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出生在書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北宋文章名流,大文豪蘇軾門下弟子。母親王氏乃狀元王拱辰孫女,知書達(dá)理,飽讀詩書。家中更是藏書萬卷,耳濡目染之下,李清照從小就喜歡讀書,才思敏捷,少有才名。 李格非與當(dāng)世名流中很多人往來甚密。李父常與他們談古論今,鑒賞詩詞書畫。這時小清照在旁邊聽著,增長了很多見識和知識。 16歲那年初春,李清照隨父親來到汴京,開始了新的生活。為了培養(yǎng)她,李父為她請來了琴師,教習(xí)古琴?!扒贂丝上麘n”,彈琴不僅可以陶冶情操,提升修養(yǎng)氣度,還能鍛煉專注力,讀書累了,可彈琴消乏解悶。 當(dāng)世女子有才情者不多,像李清照這樣出身世家又天姿靈秀者更寡見。不久后,因為一首詞,汴京文藝圈幾乎都知道了這位才女。 陽春三月末,百花開始凋零,唯有海棠花期較晚,形神俱佳令人愛賞。少女清照愛花成癡,癡語頻出。 這天黃昏,風(fēng)雨晚來急,狂風(fēng)一陣接一陣撲打著院里的海棠,清照喝了幾杯酒,醉意朦朧之際,仍擔(dān)心院中的海棠被風(fēng)摧殘,遣侍女不時察看。早上醒來,侍女卷簾侍奉她洗漱,此時她仍昏昏沉沉,酒意尚存,開口就問:“那海棠花被風(fēng)吹落了吧?”侍女望了一眼窗外稟報說:“小姐您就放心吧,海棠花和以前一樣開得正好呢!” 清照忽然坐起,開心的說:“是真的嗎?那應(yīng)該是“綠肥紅瘦”了呀!”遂作詞一首,表達(dá)一下少女感春懷春之情。在她眼里,海棠雖美卻花期短暫,猶如少女的青春容顏轉(zhuǎn)瞬即逝。詞中隱約透露著她春心悸動,少女惜春的心情。 《如夢令》 李清照昨夜雨疏風(fēng)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 這首詞竟然不脛而走,大家交口稱贊,雖尺幅小令,卻能靈動飽滿,富有節(jié)奏,尤其是那句“綠肥紅瘦”,更是新奇清麗,散發(fā)少女的氣息。一時間,李格非的女兒成了“士大夫莫不稱之”的才女。 李格非欣喜之余不禁感嘆:小女若為男兒身,或許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啊。 李清照紅透汴京文藝圈,引起一位青年才俊的注意,他就是趙明誠,亦出身書香門第之家,與清照同齡,乃中書侍郎趙挺之的幼子,酷愛搜集金石書畫,在圈內(nèi)小有名氣。 他多方打聽李清照的故事,對她心生愛慕,好奇驅(qū)使他迫切地想認(rèn)識這位詞女。他父親與李格非不僅同朝為官,而且還是同鄉(xiāng)。 近水樓臺先得月,思索良久,他決定主動出擊登門拜訪李格非。 初夏的一個早晨,他敲開了李府的大門,驚動了正在蕩秋千的少女清照。她抬頭一看,門口站著一位大帥哥,正含情脈脈地望向她。 呀,丟死人了,她慌忙從秋千上下來,連手也懶得揉搓,顧不得穿鞋就跑,慌忙之中頭上的金釵悄然滑落,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掛著晶瑩的露珠,身上香汗淋漓把薄薄的衣衫都滲透了。 李清照是個好奇的少女,走到門口,她以為青梅的枝葉遮住了她的身影,回頭躲在青梅樹后,偷偷打量來客。 趙明誠望著她小鹿一樣逃奔的身影,甚感可愛,心想:不知這位是不是傳說中的詞女呢? 后來,文藝圈流傳這樣一首詞,趙明誠看后啞然失笑,原來那天看到的就是李清照啊。 點絳唇·蹴罷秋千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這次是一個成功的拜會,李格非對這位博雅聰明的年輕人頗為滿意。多方打聽,得知他家世背景與自己家世旗鼓相當(dāng),而且博學(xué)多識、沉穩(wěn)又忠厚,并非如別的高官子弟浮浪,除了與其父政見差異,兩人確實是天造地設(shè)的一對,心中的東床快婿早已屬意于他。 趙明誠從李府回來后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讀了一本書,書上曰:言與詞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他故作百思莫解狀,向其父求教,其父趙挺之一下子明白了兒子的伎倆,故意不說破,捋了捋胡子打趣的說:“這句話合起來是“詞女之夫”,看樣子,你命中注定要是詞女的丈夫了!” 趙挺之和李格非雖是同鄉(xiāng)同朝為官卻無往來,但他們之間有一個共同的熟人兼同鄉(xiāng)—晁補(bǔ)之。晁補(bǔ)之經(jīng)常去李府做客,深知清照才情橫溢容貌俱佳,他向趙挺之力薦李清照。 除此以外,李清照與趙明誠彼此都心生好感,就這樣,趙李兩家一拍即合,才子佳人強(qiáng)強(qiáng)聯(lián)合,締結(jié)良緣。 婚后的李清照與趙明誠情投意合,每日研究金石書畫,賭書潑茶,日子和和美美。 婚后第二年,李父官場失策,因黨羽之爭鋃鐺入獄。情急之下,李清照上詩公公趙挺之,希望他能營救父親。因政見不同,加上趙挺之為了保住官位,他選擇視而不見。最后李父被罷官,逐出京城。這讓李清照心涼不已,發(fā)出“炙手可熱心可寒”的譴責(zé)。這種違背封建禮教的行為并不多見。由此可見,李清照的性格大膽剛烈。 好景不長,趙挺之在官場激烈的斗爭中落敗,趙挺之失勢,幾天后溘然長逝。趙明誠在這場斗爭中也因此受到牽連,辭官回歸青州故里。這一隱居就是十年。 2 十年間,也是李清照最快樂的日子。昔日門前車水馬龍,如今長門冷宮,春草青青,李清照更感嘆世事驟變,人情冷暖,更加珍惜隱居生活。 她把自己的家命名“歸來堂”,把自己的居室取名為“易安室”,把自己的號改為易安居士,沒有外界干擾,她和趙明誠琴瑟和鳴,過著歲月靜好的生活。 十年后,趙明誠被起用,去萊州做官,李清照獨居青州。夫妻二人常?;ネ〞?,把寫好的詞寄給對方賞析。 有一次,李清照又把新作寄給趙明誠,趙明誠看后贊賞不已,自愧不如,但又不甘心自己比妻子文采差,于是閉門謝客,廢寢忘食三天三夜,寫了五十首詩詞。 他把李清照的詞夾雜在自己的作品里,拿給好友陸德夫看,好友再三玩味說:“只有三句堪稱佳句?!壁w明誠問:“哪三句?”好友說:“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fēng),人比黃花瘦。”趙明誠這才坦言:“這三句正是我的妻子易安所作。”由此可見李清照才情超群。 靖康元年,趙明誠調(diào)到淄川做官,李清照也隨居淄川。那時時局動蕩,金兵入據(jù)中原,攻破都城汴京。 不久后青州也陷入亂軍之中,李清照青州的家慘遭洗劫,十余間房屋里的金石書畫等藏品失竊無數(shù),這讓趙李夫婦心疼不已。 此時山河破碎,黎民涂炭,但并未影響到兩人的甜蜜生活,兩人苦中取樂,心境淡然。直到李清照46歲那年,趙明誠病逝,從此李清照開始了孤身飄零的下半生。 3 趙明誠死后,李清照一介女流獨木難支,想起以前“相向悵惋者數(shù)日”的甜蜜生活,她常常感懷凄楚境遇,漸漸從一個幸福的少婦變成怨婦,老婦。經(jīng)常獨自喝悶酒,酒醉了就寫詩。這首詩就是在百無聊賴飄零塵世中所作。 聲聲慢·尋尋覓覓?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fēng)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xì)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此時,她再也不是那個初婚時甜蜜的少婦,集美艷與才情于一身,而是一個多愁善感的寡婦,一個人在黃花堆積的季節(jié),獨自挨到黃昏,聽著風(fēng)吹雨打聲入睡,長夜漫漫孤寂難眠,這種落寞的日子什么時候是盡頭啊! 趙明誠死后,家中仍有不少藏品,常招來小人和盜賊,生活不再清寧。有一次,皇帝趙構(gòu)的親信王繼先欲以低廉的價格收購她的藏品,李清照哪里肯把丈夫的遺物出售,寧死不從。幸好得到當(dāng)官的表兄幫助才得以脫身。 李清照49歲這年,被生活折磨得身心疲憊,孤苦飄零中,欺侮時至,流言四起,一個寡婦,無兒無女,在國破家亡的宋朝,生活舉步維艱,下半生何去何從?誰能給她提供一個溫暖的港灣?這時媒人恰到好處的出現(xiàn)了,給她力薦了一枚小鮮肉—張汝舟。 此人雖是小官員,但被媒婆夸成了一個謙謙君子,李清照動搖了,渴望有個人為她撐起頭頂?shù)乃{(lán)天,于是她與張汝舟結(jié)了婚。 婚后才發(fā)現(xiàn)張汝舟是個小人,他看中的并非是李清照本人,而是她身邊僅存的金石書畫和財物,除此以外,他還對李清照暴力相向,她苦不堪言,最后忍無可忍,向官府告發(fā)張汝舟貪污虛報的惡行,請求官府判他們離異。當(dāng)時軍務(wù)吃緊,官府很快處理了此事。 按宋朝法律,妻告夫,即使勝訴仍需服刑兩年,但因李清照與朝中寵臣綦崇禮沾親帶故,他從中幫忙,李清照只被關(guān)了幾天就獲釋放,算是因禍得福吧。 算了算,她和張汝舟的婚姻僅持續(xù)100天,算是閃婚,還沒開始就結(jié)束了,如煙火迅疾。 此時李清照年過半百,貧病交加,國破家亡,心中悲憤不已。這時她已經(jīng)變成愛國詩人,常常寫詞表達(dá)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呼吁宋朝統(tǒng)治者和子民不要搖尾乞憐,站起來抗擊侵略者。 “但說帝心憐赤子,須知天意念蒼生。圣君大信明如日,長亂何須在屢盟?!?/p> 滿心期待之后,她很快失望,山河破碎,故園縹緲,憧憬依舊是夢境。她變得淡然了,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順其自然吧,她再無余力管別的事情了。 51歲這年,李清照終于過了一段平靜的生活。這段時間,她開始整理她和亡夫多年的心血《金石錄》,整理、校對之時,常常精神恍惚,眼前依稀出現(xiàn)趙明誠的身影,定睛一看,四壁空寂,形單影只,哪里有丈夫的身影?不禁長嘆:明誠啊明誠,還是你明智啊,早早的離開戰(zhàn)火紛飛的世界,留下我一個人,在這世上艱難的生活。 多少次,想去你的墳邊大哭一場,奉上一柱香,擺幾碟小菜,與你共飲。不知你的墳上,如今可長滿了荒草? 悲傷過后,她又埋頭校對《金石錄》。 終于整理完了,李清照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總算完成了丈夫未竟的事業(yè),了卻一樁心事。 晚年李清照,雖然夫死身零,但精神層次始終孜孜追求,借詞遣懷。此外,她還舉辦學(xué)堂,把自己的才學(xué)傳授給更多聰慧女子,但世俗崇尚“女子無才便是德”,她并沒有在這上面獲得很大的成功。 縱觀李清照的一生,從中可窺探宋朝的變遷史。李清照的一生都緊緊與宋朝命運(yùn)相連。如果丈夫的死是造成她半生飄零的因,那么無能的宋朝統(tǒng)治者就是劊子手,扼殺了她下半生的幸福。身為那個時代的風(fēng)云人物,政治環(huán)境注定了她悲劇的一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