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說:“他曾經(jīng)屬于我們的時代,卻終于拋棄了這個時代,跳到紅塵之外去了?!?/p>
張愛玲說:“不要認(rèn)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他的寺院圍墻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
這里的“他”,是李叔同,也是后來出家成佛的弘一法師。
李叔同是民國時期最遺世獨(dú)立的天才,他的頃刻頓悟,他的突然出家,是絕大多數(shù)人永遠(yuǎn)無法理解的。
凡世間的李叔同,出生于巨富之家,接受過頂級教育,風(fēng)流倜儻,縱享人生。作詩、填詞、書法、作畫、篆刻、音樂、演戲,他無一不會,無一不精,他就是那百年難得一遇的天之驕子,他來到這世界,注定是要成為傳奇的。
財富、名望、地位、友誼、愛情......39歲的李叔同擁有了一個人所能擁有的一切,然而,他卻義無反顧地拋棄了這一切,包括他深愛著的日本妻子,以及年紀(jì)尚幼的孩子。
1918年,李叔同正式剃度出家。從此,世間再無李叔同,從此,世間有了弘一法師。
沒有人能理解李叔同的決絕,包括最愛他的美麗妻子。
幾個星期后,尋遍了杭州的大小廟宇,妻子在一座叫“虎跑”的寺廟里找到了丈夫。她要的只是一個答案。但是,丈夫連廟門都沒讓她進(jìn)。
最后一次相見,是在薄霧升起的西湖之上,兩舟相向,他和她。
妻子:叔同——
他:請叫我弘一。
妻子:弘一法師,請告訴我什么是愛?
他:愛,就是慈悲。
妻子聲嘶力竭地喊道:“慈悲對世人,為何獨(dú)獨(dú)傷我?”
她早已痛哭失聲,而他,卻轉(zhuǎn)身離去,連頭也不曾回一次。
她不懂,世人也不懂,為什么他可以如此薄情。
或許,在李叔同對妻子的薄情表象下,隱藏的正是他對蒼生的深情。畢竟,他留給世人的精神財富將千年不衰。這或許就是“愛,就是慈悲”的真正含義吧。
李叔同的弟子豐子愷說,人的生活可以分為三層:一是物質(zhì)生活,即衣食;二是精神生活,即文藝;三是靈魂生活,即宗教。
豐子愷認(rèn)為,李叔同的出家是理所當(dāng)然的,他的精神生活已經(jīng)達(dá)到了極致,所以他注定是要登上那第三層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