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湖南衛(wèi)視的《少年說》,有這么一段挺讓人深思的。 一位女孩兒站上天臺,對樓下的媽媽喊出了深埋心底的一句話: “孩子不是只有別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為什么你不看一下呢?” 媽媽聽完,不為所動: “因為我認為在你的性格里頭,其實你要不打擊,你可能就有點飄” 女孩兒幾乎哭了出來 “我說了我不適合激將法” 但是顯然,這位媽媽聽不進去孩子的情緒述求,依舊一臉自信地堅持自己的教育方式。 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公布的《小學生家庭教育現(xiàn)狀調查》中顯示,在家長最關心的家庭教育項目中,孩子的情緒情感只占11.93%。家長對孩子情緒的忽視,可見不只是上面這一位家長的問題。 就在不久前,另一則刷爆朋友圈的微博截圖更是讓人痛心疾首
女兒:“我是不是永遠都沒法讓你滿意?” 母親:“你覺得自己做得很好嗎?”
一句高傲俏皮的回答,一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逝去了??杀氖牵@段對話不是上司對下屬,不是買家對客服,而是母親對女兒。 2016年,深圳一個16歲少女,因不堪父母責罵,服毒自殺。
2016年,達州市渠縣中學一名18歲少年,在個人QQ空間寫下2800余字的長文后,自殺。遺書里寫道:“我覺得我自己已經毀了,我的情商太低,情感這方面嚴重有問題,感覺不到父母對我的愛……”
至親之間,稱贊與肯定就這么困難嗎?作為媽媽爸爸的家長尊嚴真就比孩子的情緒情感更重要嗎?
我相信大多數(shù)父母都是一心為孩子好,父母們之所以夸也不是,罵也有錯,缺乏的是稱贊與責備的方法,方法不當,容易好心辦壞事,容易矯枉過正。 批評要講究方法 許多時候,家長因為孩子犯了錯而責備孩子,但孩子不僅不反省,還會唱反調,這都是因為批評本身不到位造成的。這里的不到位并不是說力度不夠,而是針對性不強。有時責備到最后,家長都忘了是因為什么而吵孩子的。批評責備,需要講究方法。 批評孩子時,不針對人格和性格
“你怎么這么不小心?”“你怎么總愛撒謊?”“你那本書不是該還了嗎?怎么這么粗心大意?一點誠信都沒有,不會又給忘了吧?”
這些例子都不少見,常常出自家長的無意之口,但這些話語,往往會冒犯孩子的人格和性格,造成不好的后果。用這種方式責備孩子,不但不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加以改正,反而會讓孩子對自己產生種種懷疑:
“是不是我真的很健忘?”“我好像真的很愛撒謊?!薄半y道我是個沒有誠信的人?”“也許我是個壞孩子?!薄鞍职郑▼寢專┎幌矚g我這樣的孩子。”“我是一個什么也做不好、很沒用的人?!薄霸瓉泶中氖俏业臉撕灒聛砭褪沁@樣。”……
這些話,父母們切記不能再說了。那么實在要批評孩子時,該怎么處理呢? 02 批評要就事論事 我們完全可以在針對孩子的錯誤進行批評指正的同時,兼顧孩子寶貴的人格和性格——只要就事論事就可以了。
就算孩子借了別人的書沒有及時歸還,家長也不必嘮叨個沒完,一味地責備孩子?!斑??你不是說這本書已經過了還書日期嗎(情境)?說不定你的朋友等著急用呢(情境)。我是擔心(情緒)如果違背了約定,會在朋友之中沒了信用。借來的書還是按時還給人家好(希望)。”
如果針對事情本身來分析,既不用訓斥也不用非難,孩子便能領悟到自己的失誤了。這種方式的批評,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給孩子一個臺階下,指出正確做法的好處與錯誤做法的后果。這樣的批評便不再讓孩子垂頭喪氣,而能讓孩子有所突破和成長。
稱贊也要講究方法
01 對于孩子的性格和人格,不去贊揚
海姆·G. 吉諾特博士講到過一個例子。一位媽媽對著家里的客人說:“我家的孩子很懂事,經常陪弟弟玩,也很聽媽媽的話,很少惹是生非讓我們生氣?!睕]想到剛夸完,孩子卻在下一秒做出出格的舉動,突然把弟弟惹哭了;本來挺乖巧的,突然玩得很瘋,不是撞倒垃圾桶,就是來回跑鬧。
當家長對孩子的性格或人格進行表揚時,孩子卻會經常做出截然相反的舉動,讓父母措手不及。怎么會這樣?海姆·G. 吉諾特博士認為,這是因為孩子感到了一種不安和壓力。
孩子會認為自己并不像媽媽所說的那樣懂事乖巧,對糾纏不休的弟弟也沒那么多耐心陪他玩,甚至希望弟弟最好離他遠點,但媽媽偏偏要給他扣上“懂事和照顧弟弟”的帽子,這下孩子就冒出了奇怪的心理,很想用出格的舉動向媽媽宣布:自己并不像媽媽說的那樣!
由別人給自己的性格和人格下定義,任何人都不情愿,何況是一個孩子。“你是個天使”“像你這么正直的孩子怎么可能做那樣的事呢”“他一直很聽話”……這種有關孩子人品和性格的贊揚,還是不說為好。
02 相對于結果,更關注孩子的努力和付出
競爭激烈的社會氛圍下遍地都是功利主義,人們更看重結果的重要性,對過程卻很少過問。家長在對待自己的孩子時,也更愿意對他們所做事情的結果給予更多贊揚或是責備,然而無論那種評價,都是弊大于利。
如果因為孩子得了第一而對其大加贊揚,那孩子會感到一種壓力,他們生怕自己下次不能達到父母的期望,而讓他們大失所望。我們何不把目光從結果轉向過程,以更好地認可孩子一直以來的默默付出呢?
“看來你這段時間真是非常努力,成績提高了不少。爸爸真是為你自豪?!薄澳憧矗瑡寢屨泻艨腿艘稽c功夫都沒有,多虧你陪弟弟玩,謝謝我的寶貝?!边@種贊揚自然又親切,不會給孩子造成壓力而讓他難以接受,對孩子而言是一種鼓勵和支持。
03 在對的時候,做對的表揚
贊揚,也要看準時機。孩子有出色的表現(xiàn)時,應該立刻回應,表揚他。
孩子的時間概念和大人不同。孩子們通常是按照“此時此刻”的方式來感受每個瞬間。對他們來說,“遙遠的將來”這種概念沒什么意義。對于記憶,孩子也是在具體情境中連同情緒一并保存的。
因此,一旦過了當時的情境和情緒,事后再表揚孩子,這種脫離情境的表揚很難深入到孩子內心中并將其保存為記憶。所以對家長來說,最好能在孩子經歷情緒情境時一同參與其中。
04 贊揚的理由應具體陳述
空洞模糊的盲目稱贊,對孩子來說是蒼白無力的。“做得真好”“做什么都這么出色”“很優(yōu)秀”……諸如此類的贊揚,對孩子來說是模糊的、不清晰的。孩子很可能會把家長的這種不夠具體的贊揚,與根本不相關的其他事情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產生一種錯覺。
表揚孩子時要具體地說明事由,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是因為哪些事情而表揚他。
“聽媽媽說,你今天背了十個單詞,真了不起!能不能告訴爸爸,你都記住了哪幾個單詞?”
“這段時間你數(shù)學學得那么用心,果然有進步,比上次少錯了兩道題。”
“你為小狗披上了綠色的皮毛,這真是天才一樣的奇思妙想!”
“真棒,自己把看過的書都整理好,擺放在書架上了?!?/span>
表揚,要在對的時候說,而且要說得具體、明確,這樣才會錦上添花。 如何把“生氣”表達得淋漓盡致 情緒管理訓練不是偽裝表演,在孩子犯了明顯錯誤讓你很生氣時,家長當然可以把自己的情緒發(fā)泄出來。這種情緒流露是正常的現(xiàn)象,只不過要把握好尺度和方法,情緒可以表達出來,但這種情緒不應該帶到彼此的對話中,只有以平和的心態(tài)冷靜對話時才能獲得滿意的效果。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必須站在“家長”的立場向孩子說明,孩子所做的錯誤行為會給父母帶來怎樣的后果,讓他充分認識到這種行為的后果,孩子也就不再有抵觸心理,而是可以比較客觀地反省自己的行為。
孩子不會想聽“真是大膽,哪來的這么大膽子,竟敢對媽媽撒謊,你以為媽媽會上當?你真是氣死我了!”如果試試“媽媽有種被騙的感覺,不知道你現(xiàn)在心里怎么想的?”孩子會更愿意袒露自己的內心。
當孩子沒有守約時,不妨直接說:“好像你忘記約定了,是不是有什么特別的事情給耽誤了?爸爸有些失望……”“爸爸本來挺相信你的……”“媽媽現(xiàn)在很生氣……”等等。
站在“父母”的立場,把孩子的這種行為導致家長提心吊膽的情況如實講給孩子,孩子就會或多或少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也會提醒自己下次注意,盡量不再讓爸爸媽媽擔心。 學會先說聲“對不起” 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家長,他們有時也會控制不住激動的情緒,有時也會沒調查清楚就訓斥孩子、誤會孩子,犯各種低級的錯誤。
這時,家長應該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主動向孩子道歉。戈特曼博士稱,家長在做錯事情后能主動向孩子認錯,將是對孩子十分有效的正面教材。家長因為自己的失誤主動道歉,會讓孩子逐漸明白,原來失誤并不等于失敗。
在孩子眼里,爸爸媽媽都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而這樣高大的爸爸媽媽卻因為做錯了事而向自己認錯,他們會立刻感覺到:“原來像爸爸媽媽這樣的大人也會犯錯和失誤啊,原來做錯事后,是要這樣解決和改正的……”通過這個過程,孩子可以學習做錯事后改正的方法。
如果爸爸媽媽礙于面子,固執(zhí)地不肯認錯,那孩子當然也會學到另一種“榜樣”:“做錯了事情也可以不認錯”。孩子都是看著父母一點點學習和成長的。做錯了事情肯認錯,并懂得道歉,這是家長不可推卸的責任。
這是一本改變全球家庭育兒觀念的實操寶典 切中育兒各階段情緒問題要害
情緒感受能力出色、情商指數(shù)高的孩子,在成年后更容易獲得成功和幸福,他們的人生過得更有價值,也更有意義。情緒管理訓練是培養(yǎng)情商具體而有效的方法。 《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將“情緒管理訓練”創(chuàng)始人、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教授多年研究總結出的情緒管理訓練的理論,與崔成愛、趙碧教授多年搜集的大量真實的育兒案例相結合,并針對不同矛盾問題,逐一整理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以便更多的父母和老師能夠掌握和實踐情緒管理訓練,有效拓展父母和子女間的溝通渠道,改善親子關系,重新找回家庭幸福,讓孩子終身受益。
這本書教會父母: ★ 能夠分享孩子的情緒,才是真正的愛 ★ 能夠率直表達自我情緒的父母,也能更了解孩子的情緒 ★ 如何正確回應孩子的情緒 ★ 如何與孩子對話 ★ 如何解讀、捕捉、感受、傾聽孩子的情緒 ★ 如何幫助孩子表達情緒 ★ 讓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 對待不同成長時期的孩子,需要怎樣改變方式 …… 接受情緒管理訓練的孩子:
★ 注意力集中程度顯著提高 ★ 自主學習能力出色,成就感突出 ★ 就算心情很差,也懂得自我調整 ★ 心理免疫力強 ★ 在同齡人圈子里關系融洽 ★ 對變化能夠主動回應 ★ 對疾病的免疫力較高 …… 作者 約翰·戈特曼 “情緒管理訓練”創(chuàng)始人、人際關系大師 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榮譽教授,著名心理學家,西雅圖戈特曼研究所的創(chuàng)立者和領導者,致力于親密關系領域的研究和臨床實踐,被譽為“婚姻教皇”。四次榮獲美國心理健康研究院科學研究者獎章,并獲美國婚姻與家庭治療協(xié)會杰出科學研究者獎章、美國家庭治療學會杰出貢獻獎、美國心理協(xié)會家庭心理學分會會長獎章,與心理學泰斗卡爾·羅杰斯、榮格齊名。
崔成愛 全亞洲獲得戈特曼公認醫(yī)師資格的心理治療師僅此一位,是阿洛伊修斯康復中心負責人,美國密歇根理工大學心理學教授、芬蘭大學和德成女子大學教授。曾參加《如何去愛孩子:為你支招》《父母60分鐘》《我的老師改變了》等韓國各大電視教育類節(jié)目。
趙碧 被譽為“教教授的教授”,現(xiàn)任東國大學客座教授,教育科學技術部政策咨詢委員及國際少年之家教育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