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元曲,我相信很多人最熟悉的散曲之一便是馬致遠的那一首《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敝欢潭潭藗€字,便將那種天下游子的孤寂落寞之感,描繪的入景入情,讓人一讀之下便久久不能忘懷。這首小令也歷來備受推崇,被譽為“秋思之祖”,王國維先生更是大贊:“《天凈沙》小令,純是天籟,仿佛唐人絕句。”
其實除了馬致遠的這首《天凈沙·秋思》之外,還有一個人也寫過一首《天凈沙·秋》,其天才般的筆觸,無論是在意境上還是寫法上,都幾乎可以和馬致遠的這首秋思不相上下,都是不可多得的“絕妙好曲”。這首散曲的作者便是白樸,作者很出名,不再介紹了。直接來感受一下原句: 天凈沙·秋 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和馬致遠的秋思曲相同的是,這首小令雖然題目為“秋”,但是整篇二十八字卻無一個秋字,但卻將秋寫的淋漓盡致,將秋意寫的絢麗多姿。其寧靜致遠的氣氛,孤寂蕭瑟的心情,盡皆融入其中,但后句又筆鋒一轉(zhuǎn),平添了一段生機。更妙的是,選取了秋季典型的十二種事物,運用出神入化的色彩描寫,將其進行組合,堪稱神來之筆! 讀這首小令,仿佛在欣賞一幅絕妙的秋景圖。前三句著力描繪蕭瑟凄涼的景物,后兩句又仿佛江河直轉(zhuǎn)而下,立馬變得有些絢麗和多姿了,遠不是前人寫詩詞那種一悲悲到底的套路。
前三句運用秋季常見事物,描繪了一幅凄涼的黃昏秋景圖:黃昏將至,夕陽正在落下最后一絲余暉,天邊布滿了如血的殘霞,一座孤零零的小山村映入眼簾,在淡淡的炊煙中,幾只歸巢的老鴉,落在了仿佛已經(jīng)存在了萬年的老樹之上。就在這萬籟俱靜之際,一只哀鳴著的孤鴻,從天邊急轉(zhuǎn)而下,越飛越遠,最終只能看到影子仿佛一個小點。后兩句筆鋒一轉(zhuǎn):從孤村轉(zhuǎn)到遠山,只見青青的山、綠綠的水、白白的秋草、紅紅的葉子、黃黃的菊(白草,即枯萎但尚未凋謝的白草)。此句一出,在這樣的暮色中,變得多么鮮明呵!仿佛混合了多種顏料的彩筆圖,讓人不禁精神一震,一掃前面的陰霾之感。 白樸的這首詞,其實并不是僅為突出秋季的悲涼氛圍,比如前兩句的“孤村”、“落日”等意象,雖然都代表著悲秋,但是第三句上便有了轉(zhuǎn)折,將這種靜態(tài)的蕭瑟圖變成動態(tài)的了。而后兩句再一出,鮮活的生機便顯得自然流暢,不讓人覺得造作。而且采用“青、綠、白、紅、黃”五種顏色,遠近交織,相雜在一起,瞬間便將蕭瑟的秋景變得五顏六色。足可見作者的用心之巧,選詞之精。
要知道,歷朝歷代寫秋景的人多如牛毛,寫的多了便極容易落入俗套,而這小令,不僅不落俗,而且還很典雅,精致之余還有自己獨特的風(fēng)格,意境深遠,當(dāng)真是可以媲美《天凈沙·秋思》的另一首《天凈沙》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