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蘑菇心理 第635天 】
文 | 實用菌 01 和別人交往時,我們經常有這樣的一種心理傾向:特別想做一個好人,讓別人說自己好。 這是一種很正常的心理,很多時候對我們也是有益的。 但是,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好度,如果過度的話就會帶來一些問題。 比如,過度在乎別人看法,希望得到別人認可的人,在與人交往時就容易形成這樣一種心態(tài):害怕發(fā)生沖突。 即使自己是對的,或者自己的要求是合理的,但只要和別人的意愿不一致,就可能會主動退縮。犧牲自己的利益,以換取別人的滿意。 這時一個人身上的好就不僅僅是好,而是演化成了順從。 02 一般來說,順從這種習性和一個人的成長經歷密切相關。 比如有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主要是訓斥和說教,對孩子的態(tài)度總是非常嚴苛,而孩子因為自身力量的弱小,在和父母的相處中就會不得不以妥協(xié)和順從從來保護自己不受到懲罰。 再比如有的人在上學的時候,不知道如何和比自己年長的人以及同輩交流,為了避免出錯,或者為了討好老師和同學,就會養(yǎng)成忍讓的行為方式。 這種行為風格一旦養(yǎng)成了,就有可能被類似的情境強化,跟親朋好友、師長同輩、工作同事相處的時候,就會習慣性地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不敢自如地交流和表達自己不同的觀點和看法。 也就是養(yǎng)成了過度追求和諧的待人處事的方式。 03 剛才我們是從發(fā)展心理學的角度,從一個人的成長經歷中了解他們害怕沖突的深層原因,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們還要去分析,當我們不敢與別人爭論,不敢和別人發(fā)生沖突的一個個當下,又是哪些具體的心理在驅使著我們。 1. 永遠不要辜負別人的心理 生活中,有一部分人對規(guī)則和概念的理解是僵化的,或者說絕對化的。比如說做一個樂于助人的人,就會理解為所有需要幫助的請求都要被滿足,不然就沒有愛心,自私的人了。 在這種想法或者說信念的支配下,他們會不加區(qū)別的完全滿足別人,而不考慮其他客觀的情況。比如這個需要是否是合理的?自己有沒有能力幫助別人等等。于是,就形成了永遠不要辜負別人的心理,但這其實是心理僵化的一種表現(xiàn)。 2. 滿足自我價值感的需要 自我價值感是自尊概念的一部分,是對自身價值的情感體驗。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的高低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自己對自己的評價,另一個是他人對自己的評價。 通過不計代價的滿足別人的需要,是想通過他人認可自己來提升自我價值感的表現(xiàn)。這樣的人一般自己對自己評價不高,自己不認同自己,所以才格外的看重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當別人說自己好的時候,就會感受好一點。 所以,他們會盡可能地討好別人,順從別人,好讓別人說自己的好。 后臺回復“好聽”可獲取一首好聽的歌曲~ 04 其實在人際關系中,關于別人會如何評價我們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情,它取決于很多因素,而且隨著時間的變化,這種評價也會發(fā)生改變。 假如你總是替一個人著想,盡可能的幫助ta, 對方對你的好感和認可肯定會很高。但是這并不是說,對對方越好,評價就越高。 人在心理上都有一種適應機制,也就是說不管遭遇挫折和痛苦,還是獲得滿足和感到快樂,從長遠的角度看,我們都會適應這樣一種狀況。 這種心理適應機制的就決定了,當你對一個人好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即使你做的再多,對方對你的評價也不會再提高多少。并且,過度的好也會在某些程度上侵犯對方的獨立性和心理空間,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會引起對方的不滿和排斥。 所以,順從的出發(fā)點雖然是為了討好別人,但實際上,很多時候你討來的可能不是好,反而是輕視,甚至是厭煩。 05 那么怎么做,才能從這種認慫式的順從心理中掙脫出來呢? 1. 正確看待沖突。 沖突并不是一個問題,更不是一件壞事,它只是反映了這樣一種客觀現(xiàn)實:人與人之間是有太多的不同和不一致的。 回避沖突,其實就像是在掩飾彼此的不同,不但不是處理這種不同的最好方式,反而可能將問題復雜化。結果就是,表面上兩個人關系很好,但是在內心感受,承受了太多的不滿和委屈。 這樣的一種關系,其實是一種低質量的關系。它的外殼是完美的,但是內核很脆弱,遇到一點問題就可能崩潰。 2. 向別人學習 不害怕沖突之后,再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處理好沖突。 其實在我們身邊,有很多既能夠表達自己,又能夠很好化解了彼此沖突的人,我們要做的就是多留意,看看他們怎么說話的,他們是怎么處理和別人的矛盾的。 此外,看影視劇、看書,同樣也是一種提升自我的不錯途徑。。 3. 改變內部語言 你害怕與人沖突,無法直面自己的想法,這個時候你的內部語言通常是:“我最好不要說出自己的想法,萬一他們不高興生氣怎么辦?” 這種退縮的行為往往是由我們不良的內部語言的暗示促成的,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嘗試著把這種消極內部語言改換成積極的內部語言的:“我要是不說出來,怎么知道對方同意不同意呢?也許結果沒有我想的那么糟,我可以去試一試?!?nbsp; 當你改變了內心的邏輯,再去驗證自己的行為,通常會有出奇不意的效果。 重新建立一種行為模式,需要你去積累經驗,通過時間的考驗,找到良好的感覺,你會在有一天發(fā)現(xiàn)自己不再是原來的樣子,變的更坦然和自信了。 留言互動區(qū) 和人相處時 你內心經常對自己說的話是什么? 歡迎在留言區(qū)分享 【好課推薦】 ▲點擊圖片,馬上綻放美麗 ? ▲點擊圖片,馬上學溝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