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為,讀書是一件很私密的事情,如同冥想,割裂開身體的知行,放飛思想的翅膀,遨游在未知的混沌里,審視自我隱秘的內(nèi)心彷徨,邂逅另一顆靈魂的契合。然后有一些習慣開始蔓延,有一種嗜好不斷擴張,從讀到品及至思,從借到買乃至藏,也許烙印早已陷入肌膚,與肉眼無法識別的紋理交融糾纏幻化出屬于每個愛書人的圖騰。
開始讀書,好像已經(jīng)是很久遠的事了,是否從識字起就已經(jīng)懂得了讀書呢?答案無疑是否定的,很多年前我們都多少被動,在懵懂之間聽到遠方的聲音,不過是一盞指路的燈,也許從那個時候起,就有了涇渭的分明,是在不斷的汲取中更加的深入,還是已經(jīng)厭倦了想要抽身,抉擇,鮮明的筑起了與書結(jié)緣的第一條鴻溝。
愛上讀書,也許只是在瞬間,或者是一種延綿。他們曾經(jīng)在年少的時候,已然感受著癡迷,而我卻是在歲月的流淌中,慢慢體會心靈的悸動。
與書的相遇,總是變幻莫測,不可預知:
在喧囂的都市,靜謐的鄉(xiāng)間
在天真無邪的童年,時光荏苒的歲月
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咖啡館,鴉雀無聲的圖書館
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舒適安逸的沙發(fā)里
在被調(diào)動的感官里,舞動的思想里,在過往或者此刻
不易察覺的,悄然的浸染了呼吸的空氣,你或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或許你曾經(jīng)想要與人分享,就像一塊巧克力或者一杯酸奶,誰知語言的貧乏無法言盡內(nèi)心的膨脹,唯有文字才能表達對文字的敬意,可是依然會感到某種缺失,因為讀書本就容不得第三者的介入,他們只在那里,你的心情和思想里,除了那些我們共同感知的,一定會有屬于你的某種感動,沉睡在小小的角落,然后在閱讀的過程中慢慢被挖掘。
我卻堅信讀書是屬于一個人的舞蹈,沒有觀眾的喝彩,不需要他人的修正,閉上雙眼,隨著文字舞動旋轉(zhuǎn):
三國的硝煙,盛唐的風月
儒家的仁愛,道家的仙骨
駢文的規(guī)整,詩詞的綺麗
你用左手感受空氣的流動
古羅馬的東征軍,拿破侖的新大陸
俄狄浦斯的情結(jié),文藝復興的輝煌
現(xiàn)實主義的堅挺,浪漫主義的勃發(fā)
我用右手觸摸微風的浮動
每一本書都有一顆自己的靈魂,每一位讀者都有屬于自己的人生舞臺,即便同為愛書人,也有無法涉及的領域,千萬別以為讀書是一件寂寥而孤單的事情,我們都有自己無法言說的秘密和糾結(jié),這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就是心與心的交合,惟有讀書,只有讀書,才能讓人卸下所有的武裝,回歸寧靜和祥和,脫離凡夫俗子的塵土,覓得精神的樂園,不會因為一個人的獨舞而落寞,不會因為一個人的世界而彷徨,不會因為一個人的等待而絕望,那里有百花爭艷,那是也有滿目蒼夷,那里不會為時間所圍困,也不會被空間所局限??v是時光交錯,縱是軀體灰飛煙滅,還有思想的流轉(zhuǎn),世代相承,還有靈魂的彌留,不期而遇。
年少時的輕狂,怎能企及書的真諦,曾經(jīng)沉醉于瓊瑤的纏綿,很多年后,忍不住詰問:是我們誤讀了瓊瑤,還是瓊瑤設了一座情感的迷宮?曾經(jīng)向往著武俠的世界,在躁動的血液里不安于一成不變的生活,歲月流逝,猛然發(fā)現(xiàn)那不過是一個男人妄想的天地,女人永遠只能退居其次。就像今天的青春文學和野史小說,每個時代都有青春,每個青春都叛逆或者懵懂,讀書亦然。當然,總有先行者,也不失滯后者,會在某個清晨的微光中,或者在深夜的寂靜里,開啟了另一扇門,一扇確信無疑的,終身與書相伴的命運之門。然后,你會發(fā)現(xiàn)讀書變得迥然不同,不再是簡單的情感宣泄,單純的情緒傳遞,方圓之內(nèi)的茫然若失轉(zhuǎn)化成了對人生的不斷反思,囿于自身的感同身受升華到了對世界的豁然開朗,最重要的是,由讀到品至于思的轉(zhuǎn)變,從沉浸到感悟,讀書變得越來越自我,乃至成為了生命的烙印,痛并快樂的一種享受。也許因為缺少同僚而郁郁寡歡,也許因為他人眼中的格格不入而不知所措,當本屬于人性中的高尚,變?yōu)榻疱X世界里的另類,把閱讀作為終身的興趣,可能并不那么明智,但是對于每個想要生活,而不只是活著的人來說,剝奪掉精神的食糧,生命也就無色彩可言了。
對于那些與讀書已經(jīng)背道而馳的人,我們無法強求,世界的平衡總是需要維系,人生的得與失不可避免,可是一旦選定,就要堅定,即便小眾,即便邊緣,我依然熱愛那些純文學的書籍,當游吟詩人只能成為童話的時候,至少能夠讀自己喜愛的書已然是一種幸福,比起那些忍痛割愛的人,依然有時間讀書的我,必然抱著感恩的心,繼續(xù)著自己一個人的跋涉,終將不悔。
(影隨茵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