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兒時看到大的《西游記》,你真的看懂了嗎?(正解西游十一“上”) 轉(zhuǎn)載:明覺云客 我們從兒時看到大的《西游記》,你真正了解多少?如果你愿意,那么和安山一同了解《西游記》里面真正的玄機與秘密。 送給還在堅持的你。 第十一回 01 第十一回(1) 不周之天與不同之輪回
第十一回 還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蕭瑀空門
這一回回目是《還受生唐王遵善果度孤魂蕭瑀空門》,回目感覺不妥貼,主要是后半句“度孤魂蕭瑀空門”和內(nèi)容相當(dāng)有點文不對題,從小說的水平、其他回目的命名上看,不像是原著所有。這表明,雖然西游記是明朝時期的著作,雖然作者一字一句的留下來文字了,可還是在流傳中,不斷的被摻水摻假。換做那釋迦牟尼佛的佛經(jīng),光是口頭流傳,就流傳了四五百年,然后才開始集結(jié)文字,不知其中被加入了多少、被改變了多少。然后流傳中又是上千年的傳抄,翻譯。翻譯中又是譯者水平、境界參差不齊,不知道又是多少的水分與扭曲。然后就被改變成份、被稀釋之后的佛經(jīng),又是幾百上千年的改變、稀釋。到了現(xiàn)在,恐怕佛經(jīng)中釋迦牟尼佛原話能有十分之一,都是不可求的了。
詩曰:“百歲光陰似水流,一生事業(yè)等浮漚。昨朝面上桃花色,今日頭邊雪片浮。白蟻陣殘方是幻,子規(guī)聲切想回頭。古來陰隲能延壽,善不求憐天自周。”說的是人生看似綿長,實則苦短,真正能讓你長久的,乃是積德、行善。積陰德自然可以使壽命延長。行善則可以形成自己的循環(huán)體系、不受下界因素的制約了,這循環(huán)體系修道人稱之為周天。
古往今來,佛道人神,誰個曾點破,修善者如同修道人會形成周天?幾百年來,西游記的讀者,有多少人見到這句詩會豁然開朗、怵然心驚?有網(wǎng)友說天機這東西知道了也不能用,那或是因為知道了并沒有理解,或者是不知道遵循了馬上就能用,或者是不知道這效果,不象吃果子那樣馬上滿口余香的,他是潛移默化的就起了作用,一時難于察覺,時間長了自己會發(fā)現(xiàn)早就起作用的了。
話說這唐僧師徒,一路上磨難重重,這每次遇到的磨難麻煩,乃都是他自己體系的一層一層的天、不周全了,殘破不全,不能形成一個上下通暢的循環(huán)體系。他們一個困難一個困難的克服,就是修補自己這一層一層的天,取經(jīng)的路程走到終點、菩薩安排的劫難全部成功解決,修補的工作也就等于是水到渠成的全部完成。
唐太宗隨著崔判官、朱太尉,來到“六道輪回”之所。然后他看到了非常壯觀的輪回景象。前面每參觀一個地方,判官他們都特意提醒太宗,要他參觀的目的,并且希望他好好的記住,好在還陽之后有所作為。參觀這個六道輪回,這次崔判官他們還沒有張口,有了前面的先例,太宗自然明白叫他看肯定是有目的的。于是主動詢問:叫我看這個干啥?本來么,以太宗的聰明智慧,一般的事情他看到了,是會明白的,但是這個輪回的現(xiàn)象他看得清清楚楚,而背后的因緣關(guān)系,他卻看不到。于是崔判官就給他解釋,什么樣的人,會進入什么樣的輪回之道。
崔判官道:“陛下明心見性,是必記了,傳與陽間人知。這喚做‘六道輪回’:行善的,升化仙道;盡忠的,超生貴道;行孝的,再生福道;公平的,還生人道;積德的,轉(zhuǎn)生富道;惡毒的,沉淪鬼道。”
奇怪不?崔判官說的六道輪回是:仙道、貴道、福道、人道、富道、鬼道。而佛教中所說的六道輪回是:天道、人間道、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仙道可以對應(yīng)天道;貴道、福道、人道、富道可以對應(yīng)人間道。鬼道可以籠統(tǒng)的對應(yīng)餓鬼道、地獄道。
佛教所言六道輪回,是印度人種文化生態(tài)族群的輪回。他們的天地人體系與特征跟蒙古人種的漢文明的天地人體系不是一個。西方白種人文化生態(tài)體系的天地人體系,又是獨自一體的。一個文化體系,包括人類、包括文化,還必須包括自然環(huán)境,脫離了自然環(huán)境是不行的。
有誰想過,地藏王菩薩為什么要到地獄去常駐?難道僅僅是為了把地獄度空了嗎?地藏王根本沒有說過要把地獄度空的豪言壯語,也沒有發(fā)過“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樣的誓約。因為原因?qū)嵲谑翘唵瘟耍旱鬲z不可能空的,地獄空了,那六道輪回也停止了。地獄完全空的時候,那是連三界都銷毀了時候。他去地獄的真實原因是什么?
漢文明中原本是道體系的,沒有佛體系的聯(lián)系和每一層天的生靈和天地人結(jié)構(gòu)。當(dāng)佛教一步一步東傳的過程,佛的弟子們,與道的天地人界的掌管的諸神仙一起,合作這佛向東傳的體系的協(xié)作運行、要做一個對接。那些早期來東土的歷代天竺高僧,以及一步一步向東土轉(zhuǎn)生的大和尚們,是做這個事情的排頭兵。
他去地獄的真實原因是什么?是要跟漢文明體系的冥王們一起,在最底層也構(gòu)建一套佛體系的輪回升降機制,沒有這個機制,地面上的佛信徒,修行不了,別說修,他們也相信不了佛的,漢人種身體的每一個層面,都沒有對應(yīng)的機制來接納,每層面對佛體系都是排斥的。這種事兒說起來太太復(fù)雜了,并且不見諸任何有文字的記錄,……,就此略過,自刪在腦袋里構(gòu)思表達的若干萬字。
因為如此,所以小說中的六道輪回,跟佛教認(rèn)為的六道輪回,頗為差異。
既然有不同之處,那就必然有相同之處,既然能協(xié)同運作,那就必然有本質(zhì)上的相同之處。這相同之本質(zhì),即是太宗所吟之詩:行善棄惡。唐王點頭嘆曰:“善哉真善哉!作善果無災(zāi)!善心常切切,善道大開開。莫教興惡念,是必少刁乖。休言不報應(yīng),神鬼有安排。”
你看那地藏王菩薩來到東土漢文明體系下界的陰間,你看那過去佛燃燈古佛去到道體系的最高天跟太上老君機密相謀,你看那道體系的豬八戒、沙悟凈等卻又去佛的體系參修,那西牛賀州界的金蟬子投生到南澹部洲。每年一度的天界大會又是佛道神齊聚議事。你就知道,關(guān)于他們之間切磋的具體內(nèi)容,雖然小說中不著一字,也能感覺的到,這天上地下,都在一個更大的天象之下,發(fā)生著前所未有的巨變…… 02 第十一回(2)接二連三的死而復(fù)生
話說為什么會安排太宗這地府一行,因為這地獄中越來越多的生命掉在這里,因為這枉死城中幾乎都塞滿了,地府?dāng)U建幾次,都跟不上這發(fā)展的速度??墒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判官對唐王說:“陛下到陽間,千萬做個‘水陸大會’,超度那無主的冤魂,切勿忘了。若是陰司里無報怨之聲,陽世間方得享太平之慶。”很多人并不明白,這后一句跟前一句沒有關(guān)系。陰司少抱怨之聲,不算最難,這唐王做了水陸大會,這唐僧取了西經(jīng),就實現(xiàn)了。這陰司無抱怨之聲,要到什么時候才能?那要么是天崩地裂天地空的時候,要么是改天換地天地新的時候。
判官說:“凡百不善之處,俱可一一改過。”這一句話才是最救命,最實用的。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錯而不改,也正是孔夫子所言:過而不改,是又過矣。人的思想和行為,在另外空間的層面中看,是個放大器,無論做什么,好的壞的都有放大作用。
判官說:“普諭世人為善,管教你后代綿長,江山永固。”我想可能所有的讀者,都會誤以為判官說這個“江山永固”純屬形容,討口彩。就連小說中后面都提到,傳世十五宗。到底怎么回事?這又是一個絕對的天機。
江山永固,說的是他們這一朝代帶來的文明,能不能在三界內(nèi)作為一層時空留存下來、或者很完整的留存下來。如何留存且不多說,那要三界上下內(nèi)外所有的神仙參與來一起運作的。成功留下來的,就進入了我們?nèi)祟惖能|殼,每個人身體中,都有一層時空,那就是他們的江山。
話說這個崔判官,自打太宗漫步到陰間,他專程迎接,這自始至終,崔判官可是全程陪同的。為啥閻王們派這個崔判官全程陪同呢?因為他的身份特殊,他是這陰間的官吏中,跟太宗有著深厚間接關(guān)系的一個。你看當(dāng)太宗他還沒死的時候,魏征就知道了是崔判斷對不?其實我猜測,是魏征推薦了他的老哥們兒崔判官。魏征早早的就知會了太宗,他陰間有個鐵桿兒兄弟,這樣對安撫太宗的心靈很重要。魏征在太宗心目中地位相當(dāng)高的,他推薦的人,自然可信度很高的了。
根據(jù)小說描述,事實上,崔玨是跟太宗從未有過交集的,崔玨是太宗老爹李淵的臣子。但是在這陰間,崔判官以接待帝王的姿態(tài)接待太宗,反而對他以前的帝王李淵,卻很是不客氣的,當(dāng)作陰間做了平民的先主李淵看見太宗過來,另外兩個兄弟過來糾纏,這崔玨對李淵都沒有搭理一下。
再加上陰間十代冥王對太宗的待遇,甚至也不是與王之間的平等相待,也跟接待自己的王一樣的姿態(tài)。這說明了什么?首先說明了,太宗不止是人王這么簡單。其次說明了,太宗之行關(guān)系之重大,也是罕見的,他們生怕出哪怕是一丁點兒的差池。
唐太宗從棺材里爬出來的故事,把宮里鬧得雞飛狗跳的,小說寫得非常有喜感。等到第二天重新上朝的時候,一幫大臣齊齊的伸過腦袋來,齊齊的瞪大了眼睛,齊齊的打聽八卦新聞:“陛下前朝一夢,如何許久方覺?”
然后太宗就細細道來,滿足他們強烈的好奇??墒翘诘脑捓铮统霈F(xiàn)了問題。太宗的話是這樣的:一,朕覺神魂出殿,只見羽林軍請朕出獵。二,正行時,人馬無蹤,三,又見那先君父王與先兄弟爭嚷。四,見一人烏帽皂袍,乃是判官崔玨,五,喝退先兄弟。六,朕將魏征書傳遞與他。七,又見青衣者,執(zhí)幢幡,引朕入內(nèi),八,到森羅殿上,與十代閻王敘坐。可是實際上的順序是:一二四六七三五八。這是因為什么呢?
再說那冒死進瓜果的劉全夫妻。按照閻王的話是“他夫妻們都有登仙之壽”的。這登仙之壽表明了兩人是道德極其好的人。這道德極其好的夫妻倆,男的卻為老婆施舍給僧人而對老婆破口大罵,女的卻為一點點雞毛蒜皮事而連兒女都不管了上吊了。你覺得這是有登仙之壽的大德之士嗎?
再對比一下那相公相婆,人家積下山大的金銀庫,正是因為齋僧布施,而且連錢都捐不起,只能燒金銀紙錠來表達對佛的崇敬。雖然東土墮落,禮敬修行之人還是很崇高的事情。所以對比一下,你不覺得那劉全、李氏的言行非常反常嗎?
人家相公相婆沒錢人家還那么慷慨,那劉全是大戶人家反而很吝嗇向僧人施舍了?其實那李氏一點都不吝嗇,她可是把自己腦袋上的金釵拔了捐贈的。那這夫妻倆的矛盾,你猜發(fā)生在什么時候?
小說如此寫道:只因妻李翠蓮在門首拔金釵齋僧,劉全罵了他幾句,說他不遵婦道,擅出閨門。李氏忍氣不過,自縊而死。撇下一雙兒女年幼,晝夜悲啼。劉全又不忍見,無奈,遂舍了性命,棄了家緣,撇了兒女,情愿以死進瓜,將皇榜揭了,來見唐王。
應(yīng)該是和尚登門求布施、百分之九十九是求齋飯,當(dāng)時不巧,不是做飯吃飯的點兒,也沒有剩飯剩菜的。李氏覺得過意不去,就給了人家金釵,這時候劉全應(yīng)該就在邊上,一看他老婆拔金釵,就氣不打一處來,就當(dāng)場斥罵。他為什么這么生氣呢?我猜很可能,這金釵是他們結(jié)婚前,他送的禮品之一。然后這李氏當(dāng)時就受不了了,覺得他老公這么小氣鬼,讓她感到極其沒有面子,就上吊了。賢者、有登仙之壽的人,怎么可能就這樣的低智商和低素質(zhì)呀?!你覺得可能嗎?
這夫妻倆鬧矛盾的整個這個過程,應(yīng)該這僧人全程在場、全程目睹。他,應(yīng)該是促成這夫妻倆死去有還陽的關(guān)鍵人物! 03 第十一回(3) 為什么是南瓜?
西游記中的大量詩歌,淺顯易讀,可是卻非常耐人尋味,反復(fù)讀之而心情愉快。就說這太宗還陽之后,御制勸善榜文昭行天下。這榜文寫得真是好呀,話語樸實,點到的無不是實質(zhì)問題的實質(zhì)。榜曰:“乾坤浩大,日月照鑒分明。宇宙寬洪,天地不容奸黨;使心用術(shù),果報只在今生;善布淺求,獲福休言后世。千般巧計,不如本分為人;萬種強徒,怎似隨緣節(jié)儉。心行慈善,何須努力看經(jīng)?意欲損人,空讀如來一藏!”
依我看,宇宙寬洪,天地不容奸黨;使心用術(shù),果報只在今生;說的是放下為惡的執(zhí)著之心。善布淺求,獲福休言后世。說的是放下求回報的執(zhí)著之心。千般巧計,不如本分為人;說的是放下迷信心計的執(zhí)著之心。萬種強徒,怎似隨緣節(jié)儉。說的是放下扣扣縮縮看似正當(dāng)?shù)莫M隘之心。心行慈善,何須努力看經(jīng)?說的是放下本末倒置的錯誤觀念。意欲損人,空讀如來一藏!說的是放棄損人的棄惡即是行善。所提到這幾條雖然簡單,如果能作為日常參照,那真是了不得的事情。
可能正是因為看到過皇帝的勸善公開信,這本來想尋死的劉全,沒有改變要死的悔意,但是覺得自己不能就這樣死掉,應(yīng)該替唐王貢獻瓜果,為大唐王朝做貢獻。這劉全腦袋頂著兩只大南瓜,就服毒死了。死了之后,奇怪的是這南瓜就跟黏在他腦袋上一樣,也跟著到了陰間。南瓜這肯定是南瓜的魂魄。哎!不是說人世間的東西,生帶不來、死帶不去嘛?怎么他說帶南瓜,南瓜就跟著他走了?是呀,還有前面說到太宗揣著魏征的介紹信,這介紹信他居然也成功帶到了陰間。要是這樣,那以后大家死的時候,就想著帶走全天下的金銀財寶不就好了?
但是你注意,這劉全走的時候,除了帶著南瓜,還帶著什么了?黃紙錢。他為啥不帶一袋子金銀財寶呢?嘿嘿,真金實銀的根本就帶不走呀!
很多人應(yīng)該會奇怪,為何這閻王們要求唐太宗給他們帶南瓜過來呢?這陰間的閻王其實有著通天的本事,他怎么可能會取不到南瓜呀?他們這是給天下的人們開了一個頗有用意的玩笑。
話說孫悟空為什么要安排他加入西天取經(jīng)的隊伍,乃是他在天上偷吃偷喝搗亂,導(dǎo)致天下的世界亂套了,這被攪得亂套了的部份,正是下界的南贍部洲。所以南贍部洲最為墮落,這是小說中前面就點到了的。東瓜西瓜乃是代表孫悟空、陳玄奘、如果說出來北瓜那就是沙悟凈。為什么?因為孫悟空的根源出身就在東勝神洲、陳玄奘出身西牛賀州、按照沙悟凈的性格特點,他正是佛祖所描述北俱蘆洲人士的特點:“北俱蘆洲者,雖好殺生,只因糊口,性拙情疏,無多作踐。”然后就是八戒哥哥什么的,他最符合佛祖所說南澹部洲人士的特征了:“那南贍部洲者,貪淫樂禍,多殺多爭,正所謂口舌兇場,是非惡海。”
而這個長安大唐國呢,不就是南贍部洲之國域嘛。閻王要求進獻南瓜,太宗自然一聽就明白,就差自己這地方在陰間地獄中不能暢通的輪回。特別是等他路過到枉死城,他肯定是更加明了,那枉死城中不得超生輪回的,全都是他南贍部洲的鬼魂。而當(dāng)他回到陽間,你看他怎么說這些鬼魂,他說它們乃是“無主的孤魂”。為何南贍部洲的死鬼們這么多的不能超生?乃是因為他們在陽間的時候就不敬天敬神,也就是拒絕跟上下各界的神靈們溝通、拒絕來往了。
再一層意思,這個南贍部洲之南,對應(yīng)著人類的心,南為離火,在人體為心。之所以唐僧師徒四人一齊的被安排到南贍部洲來,這的確是他們的心,都出了問題。這太宗也實在是聰明絕頂,聽到南瓜兩個字兒,就豁然大明白了。
安排劉全頭頂南瓜,這應(yīng)該是太宗的意思,示意會虔誠修心,勸諭天下人修善修心。為什么是兩個?小說中有答案:“內(nèi)外俱善”,這個內(nèi)是實質(zhì)的內(nèi)心、內(nèi)心深處,這個外是外在的心、那些表面的想法。這個內(nèi)是心,這個外是行。這個內(nèi)是皇族官吏、這個外是天下百姓。
再說這相氏公婆的心。應(yīng)該還記得吧,太宗在陰間借了一庫真金白銀,那金銀是姓相。然后小說也說的很清楚,“這金銀,乃是這老夫妻買金銀紙錠,記庫焚燒,故有此善果臻身。”這邊的紙錢燒了,在那邊就出現(xiàn)了真實的金銀。沒錯吧?可是,這紙錢,可是人家燒了給寺院中的佛像、菩薩像、羅漢像他們的呀。按道理,他們的心愿是燒了給佛菩薩他們,按道理應(yīng)該是這些紙錢到了另外空間就成了佛和菩薩家里的金銀,對不對。可是這錢,怎么到了陰間閻王他們那兒庫存起來了?
跟您說,百分之百,是佛和菩薩他們,根本就沒有要這些錢,他們收下了了這一筆筆錢之后,把錢都轉(zhuǎn)交給陰間的官吏,讓他們替相老夫妻給攢起來了!這是為什么?因為神佛根本就不稀罕人世間的金銀、陰間的金銀、人家連天上的金銀都看作灰土一樣的。可是,他們看重的是人世間那些人們虔誠的、干凈的心。相氏公婆的心態(tài)非常好,人家看著真感動,所以相氏公婆的心越是真誠的給佛菩薩們付出,佛菩薩他們就越是把好處全都留給了相氏公婆自己。俗話說,千里送鵝毛、禮輕人意重。 我們從兒時看到大的《西游記》,你真的看懂了嗎?(正解西游十一“下”)04 第十一回(4) 生與死的奧義
話說這西天真經(jīng),當(dāng)這取經(jīng)人的隊伍還沒有組建起來的時候,其實就已經(jīng)到了中土,到了每一個南贍部洲洲民的眼皮底下了。無奈大家都是瞪著眼睛瞧空氣一樣,無有。對面不識真仙,乃是東土眾生的一大特點。于是,那就繼續(xù)組織人力取經(jīng)吧……
且說這個李翠蓮,在陰間已經(jīng)呆了大概三個月,鬼使說,因為她離世的時間太長,肉身已經(jīng)報廢不能用,所以這魂魄元神都無處依存,沒有人皮肉身不能還陽。這李翠蓮還是李翠蓮,她的三魂七魄都在她咽氣的時候跟著一塊兒來到了陰間,這個時候的她是誰?是她的元神,她的元神帶著三魂七魄以及此生在肉身所積累的一切經(jīng)歷的記憶與經(jīng)驗,組成了一個陰間的李翠蓮。你瞧瞧,一個人的肉身只是一個承載體,沒有了她原本的這些東西,立刻就停止運轉(zhuǎn)了。如果她在肉身腐爛失效之前回來,仍然會繼續(xù)活蹦亂跳的運轉(zhuǎn)。
可是你想過沒有,后來那太宗的妹妹玉英宮主到壽,撇了這肉身而去。而這李翠蓮被推入玉英宮主的肉身,李翠蓮的一切記憶與特性,也瞬時就附著在了這個肉身之上,仿佛這肉身天然是她的一般。原來這肉身和魂魄,是可以任意組合的……
但是這種陰間安排的組合,是帶著你原有的特性,別人的特性別人帶走。也就是說,給你的感覺非常自然。如果是一個人意外死了,是一個非安排的另外空間的生靈進駐這個肉身,那么,這個人在別人眼里是復(fù)活了,為什么?因為他原有的記憶、性情、三魂七魄的很多都沒走,這個外來的生靈,比如說是鬼、怪、妖、狐之類的,就會繼承此人原來挺多的特點和記憶。
這種人,現(xiàn)在社會不少……啊,不少。您有興趣判斷判斷么?按照我分析老豬遇見菩薩時候的反應(yīng),相信你的調(diào)查分析一定會大有斬獲。
對了,差點忘了交代給您另外一個判斷標(biāo)準(zhǔn),那就是細微的舉止特征。什么東西附體,就會有那種東西的生物特征在這個人身上體現(xiàn)出來,會有所體現(xiàn)。對了,又忘記叮囑一個事兒,就是有人沒有死,活著就有妖物上身,這種人也就是附體了,他或她有很多他本人不能覺察的舉止習(xí)性之變化,他會說一些沖口而出的他自己都沒有過腦子的但是又比較怪味的話。總之,八戒跟菩薩那番談話,非常有代表性,簡直是神仙才能寫出來的精彩和入骨的傳神,多多品味。小說把握市井小人物,也是入骨的傳神。把一個李翠蓮、相氏公婆,寫得活靈活現(xiàn),簡直就像身邊周圍的大活人。
卻說這太宗離體又還魂。再說這劉全、李翠蓮死去又活來。這太宗是沉沉而去,才三天就回來,回來還因為身上陰氣過重,還專門喝了兩頓安神定魄湯藥,才緩過勁兒來。而那劉全,明明是服毒而死,回來之后啥安魂湯也沒喝,而且馬上就滿狀態(tài)原地復(fù)活了!
他不是吃了毒藥被毒死的嗎?那還不七竅流血、那還不毒氣攻心、還不肉身被完全毀壞了?怎么這毒,居然沒有陰氣厲害不說,似乎他復(fù)活之后,似乎這毒副作用跟沒有了一樣。毒性有兩種,一般世間的毒素、毒物,乃是無常手中勾命的鐵索、毒到之處,人身上的各種靈體馬上脫落而去。還有一種是真毒,那種毒不壞這個沒用的肉身,專門銷融人類另外時空層面的身體,那種毒性才是真的毒?,F(xiàn)在中國大陸毒物盛行,并且很多都無藥可解,以我之見,乃是這世間的毒、同時被附著上了那種深層的真毒。
若說結(jié)局,這西游記乃是一個有點悲催的取經(jīng)故事,因為丟掉已經(jīng)到了手里的有字的真經(jīng),折騰了那么長時間、苦行了那么遠的路途,到最后,無字的真經(jīng)拿到了也不認(rèn)得、卻取來了有字的不真之經(jīng)。我認(rèn)為那燃燈古佛乃是出于“氣不過”,才收走了無字真經(jīng),為啥他老人家氣不過呢?因為這幫取經(jīng)人,連眼皮底下、手心里頭的有字真經(jīng)都識不得,更不要說那無字真經(jīng)了,東土眾生更是不識。人家就是更鐘意摻假的廉價水貨。至于我為什么一再這么感嘆,到得小說結(jié)尾處,一定會奉上答案的。
尉遲恭奉命帶上金銀,到開封府來歸還相良。到了開封他才發(fā)現(xiàn),這相氏公婆根本不是他想象中的那種富可敵國的大老板,完全相反,是這七老八十的一大把年紀(jì)了還在做苦力活,相公在賣水,賣水呀,那在古代就是從井里一桶一桶的拔上來,然后拉著沉重的水車,到得開封府,去那繁華熱鬧的大街,賣水給那些南來北往的過客。這相氏的家并不是在開封府城內(nèi),卻在開封府東南的祥符縣城,趕著牛車,要走上一個多小時才能到達開封府城內(nèi)。相婆張氏宗自家門首販賣瓦器,對一個蒼老的老太太來說,那瓦器也是沉重之物。唉,就這樣清貧的老倆口,賺的一點辛苦錢,卻只用夠吃飯的那一點,剩下的錢,全都布施到寺廟去了、買紙錢敬菩薩佛去了。
最后人家死都不肯要這金銀,敬德就在開封府購買了一塊大地皮蓋了一座大相國寺。于是這個故事就起了重大的變化。蓋了這大相國寺弘揚佛法,乃是又符合了相氏公婆的心愿,這事情敬德做的漂亮。然后相氏這筆巨款等于又奉獻給佛菩薩了。而他們不知道,佛斷然會返回他倆的。他倆什么都不知道,也什么都不要,結(jié)果什么都沒失去,還額外得到了一份同樣大的功德。
那么重大變化是什么?乃是他公婆成了被買下的那六十四處煙塵,七十二處草寇,眾王子、眾頭目的鬼魂,成了他們的王和主!為什么會給他們這么大的回報?因為他們的善良,解開了天上地下的那些用多少錢都解不開的死結(jié),給了那么多生命的解脫。
太宗回來之后對眾人說的清楚:這些鬼魂乃是“無主的孤魂”。在陰間參觀枉死城的時候,崔判官也說得清楚,這些鬼魂之所以滯留枉死城,乃是沒有去處,“無收無管”。等做完水陸大會,這些冤魂有了去處,也重新有了自己的王。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敬德在興建的大相國寺中,給相公相婆建立了生祠。這敬德也是個了不起的人物,雖然在小說中就這么驚鴻一瞥的就過去了。
有誰能看得出來呢?這貧困得掉渣的老夫妻,已經(jīng)成就了天上王的功德。 05 第十一回(5)佛道相悖
話說人間層面正確和錯誤的判斷標(biāo)準(zhǔn),用于判斷其它時空層面的是非正反就未必適用了。如果你腦袋沖上,那么就會發(fā)現(xiàn)人間的錯與對,都是摻了水、摻了雜質(zhì)的錯與對。換句話說,都是錯的。如果你大頭朝下,仍然會發(fā)現(xiàn)人間的對與錯,都是錯的,因為你的標(biāo)準(zhǔn)比人世間的標(biāo)準(zhǔn)更水、雜質(zhì)更多,認(rèn)為雜質(zhì)和摻水才是對的嘛,他雜質(zhì)少了水分少了,你也會認(rèn)為他是錯的。
有朋友說希望能從西方哲學(xué)角度來探討一下。在我看來,西方古老哲學(xué)體系、乃是西方古老思維方式的延續(xù),它,在我看來是一個框架,推理框架。這個推理本身,需要用符合世界結(jié)構(gòu)的方式放置進去觀念、現(xiàn)象,才能推導(dǎo)出有效的結(jié)論、有實際存在意義的新觀念。然而眾所周知,人類腦袋里太多的想法、觀念,跟這個世界的結(jié)構(gòu)和運作機理是反的。所以謬論百出,這些謬論對人來說還很自然的被接受、被承認(rèn)了。
你看看那唐王傳旨,著太史丞傅奕選舉高僧,修建佛事。傅奕聞旨,即上疏止浮圖,以言無佛。表曰:“西域之法,無君臣父子,以三涂六道,蒙誘愚蠢;追既往之罪,窺將來之福;口誦梵言,以圖偷免。且生死壽夭,本諸自然;刑德威福,系之人主。今聞俗徒矯托,皆云由佛。自五帝、三王,未有佛法;君明臣忠,年祚長久。至漢明帝始立胡神,然惟西域桑門,自傳其教。實乃夷犯中國,不足為信。”
除了最后一句屬于猜測推理之外,傅奕的話可以說,從人世間的層面上來看,句句都是有依據(jù)的。佛法的確要求修行之人放棄人世間的階層觀念、血緣親疏觀念。佛教確實推行三界和六道輪回的世界結(jié)構(gòu)理論,相信這個說法的人中,聰明人、傻子、笨蛋都大大的存在。懺悔前生往世的罪業(yè)、行善積德以求來世的福分,的確是佛法要求的自我救贖之道。出家人就自認(rèn)是紅塵世外的生命、脫離六道輪回,拒絕俗世的責(zé)任義務(wù)。很多傻蛋佛信徒,真的亂說一氣,胡說什么生死壽夭、刑德威福都是佛在控制。事實上佛只管他的真修弟子,其他閑俗人等人家才不理你呢!
傅奕的話,反映出來東土修佛之人一個非常普遍的大問題,那就是對佛法了解一點點皮毛,就開始嘩眾取寵,狂妄,甚至為了嚇唬人、為了彰顯自己了不起,而編造一些離奇的言論、并且栽到佛的身上。正是他們的不智亂法之舉,招致一些世人同樣是不智的反感排斥。
傅奕的話,還反映出來一個問題,那就是雖然天上佛道開始合作,雖然陰間佛道開始合作,但是人世間,這對接合作還沒有開始。怎么辦?取經(jīng)的安排就是從人的層面開始完成這個對接。天上和地下都好說,神仙們親自出馬、談好了就行了。但是人世間這一層面,必須人自己付出很多、自己完成。
傅奕的話,其實可算立場明確、代表世間人的立場,并且從這個立場上算是義正詞嚴(yán)。但是蕭瑀的回答更是技高一籌,人家直接點出問題的實質(zhì)不同。蕭瑀說,佛法弘善遏惡,乃是從超越人世間的層面解決問題,對國對家是有著看不見的冥冥中的正面幫助的,所以不能廢棄。并且,佛也是圣人,沒有圣人,世間人這一層面的法和倫理規(guī)矩等等,也就蕩然無存了。所以要嚴(yán)禁詆毀圣人、以免最終殃及人世間。
傅奕又提出了更嚴(yán)厲的佛法會導(dǎo)致人間秩序倫理混亂的問題:“背親出家,以匹夫抗天子,以繼體悖所親;蕭瑀不生于空桑,乃遵無父之教。”為什么這個問題真的很嚴(yán)厲呢?因為傅奕所提出的這個問題,乃是儒家理論結(jié)構(gòu)的核心、仁愛。西域佛法讓信徒背棄這種倫理,對于本土儒家理論來說,是反的。儒家講的是從自己、從身邊人開始,擴大自己的仁愛之心,從而走向內(nèi)圣外王等等。而西域佛法一上來就要求人徹底背離這個儒家最根基的觀念。
真是有意思啊。佛道之爭,古代的人一張嘴就直奔最核心實質(zhì)問題,而且是幾句話就搞掂,現(xiàn)在學(xué)者寫論文,洋洋灑灑十?dāng)?shù)萬字、沒有一句沾邊的。
這兩人辯論的,乃是不同法門的修行之路。不同法門,路途迥異。甚至是誰看誰都不順眼,覺得對方很荒謬,覺得對方的路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是哪條路都是路,都不是死胡同。只是呢,這個儒家側(cè)重點在世間,是做人的規(guī)范。而西域胡法,乃是超越人類層面的標(biāo)準(zhǔn)。就好比學(xué)習(xí)數(shù)學(xué)和化學(xué)的區(qū)別,化學(xué)的物質(zhì)化合遵循數(shù)學(xué)倫理么、催化劑為什么能催化呢?根本就不沾邊的,只是從原子數(shù)目、電子數(shù)目這個層面上符合。
蕭瑀聽到傅奕的挑戰(zhàn),非常簡煉的回答了傅奕八個字,這八個字,可能沒幾個人看明白啥意思。蕭瑀但合掌曰:“地獄之設(shè),正為是人。” 蕭瑀這話意思是,地獄的存在,正是為了裝載那些在常人間違背做人倫理的家伙們的。也就是說,佛法正是從另外層面維護世間人類的倫理的。
傅奕、蕭瑀,都是不簡單的人物啊,起碼讓我佩服不已,不信仰佛教之人,竟然對佛有如此精深的見地,恐怕現(xiàn)在中國沒有一個佛教的法師、大師能達到他們的水平了。
然后這陳玄奘就出場了。關(guān)于他的身世,這兒有一段長詩,介紹了他的來歷。原來這陳玄奘、江流兒、金蟬子,原來他是過去佛的弟子“古佛兒”。燃燈古佛,是古佛,那么就不是在釋迦牟尼門下首次修行的,因為釋迦牟尼不稱古佛。從這個話上判斷,他似乎是在過去佛門下修行,然后成果不大、沒有修到得正果。然后佛輪值換了,他就跟著釋迦牟尼佛繼續(xù)修行。但是因為修得不夠好,思想出了問題,于是就被安排下界投胎,重新從世間開始往上修。
小說說他這個人自幼為僧,出娘胎,就持齋受戒。隱隱約約乃是他一出生就被父母送到寺廟持齋受戒。這個跟附錄中、詩歌中所言被法師救起托人養(yǎng)大,完全不是一回事。不管在什么朝代,都沒有說你送到寺廟人家就收留、也不是人家收留一個就可以出家的。人家要很隆重的請示神佛開始、要查你往生、確定你是安排中的修行者、確定你是人家這一法門的,人家才敢接受你的。
我猜測,這個玄奘,應(yīng)是一出生就被家人知道,是有來頭的佛門弟子,所以才會送到寺廟。并且這人“一心不愛榮華,只喜修持寂滅。”似乎是受戒之后,跟在父母身邊,然后他天性就喜歡打坐呀、修行這種事,然后長大了可以獨立生活了,就進寺廟正式出家了。所以,從這些字里行間,可以判斷,他那些離奇的磨難,不是在世人間這個層面發(fā)生的。并且,他始終都不在三界內(nèi)諸神的管轄之內(nèi)的。
想讀懂西游記,真是需要動腦筋?。?/span> 06 第十一回(6)憑啥要選你陳玄奘呢?
話說這枉死城中,盡是滯留不歸的無路可走、無處可去的枉死鬼。怎么叫枉死了?那就是說意外死亡,是不是車禍、沉船等等是意外死亡、或者說被自焚、被躲貓貓了是意外死亡?陰間的枉死可跟人世間的枉死,是兩個概念。人世間的枉死,在陰間來看可能也是枉死、也可能是該死。
枉死城中,假如都是老天沒有安排他們死的話,那太宗下陰間去地獄,就是另外一種待遇了,那就不是參觀游覽,而是去親身地獄里的刀山火海了??墒悄阋欢〞f,小說中你看那尉遲恭怎么跟太宗說的,他說“老大、為了創(chuàng)立江山,咱們哥們一起打天下,一起殺人無數(shù)啊,何怕鬼乎?”
難道這皇帝殺人就不算罪?。慨?dāng)然不是啊,那人間的帝王將相的職位,在陰間的小鬼手中,都是隨意拿捏,想怎么擺布就怎么擺布。沒看那太祖李淵,在陰間還不是平頭小百姓一個。
過去有一個詞匯,叫“孤魂野鬼”。這枉死城中,都是孤魂,但沒說它們是野鬼,野鬼是野鬼,野鬼也屬于孤魂。這些能來到枉死城中的枉死靈魂們,不是說它們想來就能來的,乃是天意安排下,他們在人世間的生命之終結(jié),就是安排中的枉死,在人間以不正常方式結(jié)束生命。所以他們的死翹翹,跟殺他們的人沒有恩怨勾結(jié)。你看那涇河龍王,他是上天注定有天要被魏征砍頭的,但是它自己認(rèn)為自己是太宗害死的,想糾纏太宗一起死,結(jié)果未逞。
而那些野鬼就不同啦。一般情況下的兇殺、橫死,被暴橫之徒強取生命的人,他們是去不到枉死城的,枉死城沒有他們的位置,沒有安排他們這樣死。他們的死亡,無論在人間、還是在陰間來看,都是意外死亡。那么他們就會跟害死他們的行兇人之間出現(xiàn)巨大的怨力紐帶。
這種非人間的事情,人世間是沒辦法憑空知道的。像那袁守誠、魏征等等得道高人,他們知道了也不能憑空的告訴一般人,他們只能說那些允許世間人知道的話。但是地獄的冤死者多了,乃是南贍部洲之民眾墮落的大趨勢之下帶動的一個側(cè)面,怎么樣想辦法讓所有人都知道作惡濫殺的后果是害人害己、怎么樣讓所有人都重視自我道德修養(yǎng)的提高,才是正經(jīng)事。
可是這世間的人怎么能知道呢?如果不是地獄行一趟,太宗不會知道地獄中都是在活著時候作惡的聰明人,也不會對枉死城中死鬼的慘況有了解。太宗知道了,以世俗皇帝的身份昭告天下,既有波及面和影響力,又讓人看不見他真死還是假死,保留一份模糊的朦朧感,反正是你愛信不信。
你看那早就下到陰間的地藏王菩薩,在太宗來訪時候就沒有露面。太宗回來自然也提不到他。提不到他這個地藏王,那么傅奕親歷的太宗去世又返陽的事件,也親耳聽到了太宗述說的陰間之震撼經(jīng)歷,就是由于太宗遇到的都是他們早就有所耳聞的陰間之事,他覺得陰間也并非佛教徒們宣揚的那種事情嘛,所以他就理直氣壯的反對宣傳佛教佛法。
怎么會選中這個陳玄奘呢?原因有三:他根源又好、德行又高;千經(jīng)萬典、無所不通;佛號仙音、無般不會。第一個原因,肯定是請袁天罡他們查的,一查這家伙前生往世都不是混混,沒有積存的大惡業(yè),這樣的人做法事才能跟神佛溝通,他主導(dǎo)做法事才有威力,也就是能達到超度的目標(biāo)。第二,他千經(jīng)萬典、無所不通,那就是他記憶力特好,差不多應(yīng)該是過目不忘的水平,然后光記憶力好只是記得住、不代表智商好。上學(xué)時候一清華哥們就是過目不忘,所以考試幾乎沒有不滿分的,至于理智邏輯,另當(dāng)別論。無所不通就是都能理解,也就是真正的智商極高,腦袋中的脈絡(luò)是通暢的,智慧開竅。第三,佛號仙音、無般不會,也就是精通音律。擅長音律的人,身體上一部份脈絡(luò)是天然通暢的。玄奘什么都玩的了,那也就是身體上業(yè)力小的很,身體上的脈絡(luò)是非常通暢的。選中他,跟他的豪門出身毫無關(guān)系。
你看選法師的標(biāo)準(zhǔn)這高超,這就叫水平!負(fù)責(zé)選擇的人比被選擇的人還高明。
舉辦水陸超度大會的地點是化生寺,這化生寺的名字就非常明了,運化、化解,開創(chuàng)新的生機。根據(jù)小說,既然是首次舉辦這種超度大會,這個化生寺似乎是太宗下旨新建造的寺廟,似乎還沒有竣工呢。等到玄奘接下這個任務(wù),你看他到化生寺之后馬上召集眾僧,第一個任務(wù)安排就建設(shè)施工:打造禪榻,裝修功德,整理音樂。
水陸大會的開始舉辦日期是怎么定的?擇定吉日良時,開演經(jīng)法。選到了什么日子?九月初三的黃道良辰,也就是早上7點。為何這跟道毫不相容的佛,要按照東土本土的道家規(guī)矩辦事呢?還要選擇良辰吉日。在古印度,恐怕是沒有中國這種規(guī)矩的吧,難道是入鄉(xiāng)隨俗了?
東土的地域,跟西亞、印度等地的地氣是完全不同的,各自的規(guī)律也并不一樣。在哪個地域,那地方的運作機理、天地脈絡(luò),秩序都是不同。中國文化的機、天地人的機,就是按照道家所說那種規(guī)律在運作,你不遵守它,可是什么都麻煩的。
無奈呀,西游記行文和故事,看似流暢明快、詼諧有趣,其實里面的信息量太大了,隨便拾起一個話頭,都能牽扯出來綿長綿長的文化之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