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心理約稿一篇 感恩這個詞,已經(jīng)染上了濃濃的雞湯味兒。 印象特別深,我們大學門口有個叫做“野狼一族”的理發(fā)店,15塊錢洗剪吹,有會員卡9塊。寒冬臘月的哈爾濱,早上7點半,一位身著廉價西服的“經(jīng)理”,會準時的帶著4個托尼老師和3個洗頭小妹(合稱七匹狼),站在零下30度的凜冽寒風中,做著讓人見者傷心聞者落淚的羞愧動作,邊跳邊唱《感恩的心》。 我從他們的表情上,根本看不到感恩,只會有兩管清水鼻涕,加上隱隱的委屈和憤怒。 當然了,那是我們那個年代特有的一種粗糙和暴力,現(xiàn)在的社會人性化多了,應該不會再有這種事情發(fā)生了。不過西方的感恩節(jié)倒是照樣在過,而且感恩節(jié)時,人們必然懷著感恩的心去吃火雞,這么多年了,并沒有人考慮到火雞們的感受,雞們一定不喜歡感恩。 不扯淡了,我只想問,感恩為什么那么難? 我們每次提到感恩,總是伴著一些虛假,不情愿,逢場作戲,以及尷尬,很少有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去感激某些事,為什么呢?我大體分析了一下,發(fā)現(xiàn)感恩對人的要求很高很高,而且我們在本能層面有一些傾向就是反對感恩的,堪稱白眼狼基因~ 對人: 對人的感恩很難,盡管在漫長復雜的人世中,我們都會相逢一些恩人,他們或者救過我們的命,或者曾雪中送炭,于情于理,我們都應該對此抱有感恩之情。 但現(xiàn)實往往并非如此,記得小學時候,我有個朋友,是我們班的貧困生,他爸爸是燒鍋爐的,媽媽是掃馬路的,家里真的是窮到揭不開鍋,他曾經(jīng)三天沒吃一口飯,幾乎餓暈過去,班主任知道了,就號召大家?guī)Ъ依锏拇竺讈韺W校,捐贈給他。 很清晰的場景,教室前面擺了個編織袋,同學們一個個走上前去,把白花花的大米倒在袋子中,然后那個被捐贈的同學就鞠一個躬,說聲謝謝,同時班主任邊記錄邊唱票:張三,捐一斤,李四,捐半斤,王二麻子,捐兩斤……全班56個學生,55聲謝謝,捐了大概70多斤大米,最后班主任滿面春風的說,大家都很有助人為樂的精神。 這場景現(xiàn)在回憶起來,簡直細思極恐,毛骨悚然。 你以為那個被捐贈的同學,會有什么感恩之心么?實際上,他從此之后幾乎見到所有同班同學都繞著走,只跟外班的同學玩,因為這意味著巨大的壓力,虧欠,愧疚,卑微,和對他自我價值的否定。 比起感恩,我們天生更不喜歡對他人的虧欠感,不喜歡低人一等,更不喜歡因一時困境就要向他人長久的臣服,所以很難對人感恩。 對事: 常見的情況,如果一個人得了絕癥,進了ICU,生命垂危,但奇跡般的被搶救過來,起死回生,面對劫后余生,無論病人本人,還是病人家屬,真的會對這件事抱有長久的感恩之心嗎? 基本上,幾天之后,這種感激之情就會消失,最多三四個月,基本就該干嘛干嘛去了。 為什么?因為這就是“常態(tài)”,對一個人來說,正?;钪褪且粋€常態(tài)而已。耶魯大學非常著名的“幸福快樂課”中,提到“心理免疫系統(tǒng)”理論,就是說,人任何快樂或者痛苦,都不會持續(xù)太長時間,我們內(nèi)心的狀態(tài)會自然調(diào)節(jié)到一個平均值。 所以無論是病危的痛苦,死亡臨近的恐懼,還是對余生的慶幸,對生命的感恩,都會隨著心理狀態(tài)的調(diào)整而回歸常態(tài),所以“長久感恩”是反正常心理機制的,它更類似一種美德,而不是本能。 對世界: 毫無疑問,科技突飛猛進,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好,近一百年人們的平均壽命翻了一倍,嬰兒死亡率大大下降,人均可支配收入節(jié)節(jié)上升,生活越來越便利——這都是肉眼可見的事實。 然而很少有人對此表示感恩。 心理學術語“可得性法則”,是說人們對強刺激的高頻信息更加敏感,認為這樣的事更重要。簡單說,就是“震驚體”現(xiàn)象。你看微信公眾號(除了我以外~),都是這樣的標題: 別讓“不將就”毀了你的人生! “抖音,差點毀了我!” “楊冪,你毀了我的孩子!” 又不是搭積木……怎么就這么容易被毀掉呢!但確實閱讀量高啊,你想看看別人怎么毀掉的,好讓自己不那么容易被毀掉……這就是出于本能的自我保護,人們往往對壞消息更敏感。于是“無流血,不頭條”,信息技術越發(fā)達,就越到處充斥著聳人聽聞的消息。 所以,本來和平而平和的世界,就人為的變成了危機四伏,此起彼伏的樣子,而很難有人會對一個潛伏著危險的世界,長存感恩之心的。 你看,對人,對事,對世界,人們就是這樣喪失感恩的。 根本上,人們并不關注已既成事實的好事,把一切正面的回饋當做理所應當,一旦一件事發(fā)生了,結果不錯,我們在潛意識里就會認為這件事已經(jīng)完成了,在清單上打個對號,這事就算過去,然后再把注意力集中在下一個未解決的困難或矛盾或厄運上。 但丁的《神曲》中,描述最深一層的地獄,就叫“忘恩之罪”,大概,人們確實也有些“原罪”屬性。 那么,為了不下地獄~怎樣才能常懷感激之心呢? 首先,我覺得這事其實沒那么必須,如前所述,比起追求過高的美德,先直面自己的內(nèi)心,有個健康的人格,才是更重要的。 然后,感恩這種狀態(tài)通常發(fā)生在比較成熟的人格特質(zhì)中,富足的心境下,要有對人和世界充分的細膩體驗和共情。 最后,“人與他人的關系,都是自我關系的投射”,如果希望學會感恩他人,感恩世界,起點是感恩自己。接納自己,關懷自己,信任自己,現(xiàn)在的自己感恩過去的自己,榮耀時的自己感恩平日的自己,日常的自己感恩困境中的自己……然后,這種感激,就會自然而然投射到外界了。 尼采說:“感恩即是靈魂上的健康。” 我說:“尼采說的對~” 視頻日記 《痛快》佛羅倫薩 2018-8-12
|
|
來自: 與天為徒y(tǒng)twt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