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前不說狂話,背后不說閑話,遇事不說怨話?!?/p> 覺得實在太經典了。 何為人?怎么做人?一人為人,所以要慎獨。二人為仁,仁者愛人。三人為眾,泯然眾人,如何做一個普通人。 人生三不說,主要是對自己而言,狂話、閑話和怨話不說,修煉也就差不多了。 先說人前不說狂話。 年輕時,我最喜歡說狂話,而且一定要人前說。其理由是把自己架在火上烤,讓自己毫無退路,逼迫自己兌現狂話。 讓自己無路可退,無師自通,我從小時就開始了。初一,我非常害怕上課回答問題,為了解決這個魔障,我找到語文蔡老師,請他以后經常喊我回答問題,用這個猛藥來治我的病。 蔡老師是老教師,聽到我主動請纓,非常感動。他把目光從鏡片上面看過來,擤了一下鼻子,說,很好,我記住了。 但下過猛藥之后,我就后悔了。我再四請求老師千萬不要讓別人知道。我心里想,如果讓別人知道,我的臉沒有了,還怎么活啊? 但我萬萬沒想到,下午第一節(jié)課,蔡老師居然花了半節(jié)課時間表揚我,說我知難而上…… 那是我一輩子也忘記不了的表揚,比任何批評都更戳人心窩子,從此我被戴上了假積極的帽子,遭到了很多同學的嘲笑,我患上了發(fā)言恐懼癥。由此可見,信任有風險,逼迫需謹慎。 當然也有人前狂言,吹牛逼吹成功的。最典型的就是左思,這小子從小不愛學習,更不好讀書。游手好閑,無所事事。 有一天聚會,大家都稱贊班固的《兩都賦》,盛稱洛邑制度之美,以折西賓淫侈之論,簡直好到天上去了。 左思有點郁悶,就大聲吹牛逼,班固算個屁,老子哪天寫個《三都賦》玩玩,不要比他好太多。這個人前的狂言說得有點大了,從此左思成了別人嘲笑的對象。 大家一見面,就要問,《三都賦》寫到哪了,然后就是互相使眼色,肆無忌憚的狂笑…… 左思大怒,從此發(fā)奮讀書,手不舍卷,上廁所都記紙條,收集各個靈感和信息,歷經十年的艱苦寫作,左思終于寫成《三都賦》,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 此賦一出,老百姓到處買紙抄寫,導致洛陽城的紙張脫銷。所以后人感嘆——十年寫一賦,紙貴洛陽城。 但現在年齡漸長,我再也不想說狂話,也不是低調,而是真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認識到知識和視野的局限,這些都是后天很難彌補的。所以承認這一切,然后只做我能做到的,與生活講和。 我的一個朋友如日中天,總是牛逼哄哄。有次我和他聊天,說,兄弟,首先,我們這些??粕?,智力一般,像我們這樣水平的人,車載斗量,不知道有多少,根本不值得吹牛。 其次,就算我們牛逼哄哄,很厲害,成功是你自己的,與別人何關?別人有必要傾聽你的牛逼,把你抬到天上去?他們?yōu)槭裁催@樣做?對他們有何價值呢? 最后,有沒有想過,你的成功某種程度上構成了對他人的傷害,對照出他人的失敗和無能,別人早就不爽你了,你還在別人面前說狂言,這是多么危險啊。 朋友連聲說是。從此絕口不說大話。 再說背后不說閑話。 這真難啊,很多人能不說狂話,但絕難做到不說閑話。我也做不到。要知道背后說人閑話,是最快樂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妙語如珠,滿滿的都是干貨。 但我們要知道,背后說的閑話,肯定不是好話,最終一定會傳到當事人耳朵里去。特別是微信上所說,還常常被截屏發(fā)給當事人。這樣一來,我們就尷尬了。很多好朋友慢慢就變上了黑名單。 很多人認為背后說閑話的,肯定是人前一套,人后一套。 但真相未必這樣簡單,因為在一個語言場里面,大家一說起閑話,根本就停不下來。彼此都要爆料,料越爆越大,越爆越生猛,獲得言說的快樂也越來越大。 但這種快樂,是建立在別人被冒犯和傷害的基礎之上。所以盡量不說。但我自己所說的閑話,有一個特點,從不栽贓,都是板上釘釘。但背后說閑話,總歸是缺點,至少是修養(yǎng)不夠。 我們程老師從不說人閑話,她也常常監(jiān)督我,如果某天我說了什么,回頭就數落我半天,可是下一次說得高興又忘了。 不過,我現在已很少說了。古話說得好,笑談莫論人非,靜坐當思己過。 有一段時間,我打一個朋友電話,總是沒人接聽。我以為人家忙,再發(fā)短信,還是不回。我就知道,肯定我大嘴巴說什么話,被人家放到心里去了。 要命的是,想來想去,我還真說過。這樣一想,也就釋然,一切都怨自己,不怪別人。 最后是遇事不說怨話。 真正遇事不抱怨的人是少數,有的人嘴上抱怨,有的人心里抱怨。我一旦遇事,根本不是抱怨,而是臭罵。 但我的好處是罵歸罵,干歸干,我始終堅信事是死的,人是活的,沒有人解決不了的事。 作為教師,千萬不能因為抱怨,就忘記了發(fā)展自己這個根本。改變不了現實,我們就只能改變自己。 孔子說得好。“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迸c其抱怨人家不了解自己,不如讓自己強大起來,讓人家沒辦法忽視你,錐處囊中,脫穎而出,誰也阻止不了。 我倡導實干,不管他人,自己先動起來。天下未憂我先憂,他人未干我先干。地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但前提是大家必須都要先走起來,披荊斬棘,遇山開道,遇水架橋。 以上三言,主要說我們如何修煉自己。還有就是如何與別人相處。 有一位老師,臨近退休了,忽然有一些人生的感悟。他說,這些年,他明白了一個道理。人與人相處最需要注意兩點。 一是識趣,二是不掃興。把握住這兩點,人與人相處沒有不好的。 人最怕的是無趣,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所以人一定要有趣。 有趣之后還要知趣,知趣之后還要識趣。所謂識趣,就是不抬杠,不唱對臺戲,知別人所想,不給別人添麻煩,直至投別人所好,讓人感受到相處的舒適和愉悅。 辦公室某人內急,拿了紙,慌慌張張準備上廁所。恰有人來訪,看著某人局促不安,一直站著說話,明顯是有急事。但來人還是長篇大論,說個忙完沒了,某人不好意思,只能干著急……這一次拜訪,差一點就把某人給廢了。這就叫不識趣。 只要不是原則問題,都可以識趣一些,如水賦形,自然而然,和諧融洽。 其次就是不掃興。他人正在興頭上,我們何必掃他人的興?掃別人的興,就是給別人添堵,一味爭強好勝,好勇斗氣,讓別人難堪,除了證明自己情商低,豈有他哉? 有次我們慶祝某位朋友高升,酒宴之上,都是祝福聲和恭維聲。我的一個兄弟突然冒出一句:“升官發(fā)財都是一場空,人最終都是要死的。”這一句出來,全場震驚,你不能說這句話不好,但這個場合不對,這就是掃人興。 最經典的案例就是中國人有四大喜事。 久旱逢甘雨, 他鄉(xiāng)遇故知, 洞房花燭夜, 金榜題名時。 掃興的人看見了,馬上把這首詩改為: 久旱逢甘雨——一滴! 他鄉(xiāng)遇故知——債主! 洞房花燭夜——隔壁! 金榜提名時——重名! 四大喜事,馬上變成了四大悲事,真有這種人,我不快樂也不會讓你好過,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你有什么不開心的事說出來讓我們開心開心…… 后來我琢磨來琢磨去,發(fā)現識趣和不掃興也有相同之處,那就是讓別人高興,陪別人開心。這樣一來,與他人就是一拍即合,所以姑且取名為“二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