,這里多指女勞疸病?!督饏T要略·黃疸病》第14條記載:“黃家,日晡所發(fā)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黃疸多伴有小便不利,今小便自利,是中氣虛,這種黃疸病宜用黃芪建中湯治療?!及础奖緱l所述小便自利,是由于中氣虛所致,即所謂上虛不能制下的原因,與甘草干姜湯方證類同,可互參。有的注家認為,虛勞小建中湯是指小建中湯。但從桂枝加黃芪湯有治黃疸、黃汗作用來分析,則說明黃芪有祛黃作用甚明。小建中湯沒有黃芪就沒有祛黃作用,所以,虛勞小建中湯應是黃芪建中湯較為合理。 【討論歸經(jīng)】黃芪解表固表,小建中湯加黃芪當治太陽太陰合病證。 【臨證思辨】本方的辨證要點,是里急腹痛,汗出惡風明顯者。20世紀60年代曾報道,黃芪建中湯治療胃潰瘍有效,一西學中者借名老中醫(yī)撰文說:胃潰瘍多數(shù)用黃芪建中湯治療,刊出后全國中醫(yī)界人士嘩然,紛紛指出其錯誤,潰瘍病有實有虛、有寒有熱,其說背離了中醫(yī)辨證論治理論,是不符合實際、不科學的。不可否認有的胃潰瘍可用黃芪建中湯治療,但一定要看有黃芪建中湯方證時才能應用。黃芪建中湯還可用于治療慢性胃炎、腸炎、肝炎、膽囊炎等病,也一定要看是否有黃芪建中湯方證。如治驗例:蔡某,男,48歲,1965年11月23日初診。半月來高熱腹痛,在保定市曾服中藥10余劑不效,來京求治。癥見:自汗盜汗甚,腹痛劇甚,胃脘亦痛,午后高熱40℃,舌苔白微膩,脈沉弦緊。此表虛里飲、里飲郁久化熱之證,先以溫陽化飲治之,予附子粳米湯合小半夏加茯苓湯:川附子10克,粳米15克,炙甘草6克,大棗3枚,半夏12克,生姜10克,茯苓10克。結(jié)果:上藥服3劑,于11月26日二診:腹痛減,胃痛、高熱如故,仍汗出多,且惡風明顯,脈數(shù)而虛。此為里寒雖稍減,而表虛不固,故治以溫中固表之法,與黃芪建中湯:生黃芪10克,桂枝18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棗3枚,飴糖30克(分沖),結(jié)果:服3劑,熱漸退,汗出已減。繼服3劑,熱平身涼和,但晚上仍腹痛腸鳴,再予11月23日方調(diào)之。12月5日告之:腹痛已。 18.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方 證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方:桂枝(去皮)三兩,芍藥四兩,甘草(炙)二兩,人參三兩,大棗(擘)十二枚,生姜四兩。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芍、生姜、人參?!挤浇狻接诠鹬尤藚?、生姜健胃,增芍藥以養(yǎng)液,故治桂枝湯證胃氣沉衰、津液不足、心下宿硬而脈沉遲者。 【歌訣】新加湯增芍姜量,更添人參使胃強。汗出身痛表里虛,扶正祛邪效能彰。 【解讀仲景原文】 《傷寒論》第62條:發(fā)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冀庾x〗發(fā)汗后身疼痛,為外未解,治療應當用桂枝湯再發(fā)汗以解之。但脈見沉遲,為胃氣內(nèi)虛,津液不足,只用甘草、大棗平淡之品已不能振興,故加補中有力的人參和溫中健胃的生姜以復胃氣,更加芍藥以養(yǎng)津液?!及础奖碜C而有里虛之候,治療必須扶里之虛,才解外之邪。若只著眼于表證不解,連續(xù)發(fā)汗,表熱雖得一時減退,但不久反復如故,此時惟有用本方法,健胃于中、益氣于外,邪自難留,表乃得解。若執(zhí)迷不悟,見汗后有效,反復發(fā)汗治療,必然使其人津液內(nèi)竭肉脫而死。本條所述,只是脈沉遲,里雖虛但尚未見陰寒重證,故治療宜本方。假如另有厥逆、下利等證,本方則不能再用,應按先救其里,后救其表的定法治之,不可不知。 【討論歸經(jīng)】身疼痛為太陽表未解,脈沉遲為里虛寒,人參、生姜溫中健胃主治在太陰,增芍藥輔佐生津血,故本方證當屬太陽太陰合病證。 【臨證思辨】本方證辨證要點,為桂枝湯證身疼明顯、胃氣虛、脈沉遲者。本方證常見于急性病后期,或各種慢性病中,當有表證和胃氣虛癥狀時,可進一步細審是否有本方證。如治驗例:宋某,女,35歲。2個月來,每日下午發(fā)熱身痛、頭痛,兩臂及背拘急酸痛,發(fā)熱后汗出惡風明顯,納差,乏力,舌苔白潤,脈沉遲。此屬胃氣沉衰,精氣不振,營衛(wèi)不固,以致外邪久客不去,故擬建中益氣、扶正祛邪之法,予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湯:桂枝10克,白芍12克,生姜12克,炙甘草6克,大棗4枚,黨參10克。結(jié)果:服1劑后,發(fā)熱向后延時,且時間縮短,3劑后熱除,諸癥悉愈。 19.桂枝人參湯方證 桂枝人參湯方:桂枝(別切)四兩,甘草(炙)四兩,白術(shù)三兩,人參三兩,干姜三兩。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內(nèi)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挤浇狻奖痉绞枪鹬Ω什轀c理中湯(人參湯)的合方,故其適應證是兩方的合并證,即太陽太陰合病。 【歌訣】桂枝人參湯方并,桂枝甘草合理中。太陽未解并太陰,補中解外是其宗。 【解讀仲景原文】 《傷寒論》第163條:太陽病,外證未解,而數(shù)下之,遂協(xié)熱而利,利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冀庾x〗太陽病尚有發(fā)熱、身痛等外證未解,治療應用桂枝湯解外,醫(yī)生不知解外而多次錯誤地用下法,大傷中氣,遂使表熱內(nèi)陷與里虛相協(xié),造成腹瀉不止、心下痞硬,形成胃氣虛于里、表虛邪不解的表里不解的太陽太陰合并證,這即是桂枝人參湯的適應證,故用本方治療?!及础酵庾C未解,暗示服過麻黃湯而外證還未解之意,當用桂枝湯類方解外。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是因頻繁誤下,已陷于太陰病理中湯證,故用理中湯救里,因還有外證未解,故合用桂枝甘草湯來兩解表里。 【討論歸經(jīng)】本方證屬太陽太陰合病證。 【臨證思辨】本方辨證要點:桂枝甘草湯證又見理中湯證者。本方證常見于發(fā)熱、感冒自服一些成藥,或醫(yī)生開方不對證,或平時常服減肥藥、保健藥,感冒后仍繼服,造成表里不解者。如驗案:姜某,女,31歲,1963年4月9日初診:兩年來常發(fā)腹痛、腹瀉,昨晚受涼后,又出現(xiàn)腹痛、腹脹、大便溏瀉3次,并感身痛惡寒,口中和,不思飲,舌苔薄白,脈沉細。此為太陽太陰合病,予桂枝人參湯:桂枝10克,黨參10克,干姜6克,炙甘草6克,蒼術(shù)12克。結(jié)果:服1劑,身疼痛減,服3劑,身疼痛已,腹瀉已,仍納差,與茯苓飲消息之。 20.當歸四逆湯方證 當歸四逆湯方:當歸三兩,桂枝(去皮)三兩,芍藥三兩,細辛三兩,甘草(炙)二兩,通草二兩,大棗(擘)二十五枚(一法十二枚)。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挤浇狻奖痉綖楣鹬ド赢敋w、細辛、通草而成。當歸甘溫補血通脈,通草有通利血脈的作用,細辛辛溫化寒飲,《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謂“主…百節(jié)拘急,風濕痹痛,死肌”。故治桂枝湯證,又見因血虛寒飲而致手足厥寒而脈細欲絕者,故本方證當亦屬外寒內(nèi)飲證。 【歌訣】當歸四逆病太陽,桂枝湯中無生姜。當歸細辛和通草,調(diào)和營衛(wèi)血脈暢。 【解讀仲景原文】 《傷寒論》第351條: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解讀〗本方證雖有寒飲在里,但手足厥寒而無嘔吐下利或下利清谷等證,故為血虛肢體虛寒為主,里虛寒為輔。脈細欲絕,則為榮氣不足,血少之應,故以當歸四逆湯主之。脈細欲絕為血少,血少則手足厥寒,全書僅此用厥寒形容,故本方既治血少,又治有寒,內(nèi)補氣血外和營衛(wèi)。 【討論歸經(jīng)】當歸、細辛溫中化飲,治在太陰,桂枝湯治太陽表證,故本方證當屬太陽太陰合病證。 【臨證思辨】本方證辨證要點:手足涼表虛而甚者。此為桂枝湯的加減方,故主榮衛(wèi)不利的外寒。與四逆湯、通脈四逆湯專以里寒為治者大異。此所謂厥寒,亦為傷寒之寒,以示寒之在外,血脈不通,與厥冷不同。本方治凍瘡、脈管炎,所謂“死肌”有驗,亦由于寒重在肢體。如治驗:郝某,女性,30歲,華北無線電廠工人,初診日期1965年12月6日。四肢關(guān)節(jié)痛10余年,遇冷即發(fā),近三四年來發(fā)作較頻,常有頭暈、四肢逆冷,天氣剛冷,手足即出現(xiàn)凍瘡,口中和,不思飲,苔白潤,舌質(zhì)暗紅,脈沉細。此屬外寒內(nèi)飲、寒凝血滯之證,治以調(diào)榮和衛(wèi)、溫通氣血,予當歸四逆湯:當歸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細辛10克,炙甘草6克,通草6克,大棗5枚。結(jié)果:上藥服3劑,四肢覺溫,繼服20余劑,四肢冷及關(guān)節(jié)痛消除。 21.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方證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方:當歸三兩,桂枝(去皮)三兩,芍藥三兩,細辛三兩,甘草(炙)二兩,通草二兩,大棗二十五枚,吳茱萸二升,生姜(切)半斤。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溫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挤浇狻奖痉绞钱敋w四逆湯加大量止嘔的吳茱萸、生姜,故治當歸四逆湯證而有吳茱萸生姜證者。 【解讀仲景原文】 《傷寒論》第352條:若其人內(nèi)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主之?!冀庾x〗本條是緊接上條當歸四逆湯證而言,即是說,若以上方證又見內(nèi)有久寒證者,久寒指積冷、疝瘕等證,宜以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主之。 【討論歸經(jīng)】本方證當屬太陽太陰合病證。 【臨證思辨】本方證的辨證要點,為當歸四逆湯證更見心腹痛、嘔逆、頭痛者。條文只言內(nèi)有久寒者,未詳其證,但由所加吳茱萸、生姜觀之,當不外有陰虛寒的心腹劇痛、嘔逆、頭痛等癥。故本方適用于內(nèi)外皆寒的慢性病。如治驗:李某,女性,36歲,病歷號1915,初診1966年5月6日。產(chǎn)后所患左偏頭痛,已3年未愈,時心下痛,左上下肢酸脹,口干不思飲,有時惡心吐清水,苔白潤,脈弦細。證屬表虛飲盛,治以建中和榮固衛(wèi),更以溫中化飲。予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當歸10克,桂枝10克,芍藥10克,生姜15克,炙甘草6克,細辛10克,通草6克,大棗6枚,吳茱萸10克。結(jié)果:上藥服4劑頭痛明顯減輕,心下痛未作,左上下肢酸脹亦減,上方增吳茱萸為12克繼服7劑,已自感無不適。 22.苓桂術(shù)甘湯方證 芩桂術(shù)甘湯方:茯苓四兩,桂枝(去皮)三兩,白術(shù)、甘草(炙)各二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挤浇狻奖痉绞枪鹬Ω什轀榆蜍摺仔g(shù)而成。苓術(shù)功在利尿逐水,加于桂枝甘草湯中則解表同時利水,故本方用于桂枝甘草湯證而里有水飲,小便不利者。 【歌訣】苓桂術(shù)甘痰飲主,桂枝甘草加苓術(shù)。氣沖胸滿頭眩暈,解外化飲同時除。 【解讀仲景原文】 《傷寒論》第67條: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fā)汗則動經(jīng),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主之。〖解讀〗太陽病傷寒證,治療宜用麻黃湯類方發(fā)汗,如用吐法或下法,都屬錯誤的治療。當表不解時易出現(xiàn)氣上沖胸癥狀,如果里有水飲,水飲伴隨沖氣上犯,則易出現(xiàn)心下逆滿、起則頭眩等癥。脈沉緊為寒飲在里的反應,就是表證已解,也不可再發(fā)汗,如果錯誤地發(fā)汗,則勢必動及經(jīng)脈,造成身為振振搖的劇變。無論是否發(fā)汗,出現(xiàn)這種證時,都可用苓桂術(shù)甘湯治療?!及础狡剿赜兴嫷娜耍艋纪飧卸`施吐下,更容易使表不解氣上沖,水伴隨氣沖上犯,而產(chǎn)生氣上沖胸、心下逆滿、起則頭眩等癥,即本方證的主證。此時用本方解外邪、降氣沖、逐水飲治療,則證自解。如誤用發(fā)汗的方藥,不但表不解,而且激動里飲,更使患者出現(xiàn)身為振振搖的癥狀,這種情況還是宜用本方治療。 《傷寒論》第160條:傷寒吐下后,發(fā)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經(jīng)脈動惕者,久而成痿?!冀庾x〗此即上條重出,前條說脈沉緊,是指發(fā)汗前;本條說脈甚微,則是指發(fā)汗后。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雖然也屬氣沖飲逆的證候,但與發(fā)汗前比更加嚴重。經(jīng)脈動惕,即前條所稱身為振振搖的互詞。久而成痿,是說此證若不速治,日子長了將成為肢體不用的痿證?!及础酱藯l雖未提出治療方藥,但據(jù)所述,當肯定是苓桂術(shù)甘湯。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16條: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等桂術(shù)甘湯主之?!冀庾x〗痰飲,在《金匱要略》有專篇論述,可細讀自明。這里的心下有痰飲,即指胃中有停飲。胸脅支滿、目眩亦是水氣上沖的證候,這是苓桂術(shù)甘湯的適應證。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17條: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金匱腎氣丸亦主之?!冀庾x〗《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12條說:“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短氣是胃有微飲的證候。這種微飲用利小便的方法治療,飲從小便排出則愈,適用苓桂術(shù)甘湯治療。當有金匱腎氣丸證時,亦可用金匱腎氣丸治療?!及础揭蛭嫵霈F(xiàn)短氣,可見于芩桂術(shù)甘湯方證,亦可見于金匱腎氣丸方證,因此臨床遇到微飲短氣,要細辨是苓桂術(shù)甘湯方證,還是金匱腎氣丸方證。不是說任取一方都可,要注意。 【討論歸經(jīng)】本方證當屬太陽太陰合病證。 【臨證思辨】本方的辨證要點:為外寒內(nèi)飲的頭暈目眩、短氣、小便不利氣上沖者。本方治療頭暈、目眩者確有良效,但如果無氣沖之候者則不驗。心下逆滿、氣上沖咽喉、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胸、胸脅支滿等皆氣沖之候,宜注意。當然眩暈屬實熱者更不能用本方。如治驗:劉某,女,19歲,1977年10月3日初診。2個月來耳鳴、耳聾,鳴甚則頭眩,舌苔白,脈沉細。此屬水飲上犯之證,與苓桂術(shù)甘湯:桂枝10克,茯苓18克,蒼術(shù)10克,炙甘草6克。結(jié)果:上藥連服8劑,耳聾好轉(zhuǎn),頭已不暈,耳鳴大有好轉(zhuǎn)。原方增桂枝為12克,茯苓為24克,又服6劑痊愈。 23.苓桂棗甘湯方證 苓桂棗甘湯方:茯苓半斤,桂枝(去皮)四兩,甘草(炙)二兩,大棗(擘)十五枚。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nèi),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水煎溫服。〖方解〗本方是由桂枝甘草湯加大棗和大量茯苓,并增加桂枝用量而成。本方和苓桂術(shù)甘湯看似無大出入,但在主治上大異其趣。即方中無白術(shù),則知胃無停飲或少停飲,故不治心下痞硬和眩冒;改加大棗,則擅治腹攣急;增大茯苓用量,則擅治悸煩;增大桂枝用量,則加重治沖氣。故本方的適應證是小腹攣急、悸動而氣上沖較甚者。 【歌訣】苓桂棗甘治上沖,桂枝甘草加棗苓。增桂加重治沖氣,欲作奔豚本方中。 【解讀仲景原文】 《傷寒論》第65條:發(fā)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冀庾x〗本條也是原有里飲,誤用發(fā)汗治療,里飲被激,伴強烈的氣上沖,類似奔豚發(fā)作,臍下悸是欲發(fā)奔豚的征兆。此證宜用苓桂棗甘湯治療。 《金匱要略·奔豚氣病》第5條:發(fā)汗后,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冀庾x〗本條是在《金匱要略》重出。 【討論歸經(jīng)】本方證當屬太陽太陰合病證。 【臨證思辨】本方證的辨證要點:外寒內(nèi)飲呈現(xiàn)心下悸、腹攣急、氣上沖者。本方證多見于神經(jīng)官能癥。如治驗案:張某,女,65歲,1965年12月13日初診。多年失眠,久治無效。近癥:頭暈,心悸,臍左跳動,有時感氣往上沖,沖則心煩、汗出,口干不思飲,舌苔白,脈緩。此屬寒飲上擾心神,治以溫化降逆、佐以安神,予苓桂棗甘湯加味:茯苓24克,桂枝12克,大棗5枚,炙甘草6克,酸棗仁15克,遠志6克。結(jié)果:上藥服3劑,睡眠稍安,頭暈、心煩、氣上沖感亦減,前方加生龍牡各15克,繼服6劑,除眠多夢外他無不適。 本方不只能治臍下悸欲作奔豚,即使是奔豚證見心下悸者也能治之,他如諸飲證,如有腹攣急、氣上沖而臍下悸者,用之亦多驗。 24.茯苓甘草湯方證 茯苓甘草湯方:茯苓二兩,桂枝(去皮)二兩,甘草(炙)一兩,生姜(切)三兩。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挤浇狻奖痉揭彩枪鹬Ω什轀兎剑垂鹬Ω什轀榆蜍?、生姜而成。茯苓伍生姜治嘔及心悸,合桂枝、甘草則治表不解里有水氣之證,癥見嘔而小便不利、心下悸者。 【歌訣】茯苓甘草為變方,仍出桂枝甘草湯。苓姜治嘔和心悸,解表利水是其長。 【解讀仲景原文】 《傷寒論》第73條: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解讀〗分析文義,本條有漏字處,即“傷寒,汗出”后,似脫漏“脈浮數(shù),小便不利”七字,“不渴”后側(cè)漏“而嘔”二字,不然則無法理解。本條大意應是:太陽傷寒證,里有停水,治療用發(fā)汗解表而表不解,則呈外寒里飲證,對于這種證,若脈浮數(shù),小便不利而渴者,宜五苓散主之:若不渴而嘔者,宜茯苓甘草湯主之。 《傷寒論》第356條: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解讀〗水停心下,常出現(xiàn)心悸,因此本條所說厥而心下悸,是因水飲逆迫心下所致。治療應先用茯苓甘草湯來治水,水去則厥自然而愈。如果不先治水飲而只是治厥,不但厥治療無效,而且造成水浸漬于胃,胃內(nèi)水飲過多而形成下利之癥。 后世醫(yī)家喜把疾病分為內(nèi)傷、外感兩類,對于失眠、心悸歸為虛勞,治療注重補五臟、氣血,卻往往忽略外邪和里邪,使病拖延不愈,宜注意。 【討論歸經(jīng)】本方證當屬太陽太陰合病證。 【臨證思辨】本方要點:桂枝甘草湯證又見嘔逆者。本方證常見于失眠而心悸者。對神經(jīng)官能癥出現(xiàn)本方證,增量茯苓加生龍牡有良效。如劉渡舟醫(yī)案:閆某,男,26歲。患心下筑筑然動悸不安,腹診有振水音與上腹悸動,三五日必發(fā)作一次腹瀉,瀉下如水,清冷無嗅味,瀉后心下悸動減。問其飲食、小便尚可,舌苔白滑,脈象弦。辨為胃中停飲不化、與氣相搏的心悸病證。其胃中水飲順流而下趨腸道則作腹瀉,瀉后水飲稍減,故心下悸動隨之減輕,然去而旋生,轉(zhuǎn)日又見悸動,當溫中化飲為治:茯苓24克,生姜24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結(jié)果:服藥3劑,小便增多,而心下之悸明顯減少,再進3劑,諸癥得安。 25.茯苓澤瀉湯方證 茯苓澤瀉湯方:茯苓半斤,澤瀉四兩,甘草(炙)二兩,桂枝(去皮)二兩,白術(shù)三兩,生姜四兩。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內(nèi)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及础椒胶笥梅ㄕf明應為:“右六味,以水一斗,先煮五味,煮取三升,內(nèi)澤瀉”為宜。后下澤瀉,魏念庭謂:“服法后煮澤瀉,取其陰性以利水,不宜煮之太過也”。其觀點僅作參考。〖方解〗本方是由茯苓甘草湯加倍茯苓用量,又加澤瀉、白術(shù)而成,即用五苓散去豬苓利水、止渴治其標,又用白術(shù)、甘草、生姜溫藥健胃治其本,胃氣恢復則不再停水,使本方大大加強了逐飲利尿的作用,故本方在解表(用桂枝、生姜)的同時大力利水(苓、澤、術(shù)),其適應證是胃虛有留飲、嘔吐、渴欲飲水而小便不利者。 【歌訣】茯苓澤瀉湯方好,湯本于茯苓甘草。加倍茯苓加澤術(shù),嘔渴逐水效能保。 【解讀仲景原文】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第20條: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冀庾x〗胃反,是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胃反病,如見嘔吐而渴欲飲水者,可用茯苓澤瀉湯治療。本條論治胃反,較豬苓散證為重,為外邪內(nèi)飲證而胃氣更加虛衰者。 【討論歸經(jīng)】渴欲飲水,不但為飲停,而還因飲?;療幔瑵蔀a清熱利飲,故本方證當屬太陽太陰陽明合病證。 【臨證思辨】本方證的辨證要點:茯苓甘草湯證又見口渴而嘔吐者?!俺衬和拢菏吵隆笔羌s略之詞。簡而言之,胃反為發(fā)作性嘔吐,有一日發(fā)作者,亦有數(shù)日發(fā)作者,大都由于胃的消化功能差,停食或停水所致。常見于慢性十二指腸潰瘍、胃炎、胃癌等病。本條所述偏于停水,水停不消,積至相當程度必吐。因嘔吐多,全身組織缺少水的營養(yǎng),故感到口渴,也是本方證的特點。如胃有停飲,不吐但痛,見渴欲飲水者,用本方亦有驗。 26.苓桂五味甘草湯方證 苓桂五味甘草湯方:茯苓四兩,桂枝(去皮)四兩,五味子半升,甘草(炙)三兩。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溫服?!挤浇狻奖痉揭彩枪鹬Ω什轀兓伞\蜍呒訌娎蛑痫?,五味子治咳逆上氣,兩味加于桂枝甘草湯中,治療桂枝甘草湯證見咳逆上氣者。 【歌訣】苓桂五味甘草湯,桂枝甘草味苓襄。咳逆上氣痰飲重,解表化飲是良方。 【解讀仲景原文】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32條: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冀庾x〗本條是承繼“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一條而說。青龍湯下已,是說服下小青龍湯后,原有的癥狀沒有了。多唾、口燥,是服小青龍湯使寒飲欲解的證驗。但支飲重證多不是一擊即退,今寸脈沉而尺脈微,仍屬飲盛里虛的反映。手足厥逆,即因水氣沖逆所致。氣從小腹上沖胸咽,即發(fā)作性的上沖癥狀。手足痹,是由于血虛。其面翕熱如醉狀,為有虛熱上蒸。氣沖休止,則水飲因復下流陰股,故亦不出現(xiàn)眩冒。氣沖發(fā)作,則水飲伴隨上逆,故又出現(xiàn)小便難而眩冒,因此用苓桂五味甘草湯,先治其氣沖。 【討論歸經(jīng)】本方證當屬太陽太陰合病證。 【臨證思辨】本方證的辨證要點:桂枝甘草湯證又見咳逆上氣眩暈者。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肺氣腫、肺心病等常見本方證。不論是否服過小青龍湯,只要是外寒里飲氣上沖、眩暈明顯者,皆可考慮選本方。 27.五苓散方證 五苓散方:豬苓(去皮)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白術(shù)十八株,茯苓十八銖,桂枝(去皮)半兩。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及础揭陨狭孔骷鍎┮部桑孀C仍以散服佳。〖方解〗本方集豬苓、茯苓、澤瀉、白術(shù)諸利尿藥,重在逐內(nèi)飲,澤瀉用量獨重,取其甘寒為方中的主藥,以解其煩渴。復用桂枝不但解外,而且能降氣沖,使水不上犯而下行,五味配伍,解外利水,故治脈浮有熱、氣沖水逆、渴而小便不利者。 【歌訣】五苓散即豬茯苓,澤瀉白術(shù)桂枝行。外寒內(nèi)飲成水逆,解外利水表里寧。 【解讀仲景原文】 《傷寒論》第71條:太陽病,發(fā)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解讀〗太陽病,依法治療應當發(fā)汗,但發(fā)汗應取微似有汗為最恰當,若發(fā)汗不得法而使大汗出,使人體津液大量亡失,胃中水液被奪而干燥,故使患者煩躁不得眠。這種情況,如口渴想喝水時,可少喝一點,使胃氣和即能愈。如果發(fā)汗后而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此是里有停飲,誤用發(fā)汗而致表仍不得解的證候,則宜用五苓散治療?!及础嚼镉型K緛硇”悴焕藭r如用發(fā)汗治療,脈仍浮而微熱,表證也得不到解除。此與前邊所述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shù)湯證相似,可互參。不過這時的消渴,主要是由于小便不利,廢水不得排出、新水不能吸收,組織缺少水的滋養(yǎng)故渴。再加上誤發(fā)其汗,傷失津液,則渴益甚,如飲水亦以留胃中,遂成隨飲隨渴的消渴證。用五苓散解表利其小便,水液代謝恢復正常,則消渴自已、熱亦自除。 《傷寒論》第72條:發(fā)汗已,脈浮數(shù)、煩渴者,五苓散主之。〖解讀〗發(fā)汗后而脈浮數(shù),為病仍在外,因表熱未解故煩;水停不化不能上布津液故渴,宜五苓散主之。〖按〗此亦應有小便不利癥,未明言屬省略。 《傷寒論》第73條: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解讀〗見茯苓甘草湯條。 《傷寒論》第74條:中風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解讀〗中風發(fā)熱,即指發(fā)熱、汗出、惡風的中風證。六七日不解而煩,是說病已六七日,雖然服了桂枝湯仍發(fā)熱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是說既有發(fā)熱而煩的表證,同時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的里證。發(fā)熱煩渴本來是五苓散方證,故與桂枝湯不但表不解反而煩渴更甚。這種因水停不化,故渴欲飲水,水伴沖氣以上逆,故水入則吐,這就是水逆之證。宜用五苓散治療。 《傷寒論》第141條: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始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解讀〗見文蛤散。 《傷寒論》第156條: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芩散主之?!冀庾x〗太陽病,誤用下法治療,使邪熱內(nèi)陷出現(xiàn)心下痞,這種心下痞可用瀉心湯治療。但也有誤下后,水伴沖氣逆迫于心下而成心下痞者,患者表現(xiàn)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為水停不行之證,這與瀉心湯證明顯不同,故用瀉心湯治療則痞不解,應用五苓散主之。 《傷寒論》第244條:太陽病,寸緩,關(guān)浮、尺弱,其人發(fā)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y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zhuǎn)屬陽明也;小便數(shù)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解讀〗太陽病,脈浮緩弱為中風脈。發(fā)熱、汗出、復惡寒,為中風證未傳少陽,故不嘔。所以出現(xiàn)心下痞,是由于醫(yī)者誤下所致,言外之意應先用桂枝湯解外,外解后,再給服瀉心湯來攻痞,此為第一段。如果是上證未經(jīng)誤下,并且患者已沒有了惡寒、口渴,這說明表證已除而轉(zhuǎn)屬陽明病了。若有小便數(shù),則大便必硬,而有心下痞,此屬津液竭于里的脾約證,即不大便十日亦不感痛苦,患者如渴欲飲水,則可以用少少給服的方法解救,此為第二段。如果是上證未經(jīng)誤下,并亦未轉(zhuǎn)屬陽明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這種心下痞正是水逆心下的五苓散證,則宜用五苓散治療,此為第三段。 《傷寒論》第386條:藿亂,頭痛、發(fā)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冀庾x〗霍亂發(fā)作初起,亦常見頭痛、發(fā)熱、身疼痛的表證。若病人渴欲飲水,為有熱,宜用五苓散兩解表里;若病人口中和而不用水,為里多寒,宜先救里而后解表,用理中丸主之?!及础交魜y上吐下瀉,耗人精氣至烈,雖有表證亦不可發(fā)汗,熱比較明顯者,只有用五苓散兩解表里一法。寒比較明顯者,五苓散也不能用,須用理中湯(丸)先救其里。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31條: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冀庾x〗臍下悸為水動自下,吐涎沫為水泛于上,故臍下悸、吐涎沬而癲癇眩冒者,都是水飲為患,因此用五苓散主治?!及础皆我恍夯及d癇吐涎沫,每臍下跳動則犯病,服五苓散(湯)6劑而愈。一些注家多把癲眩改為巔眩或顛眩,以為頭眩之屬,但臨床屢依本條所述用本方治愈癲癇證,足證癲眩二字無誤。 【討論歸經(jīng)】本方證為外邪內(nèi)飲,飲?;療?,因成太陽太陰陽明合病證。 【臨證思辨】本方的辨證要點:太陽表虛證兼見心下停飲、小便不利而見眩暈、口渴者。本方證常見于急慢性外邪內(nèi)飲證。如治驗:李某,男,47歲,病案號17020,會診日期1975年7月27日?;颊咦愿猩细褂心[物已2個多月,因無不適,未曾檢查治療。近1個月來因感左上腹痛而來門診治療。經(jīng)內(nèi)外科檢查,懷疑是腫瘤而收住院治療。查體:上腹左右均可觸及拳頭大實性腫物,表面不光滑,輕度壓痛,部位深在與體位無關(guān)。尿常規(guī):蛋白(+),紅細胞15~20,白細胞3~5。血沉61毫米/小時。尿酚紅排泄試驗:一杯3%,二杯5%,三杯5%,四杯7%。靜脈腎盂造影:左腎擴大,右腎未顯影。臨床診斷:雙腎腫瘤?腎結(jié)核?因尚等待手術(shù),要求服中藥一試。會診癥見:左腹脹痛,頭暈,心悸,汗出,惡風,口渴思飲,飲后渴仍不止,心下有水響,尿頻澀痛,舌苔白,脈浮數(shù),心率100次/分。此屬太陽表虛兼心下停飲證,也即外寒內(nèi)飲證,治用:豬苓10克,澤瀉15克,蒼術(shù)10克,茯苓12克,桂枝10克,滑石30克,阿膠(烊化》10克,生大黃3克,生薏苡仁30克。結(jié)果:上藥服2劑后小便增多,意想不到尿中排出綠豆大結(jié)石。3劑服完后,連續(xù)四五天排出細沙樣結(jié)石,腹部腫物消逝于無形,其他癥狀也全消失。追訪5年未見復發(fā)。 本方證在臨床應用很廣,不但應用急性病,而且用于慢性病,還用于急性傳染病如霍亂。有人懷疑古時的霍亂不同于現(xiàn)代的霍亂,這是對經(jīng)方不了解的緣故。梁代陶弘景在《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記載:“外感天行經(jīng)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湯”。外感天行即急性傳染病、瘟疫。二旦、六神、大小,即《傷寒論》中的主要方劑。問題的關(guān)鍵是不論什么病,只要認清有五苓散證,即可用五苓散治療。 28.防己茯苓湯方證 防己茯苓湯方:防己三兩,黃芪三兩,桂枝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方解〗防己、茯苓利尿逐水,復以黃芪補虛實表,桂枝、甘草降沖氣而和榮衛(wèi),表氣實榮衛(wèi)調(diào)則不使水氣復留于皮中。此治皮水的正法,茯苓重用在于利水,故治表虛氣沖,水居皮中不去,水氣相搏而四肢聶聶動者。 【歌訣】防己茯苓用黃芪,桂枝甘草治表虛。此治皮水是正法,固表利水腫自去。 【解讀仲景原文】《金匱要略·水氣病》第22條: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冀庾x〗皮水為病則四肢腫,正不足于表,故水氣乃得踞于皮膚中而不去。聶聶動,即微動狀,與瞤動同屬水氣為患,若皮水病而四肢轟聶聶動者,宜以防己茯苓湯主之。 【討論歸經(jīng)】桂枝、甘草、黃芪解太陽之表,防己、茯苓治在太陰,故本方證當屬太陽太陰合病證。 【臨證思辨】本方證的辨證要點:表虛之外邪內(nèi)飲見四肢浮腫、聶聶動者。本方治浮腫,適用于表虛證的浮腫,當有汗出惡風癥。亦見于慢性腎炎浮腫,如治驗:馮某,女性,30歲,病歷號6422,1959年4月25日初診。發(fā)現(xiàn)慢性腎炎已5年,常四肢浮腫,腰痛,頭暈或痛,月經(jīng)量多、后期,查P.S.P第一小時60%,第二時10%,苔白厚膩,脈沉弦,證屬表虛里飲,治以益氣養(yǎng)血,調(diào)榮利水,予防己茯苓湯合當歸芍藥散加減:防己10克,茯苓24克,桂枝10克,生黃芪12克,炙甘草6克,當歸10克,白芍12克,川芎10克,蒼白術(shù)各6克,豬苓10克,生姜10克。結(jié)果:上藥服6劑,服藥期間諸癥差,但停藥浮腫又復發(fā),繼加減服用1個月余,浮腫未再復發(fā)。 29.蜘蛛散方證 蜘蛛散方:蜘蛛(熬焦)十四枚,桂枝半兩。上二味,為散,取八分一匕,飲和服,日再服,蜜丸亦可。〖方解〗主用蜘蛛以治疝氣,稍佐桂枝以散寒邪。 【解讀仲景原文】《金匱要略·趺蹶手指臂腫轉(zhuǎn)筋陰狐疝蛔蟲病》第4條:陰狐疝氣者,偏有小大,時時上下,蜘蛛散主之。〖解讀〗偏有小大者,謂陰囊或少腹、或股內(nèi)之一側(cè)的腫脹物有小有大也。時時上下者,謂此腫脹物或時上入腹而隱,或時下入囊、或出少腹、或出股內(nèi)而現(xiàn)也。因其出沒無常似狐,故稱之為陰狐疝,此證可用蜘蛛散治療。 【討論歸經(jīng)】蜘蛛味苦,微寒,治在陽明,故本方證當屬太陽太陰合病證。 【臨證思辨】由于時時上下的說明,似述無痛苦而能自復的疝氣癥,即進入陰囊的臟器自能復原于腹內(nèi),與嵌頓性之疝氣癥不能自復而發(fā)劇烈疼痛者不同。此癥多見,于小兒,大人亦間有之,為病之因,大都由于先或后天的腹壁虛弱所致?!睹t(yī)別錄》謂“蜘蛛主大人小兒?”,?,即陰狐疝也,其有治本證的特能,可知蜘蛛善織網(wǎng)捕食物,而能治臟器漏入陰囊的狐疝亦甚有趣也?!及础叫吼逇夥痉交蚩捎行?,成年疝氣當多求手術(shù)修復。 30.桂枝生姜枳實湯方證 桂枝生姜枳實湯方:桂枝三兩,生姜三兩,枳實五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挤浇狻奖痉接描讓嵟湮橹鳉鉀_的桂枝、治飲逆的生姜,故治諸逆(指痰飲客氣沖逆而言),以至心中痞塞而心懸痛者。 【解讀仲景原文】《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第8條: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姜枳實湯主之?!冀庾x〗諸逆心懸痛、心中痞,飲逆上氣所致。飲郁化熱是心中痞、心懸痛的原因之一,故用枳實苦寒清熱化飲清上熱。氣上沖逆,多是表不解的桂枝證,故以桂枝、生姜解表降沖逆,此即桂枝生姜枳實湯的適應證。 【討論歸經(jīng)】本方證當屬太陽陽明合病證。 【臨證思辨】本方的辨證要點:氣上沖、心下痞塞、胸脅悶痛者。本條頗能說明心絞痛的證治,不過實踐證明,此證單用本方的機會反少,而以用大柴胡湯與桂枝茯苓丸,或桃核承氣湯合方的機會為多,此于大柴胡湯詳述之,可互參。 31.桂枝茯苓丸方證 桂枝茯苓丸方:桂枝、茯苓、丹皮(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藥各等分。上五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挤浇狻奖痉綖楣鹬ソ?、棗、草,加茯苓、丹皮、桃仁而成,可知其適應證為太陽病合并瘀血證。方中桂枝、茯苓鎮(zhèn)氣沖而治心悸,桃仁、丹皮、芍藥祛瘀血而治腹?jié)M痛,故此治瘀血證、氣沖心悸而腹?jié)M痛者。〖按〗多數(shù)人都常用桂枝茯苓丸治療慢性病、久有瘀血者,自然多認為該方是治療內(nèi)傷雜病,不再認為其有表證,但從《傷寒論》第15條“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可知,凡氣上沖、嘔逆、臍上動悸等,多用桂枝,其意皆在解表降沖,故從經(jīng)方六經(jīng)歸類看,本方證是太陽表證合病瘀血。由此也可知仲景的傷寒和雜病、外感和內(nèi)傷的概念,不是截然分開的,不論是急性病還是慢性病都是相對并存,即急性病也可現(xiàn)太陰病,慢性病也可現(xiàn)太陽病或表里合病,也即傷寒、雜病常在一起,這就不難體悟《傷寒雜病論》的真實意義了。 【歌訣】桂枝茯苓丸用多,丹皮桃仁芍藥和。沖悸身疼有定處,治在降逆祛瘀血。 【解讀仲景原文】《金匱要略·婦女妊娠病》第2條:婦人宿有癥病,經(jīng)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癥痼害。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jīng)水利時,胎也。下血者,后斷三月,衃也。所以下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當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解讀〗癥病,即由瘀血結(jié)成的病塊。衃,即蓄積的惡血。久有癥病的婦人,經(jīng)斷還不到3個月而下血不止,且自覺胎動在臍上,當是癥痼為患。因為妊娠胎動于臍,即動亦不全在臍上,故肯定其為癥痼害。至于是否懷胎,則可驗之于3個月前的經(jīng)水利否,如果經(jīng)斷前3個月經(jīng)來均很正常,即可斷定為胎;若前3個月即不斷下血,后雖斷3個月亦必非胎而為衃。無論懷胎與否,而所以下血不止的原因,概由于其癥不去,故當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討論歸經(jīng)】桂枝、茯苓治外邪內(nèi)飲的氣沖心悸動,芍藥、丹皮、桃仁涼血祛瘀而治腹?jié)M痛,故本方證當屬太陽陽明太陰合病證。 【臨證思辨】本方證的辨證要點:久有瘀血、腹痛脅痛有定處、或有腫塊、或下血者。本方不僅能治婦人癥病下血,無論男女,凡因瘀血而下血,或因瘀血引起的胸腹痛、痛有定處、其他血證,不宜桃核承氣湯的攻下者,大多宜本方。本方常用于治療冠心病者。如治驗:陳某,女性,50歲,病歷號192067,1966年3月2日初診。1年來頭暈心悸,氣上沖胸悶或胸痛,時汗出,常失眠。服用安眠藥,常身疲倦怠,心電圖示冠狀動脈供血不足,苔黃,脈弦遲。證屬久有痰瘀阻滯,治以化痰祛瘀,予桂枝茯苓丸合大柴胡湯加減:桂枝10克,桃仁10克,茯苓15克,丹皮10克,白芍10克,柴胡12克,半夏10克,黃芩10克,生姜10克,枳實10克,大棗4枚,大黃6克,生石膏45克,炙甘草6克。結(jié)果:上藥服3劑后諸癥均減,睡眠好轉(zhuǎn),胸痛也好轉(zhuǎn),上方加赤芍10克繼服,今自感無不適,以前不敢走路,現(xiàn)走路如常人。 32.半夏散及湯方證 半夏散及湯方: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篩已,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服散者,以水一斗,煎七沸,內(nèi)散兩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半夏有毒,不當散?!挤浇狻奖痉郊垂鹬Ω什轀影胂亩?。半夏辛溫,降逆化痰,《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認為“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又認為“桂枝,氣味辛溫無毒,主上氣、咳逆、結(jié)氣、喉痹”,與半夏合用,利咽喉而治腫痛,更以甘草緩急止痛,少少咽之,亦使?jié)n患處也。合于桂枝甘草湯中,則可知是治療桂枝甘草湯證又見咽喉腫痛者。已知桂枝甘草治在太陽,半夏溫中化痰,因知本方是治外邪內(nèi)飲證,當屬太陽、太陰合病治劑。 【歌訣】半夏散及湯方并,桂草半夏等分用。桂枝甘草證咽痛,當知不是少陰病。 【解讀仲景原文】《傷寒論》第313條: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解讀〗咽痛指或左或右的一側(cè)痛,甘草湯或桔梗湯主治。咽中痛,指全咽俱痛,為比較重的證,但未化膿成瘡,因亦未至不能語言聲不出,多伴有外證,因外證呈現(xiàn)桂枝甘草湯方證,故用本方散邪消腫治之?!及础窖释醋C最忌大發(fā)汗,故本條以少陰病冒之。但此并非真的少陰病,用少陰病提綱衡量自明。而本方亦并不是治療少陰病的方劑,應屬太陽病合并寒飲,如同苓桂術(shù)甘湯、五苓散等為外邪內(nèi)飲類證,或稱太陽、太陰合病治劑。 【討論歸經(jīng)】本方當屬太陽太陰合病證。 【臨證思辨】本方證的辨證要點:咽痛,有表證而口不渴者。咽痛以急性發(fā)作常見,也有慢性發(fā)作者。多見于急慢性咽喉炎、扁桃體炎,當出現(xiàn)表虛證,更確切說呈現(xiàn)桂枝甘草湯證時,也可用本方。臨證要注意,小柴胡湯證的咽痛也常見,應細審屬何方證。如治驗:張某,男,51歲,河北靈壽縣中學工友,1968年11月26日初診。咽痛3個多月,曾以清熱解毒、養(yǎng)陰清咽等法治療無效,醫(yī)院認為是喉癌。視其咽喉,雙扁桃體及咽后壁皆有多處膿點,常頭痛,汗出,惡寒,口中和,不思飲,舌苔白膩,脈沉細,兩寸浮。此為太陽表虛,邪久傷津,治以半夏散及湯加減:清半夏12克,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桔梗6克,訶子肉6克。結(jié)果:服藥當天即感咽痛減輕,原方服半月,諸癥消,咽及雙倆扁桃體已無味點(整理者遵鄭欽安潛陽鎮(zhèn)逆法,治上述舌脈之咽痛證,用白通湯,常1~3劑即愈)。 33.炙甘草湯方證 炙甘草湯方:甘草(炙)四兩,生姜(切)三兩,人參二兩,桂枝(去皮)三兩,生地黃一斤,阿膠二兩,麥門冬(去心)半升,麻仁半升,大棗三十枚。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nèi)阿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復脈湯?!挤浇狻奖痉揭怨鹬θド炙帨{(diào)榮衛(wèi)于外,尤其增量甘草、大棗,更加人參大補中氣以資血氣之源。以生地黃、麥冬、麻仁、阿膠滋津血于內(nèi)而清里熱,為太陽、太陰、陽明合病兼氣血俱虛的適應證。此治津血枯燥而脈結(jié)代以動悸的良法,不過重用甘寒,方后雖有復脈之名,若虛脫的陰虛寒重證,脈微欲絕或無脈者,本方不中與之。煎藥用酒很重要,不用酒煎效果差。原用藥說明用酒煎(酒與水之比為7:8),臨床改煎成后兌入黃酒20~30ml同服效也佳。 【歌訣】炙甘草湯膠桂人,棗姜生地麥麻仁。津血虛極脈結(jié)代,煎藥用酒功可垂。 【解讀仲景原文】 《傷寒論》第177條:傷寒脈結(jié)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冀庾x〗傷寒,由于過用汗、吐、下,亡津液、亡血液,以至血不足以養(yǎng)心,則心動悸。血不足以榮脈,則脈結(jié)代,宜以炙甘草湯主之。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附方(一):《千金翼》炙甘草湯,治虛勞不足,汗出而悶,脈結(jié)悸,行動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冀庾x〗虛勞不足的病,若汗出而悶,脈結(jié)代心悸者,雖行動如常,若不治,則不出百日死;若已不能行動,病危急著,則于十一日死,治之宜本方?!及础骄貌√摌O而脈結(jié)代心悸,確多兇險,亦只可與本方治之。如病還不十分危急者,亦間有得救者。肺結(jié)核后期多此證。平人脈結(jié)代并不足慮,即不服藥亦可自愈。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附方(一):《外臺》炙甘草湯,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濕液液者?!冀庾x〗心中溫溫液液,即惡心劇甚、心中煩惱的意思。病肺痿,若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本方治之。 【討論歸經(jīng)】本方證當屬太陽太陰陽明合病證。 【臨證思辨】本方的辨證要點:心動悸,脈結(jié)代,氣陰兩虛者。多數(shù)版本,把本方置于太陽病篇末,一是說人體患病規(guī)律多先在表、后漸入里,二是說病在表應汗以解之,但不正確的治療造成人體氣血俱傷、表里并病,以至成本方證。從西醫(yī)診斷看來,本方證常見于心臟病心律失常。如治驗:張某,女性,32歲,病歷號153250,1965年3月12日初診。心悸氣短5年多,在哈爾濱市診斷為“風濕性心臟病”,住院治療5個月,關(guān)節(jié)疼痛緩解,但仍心慌驚悸,多夢,少勞即喘,二便如常,兩顴紅,苔白,舌有瘀點,脈沉細結(jié)代。證屬外邪內(nèi)飲,血虛里熱,治以解外祛飲、養(yǎng)血安神,予炙甘草湯:生地黃30克,麥冬12克,火麻仁10克,炙甘草10克,黨參10克,桂枝6克,生姜10克,大棗8枚,生龍牡各15克,阿膠10克(烊化)。結(jié)果:上藥服用2個月,心慌心悸好轉(zhuǎn),走五六里地不感氣喘,來信告之參加工作。 本方補虛潤燥,若肺結(jié)核后期骨瘦如柴,往往有用之的機會。勞熱咯血不止,以本方去桂,姜治之有效。 二、麻黃湯類方證 1.麻黃湯方證 麻黃湯方:麻黃(去節(jié))三兩,桂枝(去皮)二兩,甘草(炙)一兩,杏仁(去皮尖)七十個。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挤浇狻酱朔綖橹委熖柌C的代表方,麻黃為一有力的發(fā)汗藥,佐以桂枝更宜致汗,并治上沖逆;杏仁定喘,甘草緩急,故其適應證是:太陽病表實無汗、身疼痛而喘者。 【歌訣】麻黃湯桂草杏仁,太陽表實脈浮緊。發(fā)熱無汗身疼痛,發(fā)汗解表要溫飲。 【解讀仲景原文】 《傷寒論》第35條: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解讀〗太陽病,是在表的陽熱實證,以頭痛、發(fā)熱、惡寒為常,若更見有身痛、腰痛、骨節(jié)疼痛、無汗而喘者,此為表實證,則宜麻黃湯主之?!及础角耙逊磸驼撌?,桂枝湯證由于有自汗出,郁集在人體體表的體液和廢物、有毒物被排出一部分,這樣雖有身疼痛,但不劇烈,并亦不至于上迫于肺;而麻黃湯證由于無汗,體液和廢物、有毒物充盈于人體體表(仲景謂之“陽氣重”),壓迫肌肉和關(guān)節(jié),因此使得身、腰、骨節(jié)無處不痛,并且向上逼迫于肺而發(fā)喘。這里要注意,太陽病根據(jù)汗出和無汗的癥狀特點來判定表虛和表實,在治療上形成宜用桂枝或麻黃系列藥的關(guān)鍵。 《傷寒論》第36條: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冀庾x〗不可下,是本條的解讀重點。太陽與陽明合病,是指既有發(fā)熱、惡寒的表證,同時又有大便難的里證。喘可見于承氣湯,也可見于麻黃湯,是兩方的共有證,不過承氣湯證主證有腹?jié)M而喘,而麻黃湯證的特點是喘而腹?jié)M。因見喘而胸滿,不是承氣湯證而是麻黃湯證,因此謂不可下,而宜用麻黃湯發(fā)汗?!及础礁?jié)M而喘者,是腹?jié)M為主要癥狀而喘為次要癥狀,也就是先有腹部實滿,由于實滿而上逆逼迫胸膈,阻礙呼吸而發(fā)喘,這種喘用下法治療,實滿去除了,喘也就自然消失了;而胸滿而喘者,是喘為主要癥狀而胸滿是次要癥狀,也就是先有呼吸困難、喘,由于喘臟腑腔內(nèi)壓增高而胸滿,這種喘用發(fā)汗法以平喘,喘平則胸滿自消。證有主從,治分表里,對于辨證至關(guān)重要。本條就喘之一證,以示麻黃湯證與承氣湯證的鑒別法,對于辨證甚關(guān)重要,應仔細玩味。 《傷寒論》第37條: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shè)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冀庾x〗太陽病已10余天,脈雖浮但細,并且還見患者疲乏嗜臥,有病已傳少陽之象,因此稱外已解也。假如再見胸滿脅痛者,則具備了小柴胡湯證,故可給服小柴胡湯;假如脈只是浮而不細,而且無倦怠嗜臥及胸滿脅痛者,這說明病仍在表,雖然過了10多天,也可給用麻黃湯。〖按〗脈細主血少、津液不足,脈浮細,是因體表津血不足(言外之意已不是陽氣重),即小柴胡湯條所指出的血弱、氣盡、膜理開的情況。嗜臥與默默都是倦怠的樣子,詳見小柴胡湯條,可互參。 《傷寒論》第46條: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fā)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fā)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fā)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冀庾x〗本條的陽氣重,是全書的解讀重點。太陽病見脈浮緊、無汗、發(fā)熱、身疼痛為麻黃湯方證,病已雖八九日不解,但上述的表證仍存在,表現(xiàn)為“陽氣重”,這種情況亦應當用麻黃湯發(fā)其汗。服藥已微除,是說服麻黃湯后,上述癥狀略有減輕。發(fā)煩目瞑,為病欲解時而發(fā)生的瞑眩狀態(tài)。劇者必衄,是說瞑眩發(fā)作劇烈者常出現(xiàn)鼻衄,而病情隨著鼻衄而緩解。這里要注意的是“陽氣重”,張志聰認為是“太陽合并于三陽…陽熱盛”。如是三陽陽熱盛,應用白虎湯或承氣湯清熱,怎還能用辛溫的麻黃湯發(fā)汗?顯然其說不妥。實際在經(jīng)方體系,陽氣不是指陽熱,這里指津液,概含津血、水、濕、邪氣等,姜春華即持這種觀點。太陽病所以出現(xiàn)鼻衄,是因為日久不得汗出,津液(陽氣)過多、過重郁集于體表的緣故。對照前面的幾條則更易理解。 《傷寒論》第51條:脈浮者,病在表,可發(fā)汗,宜麻黃湯?!冀庾x〗脈浮,主病在表,如果有汗出為表虛,則宜用桂枝湯,如無汗出為表實,則宜用麻黃湯發(fā)汗治療。這里的脈浮,當是脈浮緊。 《傷寒論》第52條:脈浮而數(shù)者,可發(fā)汗,宜麻黃湯。〖解讀〗脈浮而數(shù),為表有熱的反映,亦屬表實熱證,故宜用麻黃湯發(fā)汗解之。 〖按〗以上2條都屬簡文,麻黃湯證已在前面詳細論述,故這里及后文的論述皆簡略。這里只舉可發(fā)汗的脈象特征,出示脈象,同時也暗示有無汗、惡寒、身疼痛等麻黃湯方證適應證。 《傷寒論》第55條:傷寒脈浮緊,不發(fā)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冀庾x〗太陽傷寒脈浮緊,治療本來應用麻黃湯發(fā)汗,若拖延日久不發(fā)汗,體表郁閉,致使陽氣重于表、邪無從出,體液上沖而造成鼻衄。鼻衄后有兩種情況:一是因鼻衄而證解,如第46條所述;二是鼻衄后證不解,即本條所述,這種情況可用麻黃湯治療。〖按〗表實宜發(fā)汗,如果拖延不發(fā)汗,往往造成陽氣重于表而致衄。亦有因鼻衄而表解病愈者,本條所述為鼻衄而表不解,故用麻黃湯發(fā)汗來解表,表解則鼻衄亦自然好轉(zhuǎn)。另外要注意,患太陽病后出現(xiàn)的鼻衄,要與衄家相鑒別。所謂衄家是指長期鼻衄、衄血的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等,由于長期失血,津血內(nèi)虛,即遭受外感亦不可發(fā)汗,因汗出奪津液,進一步使血虛。而本條所述之證,是本應發(fā)汗而不發(fā)汗治療,致使體液(陽氣)上沖而致衄,這時發(fā)汗表解而鼻衄自止。 《傷寒論》,235條: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fā)汗則愈,宜麻黃湯?!冀庾x〗脈浮、無汗,為太陽表實證,同時見有喘癥,此喘是因表實甚明,其證與第36條同,故發(fā)汗則愈,亦適宜用麻黃湯先發(fā)汗治療?!及础奖緱l冠以陽明病,是說有陽明病提綱所述的胃家實特征。一般陽明病有汗出身熱,本條所述是無汗而喘且脈浮,故實際是太陽陽明并病,因是表實證明顯,所以用麻黃湯先發(fā)汗。這里要提示的是:張仲景這種寫作方法,在《傷寒論》有許多處,不要理解為“陽明病…宜麻黃湯”,而是要細審其中的癥狀到底是什么方證。 【討論歸經(jīng)】本方證已明確為太陽病證。 【臨證思辨】本方證的辨證要點:惡寒、身痛、無汗、脈浮緊。麻黃湯與桂枝湯皆用于治療太陽病,桂枝湯適用于有汗的表虛,麻黃湯適用于無汗的表實,兩方皆常用于急性和慢性疾病。不過麻黃湯更多見于急性病、外感之初起。如治例:陳某,男,24歲,1965年10月9日初診。昨天打籃球后用涼水洗澡,今早感惡寒、無汗、身熱、頭痛、身酸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緊,體溫38.6℃。此屬太陽表實證,治以發(fā)汗解表。予麻黃湯:麻黃10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杏仁10克。結(jié)果:上藥急煎服,并蓋棉被得微汗出,熱漸退,未再服藥,調(diào)養(yǎng)2天如常。 本方加減變方則見于臨床各病,在臨床常見證為:①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痛、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②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③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fā)熱身疼痛者。④太陽傷寒脈浮緊,不發(fā)汗因致衄者。⑤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 2.葛根湯方證 葛根湯方:葛根四兩,麻黃(去節(jié))三兩,桂枝(去皮)二兩,生姜(切)三兩,芍藥三兩,甘草(炙)二兩,大棗(擘)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湯將息及禁忌。諸湯皆仿此?!挤浇狻奖痉绞枪鹬痈鸶鶞僭隽柯辄S而成。故治桂枝加葛根湯證無汗而喘者。 【歌訣】葛根湯本桂枝湯,加入葛根增麻黃。太陽項背強幾幾,無汗而喘用之良。 【解讀仲景原文】 《傷寒論》第31條: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解讀〗太陽病,項背強幾幾、汗出惡風者,是桂枝加葛根湯方證,在桂枝加葛根湯方證已說明,今因見無汗惡風,故用有麻黃的本方主之。 《傷寒論》第32條: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冀庾x〗這里的太陽與陽明合病,是指既有頭項強癰而惡寒的太陽表證,同時又有自下利的陽明里證,治療急當救表,宜以葛根湯主之?!及础较吕F(xiàn)太陽證,則病欲自表解,故發(fā)汗則愈,無汗表實者宜本方,自汗表虛者宜桂枝湯,此證常見,宜注意。又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宜讀作太陽與陽明合病必自下利者。意思是說:太陽與陽明合病必須有自下利者,才可用葛根湯主之,而不是說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定自下利。 《金匱要略·痙濕暍病》第12條: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冀庾x〗太陽病,無汗,小便不當少,今由于氣上沖胸,水不得暢行于下,故小便反少。牙關(guān)緊急不得語,已是為痙之漸,故謂欲作剛痙,宜以葛根湯主之。〖按〗《金匱要略》曰:“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又曰:“太陽病,發(fā)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本條即述剛痙的證治。葛根湯本治項背強幾幾,實即頸項肌肉失和因致痙攣的證候。若此證嚴重時,則致背反張的痙病,故太陽病發(fā)熱惡寒無汗而癥者,當然須以本方主之。不過本方的應用,并不限于以上所論。由于葛根湯清涼解肌,而且解毒,故疹痘諸疾于初期太陽病時,多以本方治之。 【討論歸經(jīng)】本方證已明確為太陽病證。 【臨證思辨】本方證的辨證要點: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或見下利者。本方證常見于急性病。如張長恩醫(yī)案:3日來患感冒發(fā)熱,惡風寒,頭項強痛,自服去痛片不愈,翌日醫(yī)務(wù)室給服感冒清熱沖劑、板藍根沖劑,服后汗仍不出,反見項背強急。觀其舌苔薄白,脈象浮緊。此屬太陽表實證,予葛根湯:葛根12克,麻黃9克,桂枝6克,白芍6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棗4枚。結(jié)果:服2劑,身濈然汗出而解。 依據(jù)經(jīng)驗,外感咳喘須發(fā)汗者,以用本方的機會為多。尤其發(fā)熱無汗而惡寒劇甚者,不問項背急與否,多屬本方證。他如腰肌勞損,與本方治之屢驗。《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謂葛根治“諸痹”,痙與痛,皆得之肌不和,這可能都是痹之屬? 3.甘草麻黃湯方證 甘草麻黃湯方:甘草二兩,麻黃四兩。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nèi)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方解】本方是麻黃湯去桂枝、杏仁,增麻黃、甘草的用量而成,其功能雖也是發(fā)汗解表,但無桂枝則不治身痛,無杏仁則治喘的作用亦比較減弱。故本方主要作用在解表行水,而治水濕有表邪者。 【歌訣】甘草麻黃二味行,表實無汗此為營。增量麻黃為驅(qū)水,不似越婢治身疼。 【解讀仲景原文】《金匱要略·水氣病》第23條:里水,越婢加術(shù)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冀庾x〗里水,是指《金匱要略·水氣病》所述:“里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真正的里水是不能用甘草麻黃湯的,如果水濕在表、表實無汗者或財急迫而喘者,可用本方治療。參見越婢加術(shù)湯方。 【討論歸經(jīng)】本方證當屬太陽病證。 【臨證思辨】本方的辨證要點:浮腫表實無汗者。浮腫癥有表證、里熱不明顯者可選用本方。在臨床可見于急性腎炎,以本方加減的方更很多見,宜注意。 4.千金麻黃醇酒湯方證 千金麻黃醉酒湯方:麻黃三兩。上一味,以美清酒五升,煮去二升半,頓服盡。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痉浇狻柯辄S辛溫發(fā)汗,用酒煎加強發(fā)汗之力,使?jié)駸釓谋斫鈩t黃亦自除?!及础奖痉接寐辄S治黃,以酒煎藥,其治療方法、理念很值得注意。 【解讀仲景原文】《金匱要略·黃疸病》附方(二):千金麻黃醇酒湯,治黃疸。〖解讀〗這里的黃疸,當指表實無汗而濕熱在表之證,是單純的太陽表實證,濕熱在表郁蒸成黃,故用麻黃發(fā)汗解表、祛濕,使黃從表解。〖按〗外感傷寒,濕熱在表,郁而成黃,當以汗解之,有用本方的機會。如黃疸已久,里證明顯時,當加茵陳,或用五苓散治之。 【討論歸經(jīng)】本方證當屬太陽病證。 【臨證思辨】本方證的辨證要點:黃疸,見發(fā)熱、惡寒、無汗、口不渴者。這里值得注意的是,仲景治病非常重視病位,黃疸多是濕熱盛于里,而多呈陽明里熱證,但黃疸初起,亦可見無里熱證而以表實證明顯者,則應試用本方。 5.半夏麻黃丸方證 半夏麻黃丸方:半夏、麻黃各等分。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飲服三丸,日三服。〖方解〗半夏降水飲,麻黃散水氣,合之治胃中有水氣、心下悸或有浮腫者。煉蜜為丸服量甚輕,亦久病緩治之法也。 【解讀仲景原文】《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第13條:心下悸者,半夏麻黃丸主之。〖解讀〗心下悸,由于水飲停滯引起,應或見浮腫、表實無汗等癥,這種心下悸可用半夏麻黃丸治療。 【討論歸經(jīng)】本方證當屬太陽太陰合病證。 【臨證思辨】本方證的辨證要點:表實見心下悸者。心下悸者以茯苓、桂枝適應證較多見,但臨床如見表實證明顯又心下停飲而心下悸者,可選用本方證。 6.葛根加半夏湯方證 葛根加半夏湯方:葛根四兩,麻黃(去節(jié))三兩,桂枝(去皮)二兩,生姜(切)三兩,芍藥二兩,甘草(炙)二兩,半夏(洗)半升,大棗十二枚。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覆取微似汗?!挤浇狻接诟鸶鶞影胂模瑢嶋H其組成和功能與葛根湯與小半夏湯的合方相似,故治二方的合并證。 【解讀仲景原文】《傷寒論》第33條: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解讀〗本條是承接“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一條而言,即是說:若上述之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則宜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討論歸經(jīng)】半夏溫中化飲止嘔,故葛根加半夏湯方證當屬太陽太陰合病證。 【臨證思考】本方證的辨證要點:葛根湯方證兼見下利或無下利而嘔者。本方證即是葛根湯證與小半夏湯證的合并證,故凡見葛根湯證有嘔者,皆可用本方治療。本方證多見于外感初起,如治驗:任某,女,21歲,病歷號49703,1965年12月21日初診。昨天感冒頭痛、頭暈、身痛、腰痛、惡心欲嘔、惡寒,素有腹痛大便稀,脈浮數(shù),苔白。證屬太陽陽明合病,為葛根加半夏湯的適應證:葛根12克,麻黃10克,桂枝10克,生姜10克,白芍10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半夏12克。結(jié)果:上藥服1劑癥大減,2劑癥已。 7.麻黃加術(shù)湯方證 麻黃加術(shù)湯方:麻黃(去節(jié))三兩,桂枝(去皮)二兩,甘草(炙)一兩,杏仁(去皮尖)七十個,白術(shù)四兩。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復取微似汗?!挤浇狻奖痉接陕辄S湯加白術(shù)而成。白術(shù)苦溫,主風寒濕痹,且有止汗作用。麻黃湯雖為強有力的發(fā)汗藥,但加入白術(shù),則濕從下走,從尿出。因此,原有麻黃湯的發(fā)汗作用減弱,而增加了利濕除痹的作用。 【歌訣】麻黃加術(shù)治濕家,發(fā)表利水同時下。汗出變少而尿多,身體痛煩效果佳。 【解讀仲景原文】《金匱要略·痙濕暍病》第20條: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術(shù)湯,發(fā)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冀庾x〗濕家,指病風濕者。濕家身煩痛,宜用麻黃加術(shù)湯發(fā)汗利濕治療,使病從表及小便解,慎不可用火攻之。 【討論歸經(jīng)】本方證當屬太陽太陰合病證。 【臨證思辨】本方證的辨證要點:麻黃湯證而見濕痹煩痛者。風濕關(guān)節(jié)炎初期,有見本方證的機會,也可見葛根湯加術(shù)再加生苡仁方證,宜注意辨證用方。本條所說的火攻,是指火烤、熏蒸、火針、艾灸等,近代的紅外線、蠟療等熱療也屬之。 8.射干麻黃湯方證 射干麻黃湯方:射干三兩,麻黃四兩,生姜四兩,細辛四兩,紫菀三兩,款冬花三兩,五味子半升,大棗七枚,半夏(洗)半升。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兩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挤浇狻铰辄S、生姜發(fā)汗解太陽之表,半夏、細辛、大棗降逆逐飲,故與小青龍湯相類亦是外邪內(nèi)飲的治劑。射干、紫苑、款冬花、五味子均主咳逆上氣,而射干尤長于清痰泄火,以利咽喉。故與小青龍湯所主大致同,而側(cè)重于上氣痰鳴而上熱明顯者。 【歌訣】射干麻黃棗生姜,五菀冬夏細辛襄。小青龍湯主同近,外寒內(nèi)憂上熱彰。 【解讀仲景原文】《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第6條: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冀庾x〗水雞,即青蛙??榷蠚猓纯人詺獯?,這種咳喘如又見咽喉有痰鳴,如水雞聲者,宜射干麻黃湯主之。 【討論歸經(jīng)】本方證當屬太陽太陰陽明合病證。 【臨證思辨】本方證的辨證要點:小青龍湯證喉中痰鳴明顯者。本方證常用于氣管炎、哮喘咳逆痰多,咽中不利者,多有良效。如治驗:康某,男性,49歲,1965年12月2日初診。1958年脊柱骨折后患喘息性支氣管炎合并肺氣腫。近1周來受寒咳喘加重,喉中痰鳴,不能平臥,咳吐白黏痰,量多,頭痛,背痛,口干不思飲,苔白膩,脈浮弦。證屬外寒內(nèi)飲而屬射干麻黃湯證:麻黃12克,射干10克,生姜12克,大棗4枚,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細辛10克,五味子10克,清半夏15克。結(jié)果:上藥服3劑咳喘減,稍能平臥。因口渴明顯、汗出較多,上方加生石膏45克,服7劑咳喘明顯減輕,可以平臥。 9.牡蠣湯方證 牡蠣湯方:牡蠣(熬)四兩,麻黃(去節(jié))四兩,甘草二兩,蜀漆三兩。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黃,去上沫,得六升,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溫服一升,若吐,則勿更服。〖方解〗本方是甘草麻黃湯加牡蠣、蜀漆而成。甘草麻黃湯用于表實無汗。蜀漆,即常山苗,《本經(jīng)》稱其“辛平…主瘧及咳逆寒熱,腹中癥堅痞結(jié)”,為有力祛痰逐飲藥。牡蠣,《本經(jīng)》稱“味咸平…主傷寒寒熱”。故四味組合,治甘草麻黃湯證胸腹悸動而有痰飲者。 【歌訣】牡蠣湯內(nèi)四味藥,甘草麻黃蜀漆到。胸腹悸動痰飲作,解表逐飲治牝瘧。 【解讀仲景原文】《金匱要略·瘧病》附方(一):牡蠣湯,治牝瘧(《外臺秘要》方)?!冀庾x〗《金匱要略·瘧病》第5條曰:“瘧多寒者,名曰牝瘧”。古人以心為牝臟,心陽為痰所阻,故多寒,因稱之為牝瘧。蜀漆逐痰,為治牝瘧的要藥。當無表證不須發(fā)汗者,宜蜀漆散;當有表臟腑發(fā)汗者,宜本方。 【討論歸經(jīng)】對于本方方證論述不全,只有治牝瘧,瘧多寒者,名牝瘧。以藥測證,則蜀漆辛平祛痰飲,而牡蠣咸平清里熱,甘草、麻黃解表,故本方證當屬太陽太陰陽明合病證。 【臨證思辨】本方證的辨證要點:瘧疾寒多熱少,無汗身疼者。本方證可見于瘧疾病或熱性病、傳染病,證屬外寒內(nèi)飲,且內(nèi)飲重甚則成痞堅者。 10.桂枝麻黃各半湯方證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桂枝(去皮)一兩十六銖,芍藥、生姜(切)、甘草(炙)、麻黃(去節(jié))各一兩,大棗(擘)四枚,杏仁(湯浸,去皮尖及雙仁者)。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本云: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并為六合,頓服。將息如上法?!挤浇狻酱巳」鹬⒙辄S湯各1/3合之,故治兩方的合并證而病情較輕者。 【歌訣】桂枝麻黃各半湯,邪在表而身發(fā)癢。發(fā)熱不得小汗出,熱多寒少如瘧狀。 【解讀仲景原文】《傷寒論》第23條: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fā)。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fā)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解讀〗如瘧狀,是說像似瘧疾定時發(fā)寒熱的形狀。清便欲自可,即大便通調(diào)如常。本條可分3段解釋。①太陽病已經(jīng)八九日,其人不嘔,病還未傳少陽;清便欲自可,則亦未傳陽明。只是如瘧癥狀,一日二三次發(fā)寒熱,而且熱多寒少,外邪已有欲罷之象。脈微緩更為邪衰正復之候,故肯定此為欲愈也。②太陽病八九日,雖不見少陽和陽明證,但脈微無熱而惡寒者,此表里俱虛,已陷于陰證,應依據(jù)治陰證的方法隨證救之,不可更發(fā)汗、更下、更吐也。③再就上之如瘧狀的欲愈證來分析,假如其面反有熱色者,這是郁熱在表不能自解的證候,其人身癢,即是得不到小汗出的確證,宜與桂枝麻黃各半湯,使小汗出即治?!及础綈汉?,為太陽病的重要特征,邪之輕重,往往要看寒熱或多或少,尤其脈微緩,為邪衰正復的反應。熱多寒少見此脈,大都為病衰欲愈之兆。時發(fā)熱汗出者,為桂枝湯證,今雖時發(fā)熱而不得小汗出,又有麻黃湯證,因此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治之。 【討論歸經(jīng)】本方證當屬太陽病證。 【臨證思辨】本方證常見于感冒、發(fā)熱病后期、慢性病復感外邪時。本方治癢、解表,主要能調(diào)和營衛(wèi)驅(qū)邪外出。據(jù)此方義,胡希恕先生臨床常以桂枝湯加荊芥、防風,功類麻黃、杏仁,治發(fā)熱惡寒、身癢起疹者屢見良效。如治驗:例1,房某,男性,43歲,病歷號117343,1965年5月24日初診。原有慢性肝炎,近幾天皮膚癢甚,尤以夜間瘙癢難忍,至抓破為止。時有寒熱,苔薄白,脈浮緩。此屬營衛(wèi)不和,外邪,客表,治以調(diào)和營衛(wèi),解表祛邪。予桂枝湯加荊防: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棗4枚,荊芥10克,防風10克,炙甘草6克,白疾藜10克。結(jié)果:上藥服3劑身癢已。因有兩脅痛、口苦等,與柴胡桂姜湯加味治之。例2,王某,女,13歲,2003年3月6日初診。自感身癢1周多,自服息斯敏效不明顯,白天癢輕,晚上癢較重,用手撓之起小丘疹,白天卻看不到,有時感面熱,無汗出,口中和,別無所苦,舌苔薄白,脈細寸微浮。證屬外邪客表,營衛(wèi)不和,予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5克,麻黃3克,白芍3克,生姜2片,炙甘草3克,赤小豆10克,白蒺黎6克,大棗2枚。結(jié)果:上藥晚上服1劑,身見微汗,身癢未再發(fā)作。 11.桂枝二麻黃一湯方證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桂枝(去皮)一兩十七銖,芍藥一兩六銖,麻黃(去節(jié))十六銖,生姜(切)一兩六銖,杏仁(去皮尖)十六個,甘草(炙)一兩二銖,大棗五枚。上七味,二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湯二分,麻黃湯一分,合為二升,分再服。今合為一方,將息如前法?!挤浇狻饺」鹬?、麻黃湯一合之,治桂枝湯證多而麻黃湯證少者。 【歌訣】桂枝二麻黃一湯,表證在而非少陽。形似癥一日再發(fā),小汗出調(diào)營衛(wèi)暢。 【解讀仲景原文】《傷寒論》第25條: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fā)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解讀〗這里的脈洪大應當是脈浮,若脈洪大為里熱盛,如何可與桂枝湯?可能是白虎加人參湯條的脈洪大錯亂在此。服桂枝湯不得法,而使大汗出,病必不解。脈浮為病仍在外,故可與桂枝湯如前法服之。若其人形如瘧,日再次發(fā)寒熱者,此與上條的桂枝麻黃各半湯證大致同,小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討論歸經(jīng)】本方證當屬太陽病證。 【臨證思辨】本方證的辨證要點:桂枝湯證多而麻黃湯證少者。本方證大致與桂枝麻黃各半湯方證相似,如桂枝湯證明顯者,可用本方。如汗出不明顯而發(fā)熱明顯者,可用前方。 12.小青龍湯方證 小青龍湯方:麻黃(去節(jié)),芍藥、細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挤浇狻奖痉綖楣鹬ド?、大棗加干姜,再加麻黃、半夏、細辛、五味子而成。麻黃、桂枝、芍藥、甘草發(fā)汗以解太陽之表;半夏、干姜、細辛、五味子逐內(nèi)之寒飲,合之解表化飲以平咳喘,故本方為治療外邪里飲而致咳喘的方劑。 【歌訣】小青龍本桂枝湯,去生姜棗加干姜。麻黃五味半細辛,外邪內(nèi)飲治之良。 【解讀仲景原文】 《傷寒論》第40條: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解讀〗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指明為外寒里飲證,這種情況用發(fā)汗治療,表不會解的。而且還會出現(xiàn)許多變證:如有外邪故發(fā)熱;激動里飲故干嘔而咳喘;小便不利則少腹?jié)M,水停不化故或渴,水谷不別故或利;水氣沖逆故或噎等,此宜小青龍湯主之?!及础疆敱碜C未解而里有水飲者,無論傷寒或中風,在治療時,都須解表的同時祛逐水飲,這樣才能使表解,前于桂枝劑已多次說明,故不再贊述。胃中有飲本無渴證,今謂或渴者,這是由于小便不利所致,與五苓散證之渴同,故或渴、或利、或噎均宜讀在小便不利、少腹?jié)M句之后;而或喘者,宜接于發(fā)熱而咳句后。此以上為主證,或咳以下為客證。只要看主證在,不問客證有無,均宜本方主之。 《傷寒論》第41條: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fā)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冀庾x〗氣沖飲逆故咳而微喘,外邪不解故發(fā)熱,胃有飲故不渴,宜以小青龍湯主之。服湯后則飲去胃中干,故遂渴,此為服藥有效之驗,故謂寒去欲解也。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35條: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冀庾x〗倚息,即憑依于物呼吸之意。久有痰飲,復被風寒,呈外寒內(nèi)飲證,造成咳逆呼吸困難,以至倚息不得臥,此證宜用小青龍湯治療。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23條:病溢飲者,當發(fā)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冀庾x〗見大青龍湯條。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第7條:婦人吐涎沫,醫(y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冀庾x〗吐涎沫,指咳逆吐涎沬,暗示為小青龍湯證,治療時反用下法,這樣造成心下痞,對于這種情況,治療仍宜用小青龍湯先治其咳吐涎沫,涎沫止后,再予瀉心湯治其心下痞。〖按〗涎沫即泡沫痰,為寒飲的證候,本條當指咳吐涎沬,為外邪內(nèi)飲的青龍湯證。若嘔吐涎沫,則宜半夏干姜散,若頭痛者,則宜吳茱萸湯,此均為胃有寒飲而無外邪者,互參自明。 【討論歸經(jīng)】本方證當屬太陽太陰合病證。 【臨證思辨】本方證的辨證要點:外邪里飲而致咳喘者。大學實習跟隨經(jīng)方家宋孝志老師治驗1例,體驗較深:王某,男,27歲,文化館畫家,1961年12月14日初診。自幼患咳喘病,15歲以后加重,經(jīng)西醫(yī)多方診治無效。10月來本院治療,前醫(yī)以宣肺、潤肺化痰方藥多治無效,用黑錫丹過兩亦不見效果。刻下癥:喘咳重,不能平臥,不得已吞服麻黃素、氨茶堿以平喘。胸脹滿悶,氣短,痰不易咳出,吐白泡沫清痰,自感周身冷,小便頻數(shù),張口則口水流出,苔厚膩黃滑,脈沉細滑數(shù)。因患者滿口誕水,故語言不清,卻不時自語:“服熱藥后吐黃痰,則癥可愈,若痰不出,將憋死矣!”精神消沉,痛苦萬狀。辨證為外寒內(nèi)飲,予小青龍湯:麻黃10克(泡去上沫),桂枝木10克,五味子10克,半夏12克,細辛10克,干姜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結(jié)果:12月21日來診,述服藥3劑感身熱,吐痰爽快,喘減已能平臥睡覺,口水減少,說話清楚,仍小便頻,舌苔黃膩除,脈稍滑不數(shù)。前方加杏仁10克,同時間服六君子湯。服1個月,咳喘緩解。 本方證常見于急慢性虛寒性咳喘,但癥偏于喘為主,如以咳為主多適宜半夏厚樸湯。 13.千金三黃湯方證 千金三黃湯方:麻黃五分,獨活四分,細辛二分,黃芪二分,黃芩三分。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挤浇狻奖痉街杏寐辄S、獨活、細辛重在利濕兼以解表,通絡(luò)以解痹痛拘攣。同時用黃芪利濕固表,可防麻黃發(fā)汗太過。復用黃芩以除煩熱,故此治歷節(jié)疼痛、手足拘急,無汗惡寒而煩熱者。 【解讀仲景原文】《金匱要略·中風歷節(jié)病》附方:《千金》三黃湯,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jié)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終日不欲飲食。〖解讀〗太陽中風證而見手足拘急、一身關(guān)節(jié)俱痛、煩熱、心亂,惡寒而不欲飲食,以本方治之。本方證的形成,因風濕困表,血脈受阻故手足拘急、一身關(guān)節(jié)俱痛,濕郁化熱上擾則煩熱心亂,濕阻營衛(wèi)不利故惡寒,濕阻于里,胃氣被困故不欲飲食。總之,本方證是濕困而營衛(wèi)不利?!及础奖痉阶C謂中風,卻用麻黃治之,使人不解。魏念庭認為:“亦為中風正治而少變通者也,以獨活代桂枝,為風入之深者也…以黃芪補虛,風也,以黃芩代石膏清熱,為濕郁于下熱甚于上者設(shè)也”。是在說,本方證以下濕上熱為特點,表亦因濕困而似表虛,故治用麻黃、獨活、細辛重在化濕,黃芪利濕又兼固表,復用黃芩清上熱止煩。故用于中風歷節(jié)。 【討論歸經(jīng)】本方證當屬太陽太陰陽明合病證。 【臨證思辨】本方證的辨證要點:關(guān)節(jié)疼痛、無汗惡寒而煩熱者。 14.《古今錄驗》續(xù)命湯方證 《古今錄驗》續(xù)命湯方:麻黃、桂枝、當歸、人參、石膏、干姜、甘草各三兩,芎藭一兩,杏仁四十枚。右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當小汗出,薄覆脊,憑幾坐,汗出則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勿當風,并治但伏不得臥,咳逆上氣,面目浮腫?!挤浇狻奖痉揭月辄S加石膏湯發(fā)汗解表兼清里熱,以人參、干姜溫中補虛,當歸、川芎強壯補血活血,當治麻黃加石膏湯證而氣血虛兼瘀血者,中風不遂、肢體偏枯、拘急等而有表證者,可適證用之。 【解讀仲景原文】《金匱要略·中風歷節(jié)病》附方:《古今錄驗》續(xù)命湯: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zhuǎn)側(cè)(姚云:與大續(xù)命同,兼治婦人產(chǎn)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兒)?!冀庾x〗樓氏綱目云:痱廢也,痱即偏枯之邪氣深者,以其半身無氣營運,故名偏枯,以其手足廢而不收,或名痱,或偏枯或全廢皆曰痱也。臨床見半身不遂,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昏冒而知覺減弱,或身體拘急,難以轉(zhuǎn)側(cè),當有外邪里熱時,可適證用本方?!及础綄Ρ痉絹須v及臨床應用歷來爭議。南京中醫(yī)學院主編《金匱要略譯釋》考證:“此方出《外臺》第十四卷風痱門,冒昧下有”不知人”3字。方用麻黃三兩,芎藭一兩,杏仁四十枚,余各二兩。煮服法后云:范王方,主病及用水升數(shù)、煮取多少并同。汪云:是仲景方,本欠兩味??芍痉皆侵倬芭f方,而《金匱》失載,故林億等取附篇末”,力主本方為仲景方,可參考。近有黃仕沛先生用該方治療多發(fā)硬化癥、脊髓膜瘤術(shù)后急性胸頸段神經(jīng)根炎、帕金森等癥有突出療效并對該方證有獨到認識,如據(jù)《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麻黃: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fā)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癥堅積聚”。認為麻黃有“溫散宣通,破癥堅積聚之效”,對繼承和弘揚經(jīng)方有重大參考價值,值得注目。 【討論歸經(jīng)】本方證當屬太陽太陰陽明合病證。 【臨證思辨】本方證的辨證要點:肢體偏枯、或拘急不能轉(zhuǎn)側(cè)見外邪里熱者。黃仕沛先生曾用本方加減治療多例多發(fā)性硬化癥,今轉(zhuǎn)載一例參考:趙某,女性,42歲,移居美國,1990年突發(fā)左眼失明,廣州市某三甲醫(yī)院診斷為“多發(fā)性硬化”,激素沖擊治療后失明癥狀消失。但其后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缺損癥狀反復發(fā)作5~6次,每次發(fā)作癥狀不盡相同,曾出現(xiàn)言語障礙,呼吸肌乏力,肢體運動障礙等表現(xiàn),但每次在激素沖擊后,癥狀均能基本緩解。末次發(fā)作2006年,以小便失禁、雙下肢截癱為主要表現(xiàn),此次經(jīng)激素沖擊治療及康復治療后,仍有遺留明顯后遺癥狀。雙下肢萎縮,步行蹣跚,雖扶四足助行器助行,僅能行10余米,平時多坐輪椅代步?;貒邮茚樉闹委煍?shù)月,經(jīng)人介紹,于2009年5月前來診?;颊咝误w纖弱,面色?白,舌淡,脈細。處以續(xù)命湯加北芪:麻黃15克(先)、北杏仁15克、白芍60克、川芎9克、當歸15克、干姜6克、炙甘草20克、桂枝10克、石膏60克、黨參30克、北芪120克。麻黃用量依例逐漸遞增至30克,藥后僅間有短暫心悸,余無特殊。兩個月后可獨立行走,精神暢旺,飲食如常。8月份攜黃師處方返回美國,繼續(xù)服藥。9月份來電感覺良好,美國復診,當?shù)蒯t(yī)生甚為驚訝,皆贊嘆中國醫(yī)學之神妙。唯麻黃一藥,遍尋全城藥肆均配不到,如之奈何也。 (余國俊《我的中醫(yī)之路》-曠世經(jīng)方的發(fā)掘與運用--古今錄驗續(xù)命湯救治風痱之研討:經(jīng)言“脾病而四肢不用”,不言“脾虛而四肢不用”,“病”與“虛”一字之差,含義有別,不可不留意焉!奈何晚近醫(yī)家大多在“虛”字上做文章,是囿于東垣之說,余則以為脾病而四肢不用者,其機理約有兩端:一者,脾胃久衰,四肢漸不得稟水谷氣,此人之聽共知也;二者,脾胃并非久衰,卻是脾之與胃,忽然升降失調(diào),亦從而病焉,人多忽而不察。蓋脾與胃同居中州,為人體氣機升降之樞軸。脾主升、胃主降。又脾體陰而用陽,脾之升,有賴陽氣之助,因“脾為陰土,得陽始運”;胃體陽而用陰,胃之降,有賴陰氣之助,又“胃為陽土,得陰自安”。如此脾升胃降,相反而相成,四肢均得稟水谷氣矣。倘若陽不助脾,則脾不能升;陰不助胃,則胃不能降,相反而相離,四肢均不得稟水谷氣。此即脾之與胃,忽然升降失調(diào)而致四肢癱瘓之緣由也。余早年習針灸時,曾親聆承淡安老師講述他曾用針灸治一四肢痿廢患者,久久不效,后從“脾病而四肢不用”一語受到啟發(fā),乃獨取“大包”一穴(《靈樞》曰:“脾之大絡(luò),名曰大包”),而病竟霍然。因思風痱之治療大法,唯當順其脾胃各自的性情,“脾喜剛燥”,當以陽藥助之使升;“胃喜柔潤”,當以陰藥助之使降。干姜辛溫剛燥,守而能散,大具溫升宣通之力,葉天士盛贊其功曰:“其雄烈之用,孟子所謂大浩然之氣,塞乎天地之間也”;石膏辛微寒而柔潤,質(zhì)重而具沉降之能。古今錄驗續(xù)命湯中用此二味,燮理脾胃之陰陽,俾脾升胃降,還其氣化之常,四肢均得稟水谷氣矣,此治痱之本也。由是觀之,若能透析脾胃之生理病理特性,以及干姜、石膏寒熱并用之機制,則本方之神妙,便非不可思議者也。至若方中之參、草、芎、歸,乃取八珍湯之半,補氣活血(芎、歸組成佛手散,活血力大于補血力),蓋因風痱雖非臟腑久虛所致,然四肢既已痿廢,則已不復稟水谷氣矣。氣不足,血亦難運,故補氣活血,勢在必行。麻、桂、杏、草,確是麻黃湯。風痱之因于風寒者,麻黃湯可驅(qū)之出表;其不因于風寒者,亦可宣暢肺氣。“肺主一身之氣”,肺氣通暢,不僅使經(jīng)脈運行滑利(肺朝百脈),而且有助于脾胃之升降。況“還魂湯”(麻、杏、草)治猝死,古有明訓。若拘泥單味藥之作用,則自難解釋古方之奧義。又原方后注云:“并治但伏不得臥,咳逆上氣,面自浮腫”。則風痱之或可兼肺氣賁郁可知(如雷加瑞案之呼吸、吞咽十分困難等喘逆迫促而岌岌可危之象,實為肺氣賁郁所致)。此余之釋此方也,迥異于諸家(真乃上工之論、天籟之音,醍醐灌頂者是也)。) 三、其他解表類方證 1.防己黃芪湯方證 防己黃芪湯方:防己一兩,黃芪一兩一分,甘草(炙)半兩,白術(shù)三分。上判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姜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沖者,加桂枝三分。下有沉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后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被纏腰以下,溫令微汗差?!挤浇狻近S芪、甘草、大棗、生姜補中益氣實表。防己、白術(shù)逐濕利水以除邪,故此治風濕風水、表虛汗出而惡風者。值得注意的是,本方與上方雖均主水氣浮腫,但本方無桂枝、茯苓,故不治氣沖肉瞤。因有白術(shù)、生姜、大棗,增量黃芪,則治胃虛于里而氣更不足于外,見身重、汗出惡風的證候者。本方用生姜、黃芪發(fā)汗解表,用草、棗、術(shù)補中益氣固表,故本方證的表虛比桂枝湯證更甚,當屬太陽太陰合病的表虛證?!及础揭渣S芪為主藥的本方證,其特點是惡風特別明顯,雖居密室亦感風寒的來襲,比桂枝湯證的惡風更加明顯。北京著名中醫(yī)袁鶴儕臨床用黃芪體會頗深,認為黃芪的主要作用是“益衛(wèi)氣”,“《本草經(jīng)》謂其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者,衛(wèi)氣不充于皮膚也,黃芪益衛(wèi)氣,故能醫(yī)以上諸證”,并指出黃芪主治在表,是因“芪則益衛(wèi)氣,能止汗亦能發(fā)汗”;“衛(wèi)實于表則汗自止,陽虛受表邪不能外達者,得芪則陽氣足而邪得汗解,故黃芪亦能發(fā)汗”。 又本方和上方的藥量和煎法、服法不似仲景常規(guī),當系后人篡改,用時宜酌情增損之。 【歌訣】防已黃芪湯表虛,白術(shù)甘草姜棗宜。身重汗出惡風重,解表重在補中氣。 【解讀仲景原文】 《金匱要略·水氣病》第20條: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腹痛者加芍藥?!冀庾x〗脈浮為病在外,身重為有濕,表虛不固,故汗出而惡風。此風水是表虛濕停,故用防己黃芪湯固表解表利水。此脈浮汗出惡風,有似桂枝湯證,是由于表虛不固,故重用黃芪補虛即治。又此惡風極其敏感,雖居密室亦感風寒的來襲,與桂枝湯證亦易區(qū)別?!及础礁雇凑呒由炙幙譃楹笕思尤?,當去之。 《金匱要略·痙濕暍病》第22條: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解讀〗解同上。 《金匱要略·水氣病》附方:《外臺》防己黃芪湯治風水,脈浮為在表,其人或頭汗出,表無他病,病者但下重,從腰以上和,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冀庾x〗表無他病,指無頭項強痛、身疼痛等表證言。水氣集中于下體部,故但下重,從腰以上無異于平時,故謂為和,腰以下當腫及陰,以至兩下肢難以屈伸者,本方治之。 【討論歸經(jīng)】本方證當屬太陽太陰合病證。 【臨證思辨】本方的辨證要點:脈浮、汗出惡風、身重、身半以下腫重者。本方證與防己茯苓方證近似,雖有風水和皮水稱謂不同,但都有表虛不固證,本方證較重故黃芪用量大。皮水有皮膚聶聶動而用茯苓,本方證無則不用茯苓,而用白術(shù)利水。以是可看出兩方的特點。如治驗:姚某,男性,23歲,病歷號183376,初診日期1965年12月11日。1965年5月發(fā)現(xiàn)腎小球腎炎,服激素治療未能治愈,近仍乏力,納差,心悸,雙下肢浮腫,口干思飲,汗出惡風,苔白膩,脈細弦滑。尿常規(guī):比重1.020,蛋白(+++),白細胞1~3,紅細胞15~20。證屬表虛里飲,治以固表利水,予防己黃芪湯:防己10克,生黃芪12克,炙甘草6克,蒼術(shù)10克,生姜10克,大棗4枚。結(jié)果:上藥服3劑,小便增多,雙下肢腫減,汗出減少。繼加減服用1個月,浮腫消除,惟感乏力,查尿常規(guī):尿比重1.016,尿蛋白(+),白細胞0~1,紅細胞1~10,再繼續(xù)隨證治之。3個月后查尿蛋白為(±)。 2.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方證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方:芍藥三兩,甘草(炙)二兩,生姜(切)、茯苓、白術(shù)各三兩,大棗(擘)十二枚。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小便利則愈。本云桂枝湯,今去桂枝,加茯苓、白術(shù)。 【歌訣】桂枝去桂加苓術(shù),津虛解表生姜主。外邪不解里停飲,解表利水要同伍。 【方解】本方是桂枝去桂枝湯加茯苓、白術(shù)而成,主用生姜解表,復用苓術(shù)主于利水除飲,主治外邪內(nèi)飲證,又用芍藥除心下滿微痛。故本方適用津虛表不解、津傷致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 【解讀仲景原文】《傷寒論》第28條: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主之。 〖注解〗《醫(yī)宗金鑒》認為“桂枝去桂當是去芍藥之誤”,因為頭項強痛的表證還在,去桂則無力解表。胡希恕老師也從于此說。但我仔細閱讀了胡希恕老師有關(guān)桂枝加芍藥湯、桂枝附子湯、白術(shù)附子湯、真武湯等注解筆記,又結(jié)合臨床,認為原條文是無誤的。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雖然有似桂枝湯證,但桂枝湯證有自汗,今無汗出,說明不是桂枝湯證。心下滿微痛,雖然有似里實證,但里實小便當利,今見小便不利,這說明不是里實,而是里津虛造成心下滿微結(jié)。其實此病的主要矛盾為小便不利、水伴沖氣逆于上,故心下滿微痛;里氣阻塞,表失通透,故形似桂枝湯證而無自汗出,這種情況治療時,必須以茯苓、白術(shù)生津液利其小便,同時再以生姜以解外,這樣在解表的同時利飲,使外邪內(nèi)飲證得以解除。 這里要注意的是,仲景解表發(fā)汗,除用麻黃、桂枝、蔥白、葛根、蜀椒外,還用了生姜,如真武湯、白術(shù)附子湯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亦是用生姜來解表的,這一條應與第82條對比看。這兩條都是講的太陽病,但不是單純的太陽病,而是外邪內(nèi)飲的太陽病,只用發(fā)汗藥,其表是不能解的,只會造成津液傷耗,津傷重者,有可變?yōu)樯訇幪幒喜〉恼嫖錅阶C。真武湯方證和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方證,都是由外邪內(nèi)飲的太陽病變化來,即本是外邪內(nèi)飲的太陽病,服桂枝湯或下之,其變證可有二,其中津傷重而陷于少陰,則須真武湯解表利飲,因津虛甚,故不能用桂枝發(fā)汗,而只能用生姜發(fā)汗,又因陷于陰證,故還必伍以附子溫陽發(fā)汗。另一種情況是,本來是外邪內(nèi)飲的太陽病,用桂枝湯發(fā)汗、或用下法等錯誤的治療,病當然不愈,“仍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無汗”是表不解的表現(xiàn)。文中前已明示“服桂枝湯或下之”,津液大傷,但津傷不如真武湯方證嚴重,未陷于陰證,未變成真武湯方證,而變?yōu)楣鹬θス鸺榆蜍甙仔g(shù)湯方證,雖未陷于少陰,但絕不能再用桂枝發(fā)汗了,只能用生姜微發(fā)汗解表,去桂枝是正確之舉。 【按】水停心下,則里有所阻,表亦不能透解,故治療時不兼利其水則表必不解;若強發(fā)其汗,激動里飲,變證百出。這種外邪內(nèi)飲的情況,惟有在解表的同時兼用利尿逐水,才能收到里和表解的效果,這即桂枝去桂藥湯加茯苓白術(shù)的配伍原理和主治作用。此為古人于實踐中得出的用藥治療規(guī)律,甚關(guān)重要,仲景有關(guān)外邪內(nèi)飲證類似證的論述很多,須細研深討。 【討論歸經(jīng)】本方證當屬太陽太陰合病證。 【臨證思辨】本方證可見于各種急性病、慢性病,其辨證要點:外邪內(nèi)飲見身熱頭痛、胃腹痛、小便不利者。 3.葛根黃芩黃連湯方證 葛根黃芩黃連湯方:葛根半斤,甘草(炙)二兩,黃芩三兩,黃連三兩。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挤浇狻奖痉接筛鸶?、黃芩、黃連、甘草4味藥組成。葛根解肌熱于外,黃芩、黃連除煩熱于內(nèi),三物合用有治下利的作用。甘草和諸藥而緩急迫,故治熱壅內(nèi)外,喘而汗出,下利不止者。 【歌訣】葛根黃芩黃連湯,太陽陽明合病方。甘草和之緩急迫,解表止利兩解良。 【解讀仲景原文】《傷寒論》第34條:太陽病,桂枝證,醫(y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冀庾x〗本太陽病桂枝湯證,醫(yī)不用桂枝湯以解外,而用下藥以攻里,遂使邪熱內(nèi)陷而下利不止。如果脈見促象,則可知表證仍在,又見喘而汗出,為熱蒸壅逆,可知喘因表不解并有熱壅于上所致,宜以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按〗本條曰脈促,是指關(guān)尺皆沉,寸脈獨浮的脈象,與《脈經(jīng)》的概念不同,在前已專有論述,請參考。 【討論歸經(jīng)】本方證當屬太陽陽明合病證。 【臨證思辨】本方證的辨證要點:下利、汗出、不惡寒、寸脈獨浮者。常見于急性胃腸型感冒或痢疾初期。如治驗:彭某,女性,30歲,病歷號31221,1965年8月26日初診。前天中午吃葡萄,晚上又受涼,今早感無力,腿酸口渴,喝了4杯熱茶,即覺身熱惡寒。下午心煩汗出,腹痛腹瀉3次,而來門診,苔白膩,脈滑數(shù)寸浮。證屬外內(nèi)皆熱之下利,為葛根芩連湯的適應證:葛根24克,黃芩10克,黃連6克,炙甘草6克。結(jié)果:上藥服1劑后,腹痛腹瀉減,3劑后癥已。 4.升麻鱉甲湯方證 升麻鱉甲湯方:升麻二兩,當歸一兩,蜀椒(炒,去汗)一兩,甘草二兩,鱉甲(炙)手指大一片,雄黃(研)半兩。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頓服之,老少再服取汗?!挤浇狻绞窠?,味辛,溫?!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謂:“主風邪氣,溫中,除寒痹”《別錄》謂:“療喉痹…大風汗不出”??芍浦窝屎矶邪l(fā)汗作用,方后說明有“老少再服取汗”及陰毒去蜀椒,更可知。本方用大量升麻、甘草旨在清熱解毒(清陽明熱)、排膿、利咽。升麻伍以蜀椒解肌致汗,復用鱉甲、當歸和血祛瘀。雄黃苦平寒,主寒熱,殺百蟲毒,這里用其攻腫毒癰膿。故本方合力治瘟疫,呈太陽陽明合病的咽喉痛而有癰膿或瘀血之變者。 【歌訣】升麻鱉甲治疫毒,蜀椒甘草雄黃涂。陽毒面赤斑如錦,咽喉膿腫望可除。 【解讀仲景原文】《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第14條: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睡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冀庾x〗面赤斑斑如錦紋,是說面色紅赤而有斑紋。面色赤,可知陽氣拂郁在表,因稱陽毒。以方測證,并對照陰毒證治,這種陽毒為陽明熱盛而有表證兼挾瘀血者,因見咽喉痛而吐膿血。從“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觀之,可知是一種猛烈的急性傳染病,古人稱時疫、瘟疫,治之宜本方。 【討論歸經(jīng)】本方證當屬太陽陽明合病證。 【臨證思辨】急性瘟疫見紅腫癰膿或咽喉腫痛者,可試用本方。 5.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湯方證 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湯方:即升麻鱉甲湯方去雄黃、蜀椒。煎服法同升麻鱉甲湯方?!挤浇狻奖痉揭蚴乔胺饺ナ窠?,則無解表作用。蜀椒辛溫,有“散風邪…開腠理”(《別錄》)作用,與升麻合用有致汗功能。雄黃主治癰毒膿血,因無吐膿血,故亦去之。故本方主治咽喉腫痛、身痛明顯而表證不明顯者?!及础奖痉饺ナ窠窡o解表功能,而專著于清里熱,當歸屬于正陽陽明,因與上方有關(guān),便于說明,故置于此。 【解讀仲景原文】《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第15條: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主之?!冀庾x〗身痛如被杖,是說身體疼痛劇烈,像是被杖刑那樣難于忍受。陰毒即指面目青,身體如被杖、咽喉痛不吐膿血者,亦是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宜本方去雄黃蜀椒主之。〖按〗面色赤為陽氣拂郁在表,因謂陽毒;面目青則邪在內(nèi),因謂陰毒,陰毒不宜汗,故去蜀椒,因不吐膿血,故去雄黃。 【討論歸經(jīng)】本方證當屬陽明病證。 【臨證思辨】急性咽喉腫痛表證不明顯而里熱重者,可選用本方。 6.半夏厚樸湯方證 半夏厚樸湯方:半夏一升,厚樸三兩,茯苓四兩,生姜五兩,干蘇葉二兩。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服。〖方解〗此小半夏加茯苓湯更加厚樸消脹行氣之品,并以生姜、蘇葉溫中化飲解表,故治外邪內(nèi)飲證而胸痛滿悶惡寒者。如以紫蘇子代紫蘇葉治療寒性咳嗽更良。紫蘇葉有解表作用,后世記載更明確,如《本草匯言》:“紫蘇,散寒氣,…寬中安胎,下結(jié)氣,化痰氣,乃治氣之神藥也,一物有三用焉,如傷風、傷寒、頭痛、骨痛、惡寒發(fā)熱…寒邪在表者,紫蘇葉可以散邪而解表”。 【歌訣】半夏厚樸茯苓舒,解表要用生姜蘇。外邪內(nèi)飲胸悶痛,溫化止咳效更殊。 【解讀仲景原文】《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第5條: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樸湯主之?!冀庾x〗咽中如有炙窗,指咽中如有炙肉粘著,咳之不出、咽之不下,即自覺的一種神經(jīng)癥,《千金》謂:“胸滿,心下堅,咽中怗怗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多指咽喉部位病變。由以生姜、紫蘇葉解表可知,本方證為外邪內(nèi)飲而設(shè),臨床大量治驗證實,本方治療急慢性咽喉炎、鼻炎,而多呈現(xiàn)外邪內(nèi)飲者有良效,不只見于婦人。后世把本方加減變化稱四七湯等,僅用于治療婦女情志郁結(jié)證或可稱道,但對生姜、紫蘇葉解表認識不足,常不能用于外邪內(nèi)飲的咳嗽等的治療,應引起注意。 【討論歸經(jīng)】本方證當屬太陽太陰合病證。 【臨證思辨】本方證的辨證要點:外邪內(nèi)內(nèi)飲所致胸滿、胸痛、惡寒、咽堵、咳逆者。本方證不限婦人,男人亦多有。本方的應用并不限于此證。若以咽中不利和胸悶滿為目的,可活用于不定的神經(jīng)癥均有良效。曾治一年老婦人,經(jīng)常冒眩,發(fā)則但臥不能起,胸悶咽塞,不進飲食,口舌干燥,與本方加生石膏獲速愈。又本方開胃進食、消脹止嘔,用于胃病的機會亦多。他如傷風、咳嗽,適證加杏仁、桔梗之屬亦有捷效。如治驗:黃某,女性,38歲,病歷號67951,1966年2月12日初診。1周來咳嗽,吐白痰,咽癢胸悶,口干不欲飲,兩脅脹,服湯藥數(shù)劑而不效,苔白厚膩,脈滑細。證屬里寒痰飲上犯,治以化飲降逆,予半夏厚樸湯:半夏12克,厚樸10克,茯苓12克,紫蘇子10克,橘皮15克,杏仁10克,桔梗10克,生姜10克。結(jié)果:上藥服2劑,咳即止。 7.旋覆花湯方證 旋覆花湯方:旋覆花三兩,蔥十四莖,新絳少許。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挤浇狻叫不ǎ侗窘?jīng)》謂:“味咸,溫。主結(jié)氣,脅下滿,驚悸,除水,去臟間寒熱,補中,下氣”。為溫中下氣治里飲藥。蔥,辛、溫,是有力的發(fā)汗藥,《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蔥白:“味辛,溫。主明目,補中不足。其莖可作湯,主傷寒,寒熱,出汗,中風,面目腫”。可知主要作用是發(fā)汗解表,治傷寒寒熱,并有溫中作用,與生姜非常相近。再看旋覆花湯的組成,方中蔥白用十四莖,比旋覆花三兩明顯大得多,應是該方的主要藥,是主藥、君藥。新絳是何物雖至今未明,但已注明少許,可知既使是活血藥,亦不可能使本方成為活血破血之方。用蔥白主在發(fā)汗,謂其有通陽作用,亦是指通津液以發(fā)汗解表,而不是通經(jīng)活血。經(jīng)方大師胡希恕先生在考證白通加豬膽汁湯為通脈四逆湯之誤時,明確指出:“蔥白主在發(fā)汗,合用附子是解少陰之表,通陽是通津液發(fā)汗,脈微欲絕之證決不能再用蔥白發(fā)汗”,其研究不但明確了其錯簡,更重要的是強調(diào)了蔥白的發(fā)汗作用。再看旋覆花的作用,即為降氣化痰、補中下氣化飲藥。這樣蔥白與旋覆花合用則是在解表的同時利飲,其證恰與小青龍湯、五苓散等方證相似,即為外邪里飲證。這樣可以明確,旋覆花湯的適應證為外邪里飲證,這樣看“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再看臨床治驗,多是疲勞受寒后,所出現(xiàn)有明顯的表證,同時又有明顯的里飲證,即外邪里飲證,亦即為太陽太陰合病證,用蔥白溫中發(fā)汗解表,用旋覆花溫里化飲,兩者組成為旋覆花湯方,其功能為解表的同時化飲,即主治為外邪里飲證。通過方證分析,臨床驗證,旋覆花湯的主治作用是發(fā)汗解表同時利飲,所治“肝著”是外邪里飲的太陽太陰合病,而不是肝血瘀結(jié)之證。 【解讀仲景原文】《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第7條: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旋覆花湯主之。〖解讀〗肝主血,性喜疏泄,肝著者,氣郁血結(jié),著而不行也。其人常欲蹈其胸上者,胸中痞滿,是肝著的證候也。先未苦時,但欲飲熱者,是說病之初,還無其他苦痛,僅但欲熱飲也,知中寒所致,以旋覆花湯主之。 【討論歸經(jīng)】本方證當屬太陽太陰合病證。 【臨證思辨】本方證的辨證要點:胸悶、胸痛而無熱象者。本方證所稱肝著,常見于疲勞受涼后胸脅悶痛。如驗案:宋某,男,52歲,2009年8月24日,駕車拉貨1天,感到疲勞,吃完晚飯即睡,至昨半夜即感胸緊脹痛、惡寒,至晚益重難忍,時以兩手捶擊胸肋,謂捶后較舒,伴惡寒頭痛,咳嗽無痰,口中和而思熱飲,苔白,脈弦細。囑其自采鮮旋覆花1把、蔥白4根,生姜3片,煎湯1碗,熱飲并蓋棉被,身見微汗即可。翌日告謝痊愈。此案深深啟發(fā)了我對旋覆花湯方證的認識。 無論感冒、肝炎,還是神經(jīng)官能癥、心臟病等病,凡見胸悶、胸痛而惡寒者可試用本方。 四.太陽病方證小結(jié) 以上所解讀53首方劑及其適應證,熟讀《傷寒論》者,很快就能看出,這53首方證列于太陽病,與原書有很大不同。這是因為,我們試圖以六經(jīng)分方證,把《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的方證屬于太陽病的方證列一起,這里要說明的是,有不少方證屬太陽與太陰或陽明等合病者,列于此、列于彼皆未嘗不可,但這里所列是以治太陽病為主的方證。而原書(不論哪個版本)的太陽病篇所列方證,除了治療太陽病正證外,為了說明太陽病的正確治療和不正確治療出現(xiàn)的變證、合并證以及合并瘀血、痰飲等證的證治,還列出了有關(guān)方證。如治療結(jié)胸證的大陷胸湯、大陷胸丸等;治療痞證的大黃黃連瀉心湯、附子瀉心湯、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等;治療瘀血的抵當湯、桃核承氣湯等;治療陽明病的白虎湯、調(diào)胃承氣湯等;治療太陰病的四逆湯、真武湯、甘草干姜湯等;治療少陽病的小柴胡湯、黃芩湯等,治療厥陰病的柴胡桂枝干姜湯、黃連湯、甘草瀉心湯等;治療少陰病的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等方證……這樣在太陽病篇出現(xiàn)的方證就多達74個,而其中許多不屬太陽病。而本篇的53首方證,是以太陽病歸類,即方以類(六經(jīng)證)聚,方證同條,統(tǒng)觀這些方證可看出:其方劑的組成多以桂枝或麻黃多見,其主要功能發(fā)汗解表,其主要適應證為表陽證,即太陽病。如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這些方劑分為兩大類,即以桂枝湯加減化裁的方劑和以麻黃湯加減化裁的方劑,其適應證為有汗出的中風證和無汗出的傷寒證。 又從桂枝湯類方證和麻黃湯類方證比例構(gòu)成來看,桂枝湯方證為33首,麻黃湯類方證為13首,桂枝湯類方證明顯多于麻黃湯類方證,這說明太陽病表陽證以表虛中風類證為多見,不但見于天行熱病、急性病,而更多見于慢性病,故張仲景把桂枝湯方證列于全書之首。不過要說明的是,不論是什么病,不論是急性病或慢性病,不論是內(nèi)傷和外感,當病在表、表現(xiàn)為單純的桂枝湯證或麻黃湯證是較少見的,而多見合并證,或表里、或半表半里合病并病,或合并痰飲、水濕、瘀血等,以是表現(xiàn)為桂枝加芍藥湯、小建中湯、桂枝人參湯、柴胡桂枝湯、麻黃加術(shù)湯、苓桂術(shù)甘湯、桂枝茯苓丸等方證。因此,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有關(guān)桂枝湯和麻黃湯加減的方證還有許多,雖有關(guān)表證太陽病的治療,但為了便于了解其主治和六經(jīng)病的概念,未列于本篇解讀,而放在相應的篇章中,如柴胡桂枝湯是太陽少陽合病,放在了少陽病篇;大青龍湯、麻杏石甘湯、桂枝二越婢一湯等方證是太陽陽明合病,列于陽明病篇解讀。另外還有生姜、紫蘇葉、葛根、蜀椒等組成的解表劑,其適應治療方證亦屬太陽病證。這里也可體驗到,仲景及史前醫(yī)家,是通過“方以類聚,物以群分”而總結(jié)出六經(jīng)證治規(guī)律。從解讀本篇的方證可看到,所謂太陽病,不是指太陽經(jīng)絡(luò)(脈)病,或某一臟腑病;不是指特定的、個別的一個病,而是各種疾病常見的一般的證。它經(jīng)常以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等一系列癥狀反映出來,而表現(xiàn)一定的特征,即在表而病性屬陽,而呈表陽證,這也即太陽病的實質(zhì)。 本文轉(zhuǎn)載自http://www.qqstock.cn/userhome/355343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