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點糕作為一只十分容易被吵醒的“聲音敏感型”糕,真的相當羨慕那些可以從晚十點睡到早十點的朋友們。 能安安穩(wěn)穩(wěn)地睡上一個長覺當然讓人愉悅,但是,如果長期保持在一個“過度睡眠”的狀態(tài),你就要對自己的健康情況上點心了。 英國基爾大學的Chun Shing Kwok博士在《美國心臟病雜志》上發(fā)表文章,睡眠過多與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和全因死亡風險增加有關[1]。 Chun Shing Kwok博士的自拍照,emmm,打光不錯 研究匯總了74項隊列研究結果,包括3340684名參與者,結果顯示,睡眠時間與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病發(fā)生風險之間均呈J型曲線關系,在隨訪期間每晚平均睡眠時間超過8小時與全因死亡風險中度增加有關。 每晚睡眠9小時,與全因死亡相對危險度增加14%有關,睡眠10小時,與全因死亡相對危險度增加30%有關,而睡眠時間達到11小時,與全因死亡相對危險度增加47%有關!(叮咚,奇點糕科普小課堂開課啦,相對危險度=暴露組發(fā)病或死亡率/對照組發(fā)病或死亡率,用來分析暴露因素與疾病的關聯程度,相對危險度越高,暴露因素與疾病的關聯程度越高。相對危險度>1時,說明暴露因素會增加疾病或死亡風險。) 可能大家會有疑惑,只是多睡了幾個小時,要不要這么聳人聽聞?難道不是睡眠不足才比較危險嗎?睡眠不足會加重心血管疾病、對血糖控制產生不良影響,還會讓人更焦慮、更容易患上抑郁癥,這可都是有廣泛認知的呀! 確實,睡眠不足和多種疾病有關。但是也不能因此就忽略了睡得太多的潛在危險! 研究流程圖 與健康狀況相關的研究總是少不了全因死亡率的統計。全因死亡率是指一定時期內各種原因導致的死亡總人數與人群總數之比。在這次的分析中,涉及全因死亡風險的研究共有44項,參與者超過2564029名,記錄了242240例死亡事件(9.4%)。 分析結果表明,與指南推薦的最佳睡眠時間——7個小時相比,睡眠時間少于7個小時的全因死亡率略有增加,但是并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而睡眠時間多于8個小時,全因死亡率就像是打了雞血,一路飆升,在睡眠時間達到11小時的時候,全因死亡的相對危險度直逼150%! 睡眠時間和全因死亡風險度之間的關系,一旦超過8小時,是不是增加得很可怕? 如果說全因死亡率還會包括一些意外傷害導致的死亡,不夠有說服力的話,把腦卒中和心血管疾病導致的死亡事件單拎出來分析就應該比較有說服力了,結果不出研究人員的意料,相對危險度也是明顯增加了的。 納入腦卒中分析的研究共有5個,涉及374728名參與者,記錄了6380例死亡事件,納入心血管疾病分析的研究共有14個,涉及759939名參與者,記錄了32988例死亡事件。分析結果顯示,平均睡眠10小時,與腦卒中死亡相對危險度增加56%有關,與心血管疾病死亡相對危險度增加49%有關! 腦卒中死亡相對危險度(左)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相對危險度(右) 但是!這絕不是睡得多就會增加死亡風險的意思! Kwok博士指出,“睡眠過度是心血管疾病風險升高的一個標志?!?/span> 雖然關注度不如睡眠不足那么高,但其實這并不是第一個評估睡眠時間和全因死亡率以及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關系的研究。早在2007年,就已經有人提出了習慣性長睡眠和心血管疾病相關的死亡風險增加有關,并且提出猜想,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心臟病或健康狀況不佳都有可能是習慣性長睡眠的原因,所以這些人群要更加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2]。 但是,這些研究并沒有能夠量化每小時的睡眠時間偏差會造成的風險變化。同時,也沒有研究評估睡眠質量和健康狀況之間有怎樣的關系。這次的分析就給出了答案。上面奇點糕已經介紹了不同的睡眠時長與死亡風險之間的關系,接下來再來聊聊睡眠質量。 其實,讓志愿者們自己匯報睡眠質量,自然不能保證每個人老老實實按照《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每月進行一次評分計數。主觀睡眠質量更多是根據自己有沒有做噩夢、睡醒了有沒有恢復精神和活力來判斷的。 事實上,在睡眠時間正常(7-8小時)的前提下,依然出現渾身酸疼、疲憊不堪等癥狀,也是一種病,專業(yè)一點稱為“非恢復性睡眠”,口語化一點叫做“起床后毫無精神狀態(tài)”。(誒?為何這么像每周一早晨的奇點糕?) 本王不想上班啊喵~ 非恢復性睡眠的癥狀偶爾發(fā)生個一次兩次,是任何人都無法避免的。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中關于非恢復性睡眠的診斷標準為癥狀至少持續(xù)一個月[3]。劉亞平醫(yī)生在《非恢復性睡眠的研究現狀》中,將非恢復性睡眠定義為“早上醒來未恢復感或不清醒感至少每周3次,超過3個月”。(奇點糕默默松了一口氣~) Kwok博士的研究結果告訴我們,自我判定的睡眠質量差雖然與全因死亡率的增加沒有顯著的相關性,但是與冠心病發(fā)病率增加44%有關! 睡得不好,原來是心臟出了問題嗎?! 當然也不能這么說。睡眠其實相當“玻璃心”,心理壓力、生活狀態(tài)甚至床品的舒適程度都會影響睡眠質量,像奇點糕這樣容易被吵醒的也大有人在,并不意味著這些人就都是潛在的冠心病患者。但是,這個分析結果依然提示諸位醫(yī)生,在診斷冠心病患者的時候,可以問上一句,“您早上起來感覺精神恢復了嗎?” 吃飽了就困了。。睡醒了就餓了。。。 為什么睡眠會和心血管疾病有這么大的關聯呢?根據研究人員的推測,睡眠時間過短會增加饑餓素水平,使人食欲大增,直接導致肥胖或者血糖調節(jié)功能受損,各種慢性炎癥和心血管問題也就接踵而至。 而睡眠時間過長則意味著患者本身就存在一些心臟代謝的危險情況,比如慢性炎癥或是貧血。另外,設想一下,若是一個人社會經濟地位低、常年缺乏運動,可能還有點抑郁的癥狀,這樣的人睡眠時間較長那是相當的可以理解,而這些因素恰恰也是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 不過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為研究人員是使用問卷或者直接詢問的方法來確定睡眠質量和睡眠持續(xù)時間,而非通過嚴格的監(jiān)測,自我報告可能會因為記憶的偏差對分析結果造成一定影響,但是,參與分析的志愿者數量超過300萬,如此大的數據得到的結果還是很有說服力的。 這里奇點糕要攜手作者再強調一次,雖然研究描述了睡眠質量差、睡眠時間過長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以及死亡風險之間存在關聯,但是它們可能是一種“表征”,而不是簡單粗暴的因果關系。 總之,睡覺是個好事情,但是在精不在多,如果睡眠時間超出了正常的7-8小時,還是小心一點,勤做檢查為妙。 編輯神叨叨 萬事皆有“度”,心血管問題是大問題,來本Medical Trend了解它們一下吧~ 參考文獻: [1] Chun K, Evan K, George K, et al. Self‐Reported Sleep Duration and Qu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ortality: A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18. [2] Grandner M A, Drummond S P A. Who are the long sleepers?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mortality relationship.[J]. Sleep Medicine Reviews, 2007, 11(5):341. [3] Poling A, Methot L L, Lesage M G.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IV[M]. 奇點:50萬極客醫(yī)生熱愛的醫(yī)療科技媒體 本文作者 | 王雪寧 應雨妍 “晚安,好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