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青娥學堂已經(jīng)寫了四篇補腎相關的文章,分別講述了腎陰虛和腎陽虛的不同,以及補腎陰與補腎陽的方法,不過還是有很多讀者提出疑問,桂附地黃丸不是補陽的嗎?六味地黃丸才是補陰的,道長你是不是搞錯了?道長不知道這個錯誤理論最先是誰在網(wǎng)上發(fā)布的,又被廣為傳播,以至于以訛傳訛,根深蒂固,所以今天再次專門寫這一篇文章來正本清源! 桂附地黃丸 首先,市面上的桂附地黃丸都是起源于醫(yī)圣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中的腎氣丸,原文為“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腎氣丸主之”,這里的虛勞,就是指的腎虛。 我們再來看看腎氣丸的原方“干地黃八兩,山藥,山茱萸各四兩,澤瀉,丹皮,茯苓各三兩,桂枝一兩,附子炮一枚”其中干地黃為君藥,為生地黃曬干所得,補腎水主要靠的就是這個地黃。據(jù)說種了地黃的土地,數(shù)年之內(nèi)不能種其他莊稼,可見它在地下的吸附作用有多強。 地黃的主要作用就是滋腎中之水,而山藥的主要作用是滋肺中之水,肺與腎互為母子,肺水能生腎水,所以用地黃和山藥一起就能提供充足的水源。 山茱萸味酸,主收斂,可以將水源與火都往下收,幫助水入腎中,就像抽水機一樣,提供一個向下收藏的動力。大家知道,酸味一入口,自然就會生出唾液,所以滋陰的時候要加酸。同時它還能斂汗,這就是山茱萸讓元氣往里面走的作用。 以上三味藥都屬于滋陰藥,而滋陰一定要同時祛濕,就像引水入湖,就得先挖去湖底的淤泥一樣,否則活水難以進入,甚至會溢出。所以地黃丸里用茯苓去掉脾里的濕氣,用澤瀉泄掉膀胱和腎的邪水,這些邪水有點類似煮粥煮糊了的那種水。若長期滋陰,一定要配以茯苓澤瀉這種泄?jié)袼?,否則會造成體內(nèi)水飲聚集,肚子變大,身上鼓出水包等副作用。 腎氣丸中的附子和桂枝的作用并不是補陽,要補陽這點量是遠遠不夠的,附子的主要作用是暖腎水。你倒進去這么多的水,用一枚附子在底下加熱,以免體內(nèi)一片陰寒,純陰無陽,則不能氣化蒸騰,就像煤氣爐上燒水,上面加足了水之后,就要把火稍微開大一點,不然燒不溫。 而桂枝的作用則是將腎中的氣從左邊升上去發(fā)揮作用,人體是一個循環(huán)體,不能光有腎的收藏而不去使用。桂枝的量不大,疏導一下就可以了,一收一發(fā),才是天道。 為什么說腎氣丸是補腎陰的呢?大家看下干地黃和山藥的分量,再看看附子桂枝的分量就明白了,干地黃八兩,炮附子一枚,大概是一兩,而桂枝也是一兩,陰與陽的比例為八比一,自然就明白了,此藥主要是滋水補腎陰,其中的附子等陽藥是為了溫水,而不是治療陽虛。真正治陽虛的,是四逆湯,甚至是天雄散,那里面就完全沒有用到滋陰藥了。 人體的腎陰虛后,體內(nèi)的虛火會上浮,腎氣丸里的牡丹皮的作用就是清掉上浮之火,讓上半身更清涼不燥熱傷陰,還是為了滋陰用。所以大家以后千萬不要認為桂附地黃丸是補陽的了。 而六味地黃丸,則是去掉了桂枝和附子,完全只剩滋陰作用,純陰無陽,古代用這個方子治療小孩子發(fā)育遲緩,因為古人認為小孩子為純陽之體,所以用補陰藥以補先天不足。而成人用這個補腎,就沒有桂附地黃丸穩(wěn)妥。 很多人問,為什么六味地黃丸補腎陰,吃了卻很容易上火呢?事實上,如果真的按照張仲景的方子,用干地黃的話,是肯定不會上火的,而現(xiàn)代人為了祛除干地黃的寒涼,而使用了熟地黃制藥,熟地黃滋膩礙胃,消化不好的人,吃下去就會堵塞脾胃,導致氣浮于上,就會上火。 很多吃阿膠膏,固元膏,四物膏上火的人,也是因為阿膠和熟地黃滋膩難化的道理。干地黃性質比較清爽一些,古人做成丸用酒吞服助藥力化開,則能補陰而不上火。 現(xiàn)代的桂附地黃丸里面將桂枝改成肉桂,想增加旺命門之火的作用,卻失去了桂枝疏通生發(fā)陽氣之用,理論上也不如古人高明。張仲景不愛純補,愛補中有疏,才不至于壅滯,現(xiàn)代人則喜歡自作聰明。 之所以腎氣丸要制成丸劑,而不是湯劑,是因為丸者緩,對于慢性病,虛病,宜徐徐增補,而不是一蹴而就。丸劑吃進去后,藥力會停留在腸中緩緩吸收消化,尤其適合下元虛弱之人。比如人參適合塊狀吞服,比人參湯補氣效果好,也是因為塊狀到腸中才會逐漸消化,而湯液一下胃就會起作用,氣就容易浮于上而上火。 至于養(yǎng)生上,有人說補腎不如健脾,有人說健脾不如補腎,補土派傾向于前者,火神派傾向于后者。事實上,若是腎陽虛,火不能生脾土的,則要以補腎陽為先,若是腎因為脾虛無法吸收后天營養(yǎng)的,則要以健脾為先。若是長期的慢性病久治不愈的,皆可以先治脾腎,則先后天之氣互相助益,精氣充盈,癥狀會自動消失。 除了桂附地黃丸和六味地黃丸之外,藥店還有一種金匱腎氣丸也有的叫濟生腎氣丸的,里面的成分是在桂附地黃丸的基礎上,增加了牛膝和車前子,主要作用一個是用牛膝引氣下行,改善下肢無力的癥狀,而車前子則是利尿行水,改善一些前列腺炎小便不利的癥狀,總體上還是跟桂附地黃丸效果類似。 六味地黃丸還有一些衍生品,比如杞菊地黃丸,麥味地黃丸和知柏地黃丸。杞菊地黃丸是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增加了枸杞和菊花,主要作用是在補腎陰的基礎上,增加了補肝血,清肝火的效果,總體上還是跟六味地黃丸的差不多,也是純陰無陽,只適合純陰虛火旺之人,特別是肝血枯竭,眼睛干澀,經(jīng)常熬夜,視物昏花的人。雖說肝腎同源,但是有時遠水也解不了近渴。 知柏地黃丸則要注意了,這個藥是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增加了知母和黃柏,極為寒涼傷陽,知母和黃柏都是清膀胱相火之用,適合那些小便很黃,刺痛,前列腺炎癥很嚴重的人,但是只清火,不補陽,副作用很大,除非在清膀胱之火的時候,再用陽藥升腎中之水,膀胱與腎一降一升,一清一補,才不會傷陽氣。 麥味地黃丸添加了麥冬和五味子,主要是增加了潤肺水的作用,實際上,如果用干地黃,那種滋陰潤水的力量已經(jīng)足夠潤肺了。這個組合適合肺很干,經(jīng)常干咳的人。 總體來說,不是確實有腎陰虛癥狀,則不適合服用地黃系列,輕癥可以用鐵棍山藥配薏仁粉或者芡實粉來養(yǎng)生更為穩(wěn)妥,尤其是大便稀溏偏陽虛者,每天服用山藥芡實粉以聚陽更為長久。腎陰虛則用山藥黑芝麻枸杞粉食療。 針對食補,青娥學堂就專門做了幾個方子,陰虛用青絲糕,陽虛用青娥粉,胃寒用姜棗玉竹膏,胃氣弱用八珍粉,胃堵用山楂丸,體質相應則久服而無弊端。 之前道長也想過陽虛用青娥丸,陰虛用腎氣丸,可是用藥補很多人太大反應,所以后面會全部用食療產(chǎn)品代替。至于網(wǎng)上那些動輒幾千上萬的補腎產(chǎn)品,大多是加了一些興陽和激素類藥物,屬于飲鴆止渴,久服傷身,切不要上當,沒有任何中藥是能速效補元氣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