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正史不像小說那樣旗幟鮮明,在演義中劉備絕對是妥妥的主角,而三國史也成了他從一個小人物成長成大豪杰的奮斗史,至于其他的人物,像曹操、孫權(quán)等人,不管寫的多么出色,多么優(yōu)秀,結(jié)果都是為了襯托劉備,這是非常常見的寫作手法啊。 身處亂世,小人物也有了一絲野心和妄想,編制草鞋為生的劉備就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于是他開始打起自己是皇氏宗親的旗號,逢人便說,一說就是一頓大忽悠,沒多久他的名聲就傳開了,說他是以為非常仁義的皇室貴族。在亂世,百姓心中沒有依靠,劉備用貴族的身份又噓寒問暖的,百姓自然感到很暖很貼心,于是就成了劉備的死忠粉了。 但是這一套也只能在百姓民間用用了,對于那些各路諸侯而言,即使劉備是真的漢室宗親還是有權(quán)有錢的那種又怎樣?拜托大家都想乘著漢室快要完的時候踹上一腳,然后自己做皇帝好吧。所以在稍有勢力的人眼中,劉備就是一個招搖撞騙的騙子,毫無威脅。 于是劉備帶著被自己忽悠住的兩個義弟和一些人手主動參與平定黃巾的戰(zhàn)爭,憑著關(guān)羽和張飛的身手,自然能夠立下不小的軍功的,劉備就這樣一點點的攢自己的基底。但是這樣做效率太慢了,即使拼了命也不過被封了一個縣令的官職。 但是很快劉備就發(fā)現(xiàn)了另一個機會,那就是各路諸侯匯集在一起,攻打當(dāng)時最大的權(quán)臣董卓了,劉備本來沒有資格參加,即使參加了也只是一個馬前卒而已,但是憑借與舊時公孫瓚的情誼,劉備還是出現(xiàn)在諸侯們的會議室內(nèi)。而關(guān)羽和張飛的武功在這種地方自然是更有發(fā)揮的機會了。關(guān)羽和張飛靠著武功出名,而劉備則靠著關(guān)羽和張飛出名。 關(guān)羽和張飛雖然厲害,但僅憑這二人也還是成不了事的,因此劉備還是經(jīng)常吃敗仗,打來打去自己的那一點小家底就又打沒有了。后來劉備聽到有一個老厲害的絕世人才,得到了就能達(dá)到人生巔峰。于是劉備親自去請,一去還是好幾次。那個時代凡是有能力的人往往都還是有些節(jié)操和理想的,這也是為什么劉備每次忽悠大都獲得成功地原因,諸葛亮也沒能逃脫這點,最終成功被劉備招攬。 或許在找到諸葛亮后,劉備才會發(fā)覺原來自己之前真的只是在小打小鬧的混日子,諸葛亮一出山,沒多久他就變得要人有人,要地有地,最終還成為三國三分之一的大勢力。 但是劉備卻在唯一一次任性,一意孤行地要攻打東吳時葬送了自己一生的基業(yè),蜀國的大好形勢沒有了,自己也很快就要嗝屁了,而自己的兒子還是一個不爭氣的小混蛋,劉備只能將希望寄托于諸葛亮身上。 有人說劉備在當(dāng)年給諸葛亮托孤的時候其實暗地里埋伏著刀斧手,一旦諸葛亮答應(yīng)替代阿斗為君,刀斧手就會出來弄死諸葛亮。但是其實這并不可能,一是劉備一生看人最準(zhǔn),諸葛亮為人忠貞,絕對不會做出背叛造反這種事。第二就是他明白自己的兒子很無能,絕對控制不住諸葛亮,但是如果除掉了諸葛亮,那么他的江山就徹底沒了希望了,所以諸葛亮絕對是不能死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