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鄭交質(zhì) 我們知道,鄭國前三代君主在周王室都有很大的權(quán)力。第一代鄭桓公,擔(dān)任司徒;第二代鄭武公,擔(dān)任王朝卿士,位列三公,后期獨秉朝政;鄭莊公繼承父親的職務(wù),繼續(xù)擔(dān)任王朝卿士??梢哉f鄭君在周王室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正因此鄭國被其他一些諸侯國看重,例如虢國肯借兵給鄭伐衛(wèi)。 但是獨秉朝政久了的話,周天子就很不舒服。莊公繼位二十二年來,忙于國事(看著不老實的弟弟),不怎么去成周上任。于是周平王想要趁此機(jī)會,把鄭莊公手上的大權(quán)分散出去,于是虢公忌父就成了候選人。《東周列國志》的說法是鄭莊公久不朝政,偶爾虢公忌父來供職,周平王和虢公言語投機(jī),正好鄭莊公一直不來上朝,那你就代替他管理政務(wù)吧。我們先不管虢公忌父是怎么回應(yīng)的,先分析分析這段小說的情節(jié)。 我不知道歷史上周平王是不是就這樣說的,但是即使他是這么說的,這也僅僅是個表象而已。內(nèi)在原因還是他作為周王室的代表和鄭莊公作為諸侯的代表間的愈加尖銳的矛盾。自東遷以來,周王室逐漸式微,而以鄭為代表的諸侯國卻逐漸強大起來。這就讓身為周天子的周平王很不好受,所以他想要采取措施打壓或者說是限制一下鄭莊公,于是他找來虢公忌父要分權(quán)于他。虢公忌父是個明白人,不愿意得罪鄭莊公,于是委婉地拒絕了周平王。莊公雖然身不在朝,但他有眾多耳目。平王要委任虢公這事傳到鄭國,莊公一聽就很氣憤,立馬上朝面見周平王,并且表達(dá)了他的怨氣(鄭伯怨王)。周平王也知道自己沒有實力和鄭抗衡,所以表現(xiàn)的比較軟弱,說了一句:“沒有這事兒!”(王曰「無之」)于是莊公就假意要辭職不干,(他這只是表達(dá)怨氣,并不是真想把權(quán)力交回去,而且他自信平王沒有能力分他的權(quán)力,所以才會這么說)平王則奮力爭辯自己沒有要辭退莊公的意思。爭論了挺長時間,最后為了緩和矛盾,平王又一次做出了巨大的退讓,他提出了一個前無古人的解決方案,那就是把太子狐送到鄭國當(dāng)人質(zhì),把鄭國世子忽送到成周當(dāng)人質(zhì),史稱周鄭交質(zhì)。 為什么說前無古人呢,因為周天子作為宗主,是至高無上的,怎么能為了博得臣子的信任而和臣子交換人質(zhì)呢?平王這一步棋真是自毀長城,東遷之后周雖日漸衰落,但表面上大家依然承認(rèn)并尊重這個天下共主。然而平王這么一搞,從此可謂是禮崩樂壞。平王畢竟是天子,他的一言一行都代表著禮樂的風(fēng)向標(biāo),他既然都不在乎禮樂,那么下面這些諸侯又何必拘泥于禮樂呢?君臣之分,至此盡廢,王室威信掃地,淪落到和諸侯國等同的地步,天下紛紛多事矣! 《左傳》本身有對周鄭交質(zhì)的評價,很有春秋筆法的味道,我們來看一看: 君子曰:「信不由中,質(zhì)無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禮,雖無有質(zhì),誰能間之?茍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蘋蘩溫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薦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況君子結(jié)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zhì)?《風(fēng)》有《采繁》、《采蘋》,《雅》有《行葦》、《泂酌》,昭忠信也?!?/span> 大概意思就是:誠意不發(fā)自內(nèi)心,即使交換人質(zhì)也沒有益處。設(shè)身處地將心比心來辦事,又用禮儀加以約束,雖然沒有人質(zhì),又有誰能離間他們?假如確有誠意,即使是山溝、池塘里生長的野草,蘋、蘩、蘊、藻這一類的野菜,一般的竹器和金屬器皿,大小道上的積水,都可以獻(xiàn)給鬼神,進(jìn)給王公,何況君子建立了兩國的信約,按照禮儀辦事,又哪里還用得著人質(zhì)?《國風(fēng)》有《采繁》、《采蘋》,《大雅》有《行葦》、《泂酌》這些詩篇,就是為了表明忠信的。 史官從信義角度評價此事,但實際上也在譴責(zé)平王不遵守禮制辦事,莊公身為人臣卻做了出格的事。自此周王室愈加衰弱,而鄭國則更加強大,逐步走向巔峰。 ![]() 周平王年老氣衰,軟弱無能,無力對抗狡詐的鄭莊公。但是后來上任的周桓王可不一樣,年輕氣盛,血氣方剛,可不讓著你鄭寤生。那么鄭國又將面臨什么機(jī)遇和挑戰(zhàn)呢?鄭莊公又是如何應(yīng)對的呢?咱們且看下回分解。 ![]() |
|
來自: 劉恩捐 > 《(13)古代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