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塞,是一個十分常見的癥狀。尤其是感冒后最容易鼻塞,常伴有流涕、噴嚏等癥狀。 臨床上有一個時弊,那就是見到鼻塞就用辛夷、蒼耳子、白芷之類的通鼻竅藥。 這種用藥方法有時有效,但有很多時候越通鼻竅,鼻子越塞。 外感所導致的鼻塞,大家都比較清楚,如果正氣不虛,就可以在解表方里加辛夷、蒼耳子、白芷,或可起到很好的療效。對于風寒,我喜歡用桂枝湯加味,常常一兩劑鼻竅就通了。 但很多鼻塞不一定是外感,很多鼻塞也不一定是實證。這種情況下再用通鼻竅藥只能緩解一時,但不久又會反復。 那除了外感,還有哪些情況能導致鼻塞? 脾氣虛 患兒韓某,因鼻塞經(jīng)西醫(yī)診斷為鼻炎,某中醫(yī)用白芷、辛夷、蒼耳、銀花、連翹等藥連進數(shù)劑無效。 于是對患兒的父親講:“孩子身體太差,宜補養(yǎng)一下身體,再治鼻炎?!备挠醚a中益氣湯,僅一劑精神好轉(zhuǎn),兩劑后,呼吸亦暢通。--《鼻塞、流清涕證治》 按:鼻塞,有很大一部分病人是由于脾氣虛,清陽不升所導致的,補中益氣湯對于此類鼻塞有很好的療效。 腎陽虛 陳某,女,35歲。患者鼻塞,噴嚏,流大量清水樣鼻涕3天,頭額部脹痛,嗅覺減退,食少便溏,腰膝酸軟。 素患過敏性鼻炎,此次發(fā)病未服任何藥物,因春節(jié)期間前在家中團聚,其母酒肉相待,并以鹿茸粉2克,以雞湯沖服,服后無不適,但覺全身溫暖。 病人平時喜看醫(yī)書,僅知清涕為表,不能用補,頓時緊張,前來問余。 視其形,面色?白,舌淡胖苔白,眼眶稍暗黑。聽其聲,語低懶言。適其脈沉弱,觸之手足稍涼,謂之不要緊,云其明日再說。 次日,患者鼻塞已除,鼻中稍有癢感,嗅覺漸復,頭脹痛減,喜形于色,高興告于余。 根據(jù)這個道理,后續(xù)服桂附八味丸30余劑,每冬服鹿茸10克,隨訪4年未發(fā)。--《服鹿茸偶得》 瘀血 李某,女,33歲。雙側(cè)鼻塞兩年多,中西藥治療都沒有效果,近1個月鼻塞又加重。 詢其病史,謂發(fā)病前曾騎摩托車摔倒,損傷腰部,后漸出現(xiàn)鼻塞癥狀。 診見:舌質(zhì)稍黯、苔薄白,脈沉。辨為太陽經(jīng)瘀阻,經(jīng)氣不通。治宜活血祛瘀,行氣通經(jīng)。 以東垣之川芎肉桂湯合地龍散化裁:當歸、蘇木、川斷、骨碎補各15g,肉桂6g,獨活、川芎、桃仁各12g,羌活9g,木香、地龍、地鱉蟲各10g,麻黃3g。每日1劑,水煎服。 服上方3劑過程中全身有輕微汗出,現(xiàn)鼻塞明顯好轉(zhuǎn),腰部疼痛減輕,活動靈活。藥既對證,續(xù)服5劑,鼻塞告愈。--《循經(jīng)辨治驗案2則》 。。。。。。。。。。。。 那鼻塞的基本病機是什么?又該如何用藥呢? 我認為,鼻塞的基本病機還是清陽不升、濁陰不降。 肺氣不宣、脾肺氣虛、脾腎陽虛都可能導致清陽不升。 肺氣不降、肝郁氣滯、痰濁阻肺、水飲內(nèi)停都可能導致濁陰不降。 如果清陽、濁陰升降的通道瘀阻,也可能導致鼻塞。 常用的方劑有桂枝湯、小青龍湯、杏蘇散、補中益氣湯、腎氣丸、逍遙散、陽和湯、仙方活命飲、通竅活血湯、葶藶大棗瀉肺湯、千金葦莖湯,等。 雖然肺開竅于鼻,但其實各個經(jīng)絡臟腑都可能導致鼻塞。所以對于鼻塞的治療,不應該局限于外感,不應該局限于肺,也不應該局限于臟腑。 |癥狀研究| 一葉障目,是臨床上誤診的主要原因之一。臨床上容易被很多癥狀誤導,如見到五心煩熱就以為是陰虛,見到口苦就以為是肝膽熱,見到舌苔黃厚膩就以為是濕熱。所以本專題就選一些有誤導性的癥狀來研究探討。希望對大家有些許幫助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