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聽文學大家講故事,在趣味當中增益漲智。胡適先生的《差不多先生傳》是一篇極具諷刺意味的人生笑話。差不多先生在他得過且過,馬虎隨性的思想體系中,用不計較、無所謂的態(tài)度過完了自己將就的一生,最后死在“差不多”的圈套里,還不忘叨念著:“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認真呢?”要我說,差不多先生一生做的最認真、最執(zhí)著的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處世哲學從生到死貫徹的十分到位。堪笑亦堪嘆! 再接著看下去,比之讀者紛紛搖頭哂笑差不多先生潦草空白又糊涂的一生,更大的諷刺竟然是指向了我們大多數(shù)人群。“他死后,大家都稱贊差不多先生樣樣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算帳,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給他取個死后的法號,叫他做圓通大師。”“他的名譽越傳越遠,越久越大。無數(shù)無數(shù)的人都學他的榜樣。于是人人都成了一個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國從此就成為一個懶人國了。” 笑話看完,感慨無邊。當今社會,生活工作壓力山大,各種佛系觀念雞湯文盛行,本是出于消解壓力的需要,然而由于多數(shù)人對佛系文化的認知片面、狹隘,再加之,從心理上人們往往都會習慣性地選擇自己容易做到的,于是就避開努力認真,往著無為超然去了,心安理得地過起隨遇而安的生活。放眼四周,如胡適先生所言,差不多先生,差不多小姐比比皆是。更多的人不再對自己高要求,凡事只求差不多,過得去,在工作中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人人都向往逍遙自在的生活,殊不知,居處必先精勤,乃能閑暇;凡事務(wù)求停妥,然后逍遙。只有認認真真做好本分之人,踏踏實實做好本分之職,才能換來真正的自由與輕松,這也是為什么人越清閑反而越覺累的原因。 “差不多”思想,看似超脫,實則是人生圈套。相信沒有人愿意潦草一生,幸福是腳踏實地奮斗出來的。而要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囫圇吞棗的馬虎思維和“差不多”思想更是萬萬要不得的。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上,我們每一位國家公職人員都要肩負起使命和責任,以更加精益求精的向好精神和更高層次的自我要求,實現(xiàn)人生和事業(yè)雙出彩,為建設(sh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貢獻力量?。ㄑ柨h農(nóng)林科技局 沈佩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