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遺址 南王莊新石器遺址 位于翟營鄉(xiāng)南王莊村。1985年秋,南王莊村民在挖山藥窖時,在離地面10米處發(fā)現了石鐮、石斧、石球等物,經鑒定,確認是新石器時代文物。距今已有5千多年的歷史 上碑戰(zhàn)國遺址 位于上碑鎮(zhèn)東,郜河西岸。1987年11月,在該處發(fā)現一眼水井。經專家鑒定,是戰(zhàn)國時代遺物。井口直徑1米,由三塊陶制井圈砌筑而成,井圈上刻有繩紋及圓形圖案,陶質為次陶。 滋陽縣遺址 位于上滋陽鄉(xiāng)上滋陽村。1988年秋,上滋陽村農民在村西取土時,發(fā)現一塊墓磚,上刻“大業(yè)元年正月廿日恒山郡滋陽縣鄉(xiāng)長德里奴卅”,為研究滋陽縣的建置和隋代建置提供了可靠資料。隋開皇六年(586年),分行唐西部置滋陽縣,以位于滋水之陽而名。大業(yè)元年(605年),省玉亭縣并入滋陽縣。武德四年(621年)省滋陽入行唐,從隋置到唐省,此地為滋陽縣治35年。 玉亭縣、玉城縣遺址 位于今縣城北偏西12.5公里的西玉亭村一帶。據清《行唐縣志》載:隋天皇十六年(596年),分行唐與此置玉亭縣。大業(yè)元年(605年),并入滋陽縣。唐武德四年(621年)省滋陽入行唐,于故玉亭置玉城縣,五年(622年)省入行唐。 古縣城遺址 位于今縣城東北11公里的故郡村,原名南行唐。趙惠文王八年(前291年)建南行唐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建南行唐縣,為縣治。北魏去“南”字為行唐縣。仍為縣治。太和十四年至二十一年(490-497)曾于此置唐郡,故名故郡。清時城基仍存,現今依稀可辨。 馬凹遺址 發(fā)現于1998年,共發(fā)掘10座大小不等的灰坑,灰坑內出土的遺物種類有陶器、石器、及動物骨骼等。陶器類有鬲、罐、盆、豆、甕等;石器有石鐮、石鏟、石刀、石磨棒等;動物骨骼有豬、狗、雞等,其中,有的動物骨骼有燒烤痕跡。經鑒定,馬凹遺址為早商時期遺址。 齊村戰(zhàn)國遺址 位于齊村村東,2003年7月,齊村磚窯民工在磚廠北120米處取土時,在距地表2米處發(fā)現古代錢幣,出土有戰(zhàn)國平陽、安陽等古錢幣,是一處戰(zhàn)國時期窖藏文物遺址。 郜河戰(zhàn)國遺址 位于龍州鎮(zhèn)西關村,郜河北岸。1990年春,出土一件圓頸銅劍,是戰(zhàn)國時代遺物。 東秀戰(zhàn)國遺址 2002年8月,在東秀村東北1000米處發(fā)現一古代水井,水井深3米,井口直徑1米,由3塊陶質井圈組成,井圈厚0.03米,為泥質灰陶,陶井內 有豆、盆、罐、壺等陶片,經鑒定為戰(zhàn)國時代遺址。 唐代遺址 位于龍州大街西段路南。2004年,在香蓮寺院內挖大雄寶殿基地時,距地面1.5米處出土一批佛教文物,有人面石雕佛像底座、佛頭、寶頂、蓮花寶座、彌勒佛底座,質地為漢白玉,彌勒佛蓮花底座刻有“東魏天平四年(公元537年),定州常山行唐城內顯明寺”等字,部分字體已無法辨認。經鑒定為唐代佛教文物。 箕山潁水遺址 箕山位于霍家莊村東古潁水之畔,以峰形若箕而名。傳說上古時期,帝堯欲禪位于賢人,聽說許由賢能,就不辭辛勞找到許由,要他做繼承人。許由不受,遂到箕山隱居不出。 潁水,為古箕山腳下的一條小河,為郜河的上游支流,也以許由隱居此地而聞名。 (二)古墓葬 西石邱戰(zhàn)國墓 位于西石邱村西北500米的坡溝里,1972年7月,西石邱村農民在該處平整土地時發(fā)現。墓室已損壞,出土文物有銅戈、銅壺、銅瓢、銅鉤、銅鼎等,經專家鑒定為戰(zhàn)國墓。 北高里漢代墓群 位于北高里村西北。墓葬多為長方形磚室墓,隨葬品有罐、壺、豆、鼎、鬲,均為陶器。1975年,該墓葬曾出土有銘文和紀年的銅鍋、方壺。 北橋隋墓 位于北橋村東北。為長方形磚室墓,有斗室和甬道,南北向,長約3米,寬約2米,墓志銘為漢白玉石料,方形,上面鐫刻著隋代行唐望亭鄉(xiāng)龍陽里長丹(字君鄉(xiāng))的生平事跡。長丹任西蜀尚書,其祖父為蔡陽縣令,其父官至威將軍。 中伏流唐墓 位于留營鄉(xiāng)中伏流村東。1989年3月27日,中伏流村農民在承包地內打坯時發(fā)現,為圓形磚室墓,墓室直徑4米,為仿木結構的磚雕斗拱、門窗并彩繪,有“開元通寶”錢幣、瓦當、白釉瓷碗等文物。 東霍同宋墓 位于東霍同村。1988年10月,地區(qū)文管所和縣文管所聯合發(fā)掘、 1號墓為磚筑穹窿墓。設墓門于西,圓形,直徑為3.1米,磚砌平鋪,夫妻合葬。出土有黑釉碗和錢幣。 2號墓為磚室劵頂墓。墓室東西向,墓門西南,用青磚封住。墓底距地表8米,墓室進深3米,東西長3.2米,為夫妻合葬墓。出土黑釉甕、鐵燈盞及錢幣。 東霍同明墓 位于東霍同村,1988年10月地區(qū)文管所和縣文管所聯合發(fā)掘。為磚石劵頂墓,設墓門于東南。墓室南北向,寬2.55米,高2.15米,為夫妻合葬墓。出土黑釉甕及宋、金、明代錢幣,為明洪武年間墓葬。 廟上戰(zhàn)國墓 發(fā)現于1900年,位于廟上村西北。出土文物有素面附耳甑、陶紋汲水壺、銅錛、銅鑿、獸首環(huán)銅飾件等。根據出土文物判斷,墓葬年代為戰(zhàn)國時期。 馬凹墓葬群 發(fā)現于1998年,位于馬凹村東南200米處,遺址南距縣城500米,面積200平方米,共發(fā)掘春秋墓葬5座、戰(zhàn)國墓1座、漢代墓1座、唐代墓葬2座。 1.春秋墓葬:春秋時代墓葬發(fā)現5座,都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隨葬品有鬲、罐、淺盤豆、青銅鏃等。 2、戰(zhàn)國墓葬:位于發(fā)掘區(qū)的東部。該墓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一棺一槨,隨葬品有鼎、蓋豆、壺、盤等。 3、漢代墓葬:位于發(fā)掘區(qū)西部,為帶側室的磚室墓。 4、唐代墓葬:發(fā)現兩座,位于發(fā)掘區(qū)的北部,都是帶墓道的圓形磚室墓。 (三)古建筑 封崇寺大殿 位于縣城龍泉中學院內,始建于北齊天保七年(556年)。隋開皇十一年(591年)、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均曾重修。大殿高約9米,面積169.5平方米,寬三間,進深三間,單檐琉璃瓦歇山頂,有側角升起。檐下有斗拱,明間三朵,次間二朵,為五彩雙下昂。攢拱為抹角式明間一朵,大而出如意,拱中間螞蚱頭出龍頭,為磚木結構。 封崇寺天王殿 位于縣城東街小學院內,與封崇寺大殿同時建造、重修。座北朝南,高約8米,面積130平方米,面寬三間,進深三間,單檐布瓦歇山頂,無斗拱。每個柱頭上出一個如意頭,為磚木結構。 城隍廟 位于縣城北街縣政府招待所院內。始建于明天順六年(1462年),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雍正四年(1726年)、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均曾重修,為磚木結構,大殿建在0.5米的高臺上,殿前有長方形月臺。殿高約12米,面積220平方米。面寬五間,進深四間,單檐布瓦歇山頂,是規(guī)模較大的一座古建筑。 琉璃廟 位于差取村,因外部裝修基本上采取了琉璃構件,故名。此廟建于明天啟三年(1623年),是一座單檐歇山頂式建筑,形式特殊,結構精巧。高約7米,面寬、進深各一間,面積34.17平方米。東山墻現存一組琉璃浮雕,內容是觀音菩薩救28難民的佛傳故事,人物線條流暢,形象生動。廟內四面繪滿壁畫,內容有“竹林七賢”、“松鶴延年”等。頂部天花板是由24塊鐫刻精細的木雕云龍戲珠圖組成,至今保存完整。 文廟大成殿 位于縣城東南行唐中學院內。始建于明天啟五年(1625年),順治十三年(1656年)、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四十六年(1707年)、六十年(1721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均有重修。大殿建在一米高的磚臺上,殿前有正方形月臺。殿高約9米,面積300平方米,面寬三間,進深三間,單檐琉璃歇山頂,大殿月臺前石刻斜面臺階,階正中有方形云龍石刻浮雕,形象生動。 伏魔閣 位于西石邱村,建于明崇禎七年(1635年)。面積約40平方米,坐落在1.83米的石臺上。臺下為實腹式圓弧石拱流水洞,面寬三間,進深一間,為磚木結構。 (四)石窟石刻 九頂蓮花山石窟 位于梨沿莊村北、九頂蓮花山主峰的南面,建于清代,現存石窟及殘碑四座、石灶兩處、石臼一處并有大量磚瓦。石窟座北朝南,拱形窟門,高1.5米,進深3米,寬2.1米,拱形頂高2.1米。正面依窟刻供桌一張,雕彌勒佛一尊,高0.8米;石壁雕千手菩薩一尊,高1.75米;供桌左下角浮雕跪式小神像一尊,高0.8米;在浮雕左上角刻坐式小神一尊,高0.2米。 西彩莊東平峰石窟 位于西彩莊的東平峰上,在一塊突出的半圓形巨石壁上鑿有方窟,窟內有兩座彩塑造像:主像是釋迦牟尼,另一尊是左側的協持菩薩。石窟座北朝南,高2米,四邊各長2米,平面基本呈正方形??邇葍勺鸩仕苤坍嬃艘录y、手勢、面容等細微之處。塑造年代為金、元時期。 兩嶺口摩崖石刻 在兩嶺口村東北阿牟院遺址,東側的一塊長4.5米、高2.5米的巨石上,雕刻石龕54個,佛像56尊,左側刻有“大定十一年(公元117年)歲次辛卯”,是河北省首次發(fā)現的有具體紀年的金代石刻,為研究金代石刻藝術提供了一個較為準確的標尺。 (五)古道 行唐古道主要有兩條,一條為通往山西的古驛道;一條為通往五臺山的進香道。 山西古驛道 古驛道是古代傳遞政府文書等用途的道路,沿途設有驛站。山西古驛道南接恒州,北通渾源,經我縣龍興莊、龐家莊出界牌嶺過王快而至渾源州。清康熙四十五年,康熙皇帝駕幸五臺山,行至阜平縣王快村時,出一上聯曰“王至王快王快樂”讓隨行大臣對下聯,大臣行走百里對答不出。當來到行唐縣劉興莊村時,一大臣對出“龍到興莊龍興莊”下聯。康熙龍顏大悅,遂敕封劉興莊為龍興莊,并將龍興小米封為貢米,馳名華夏。 五臺山進香道 《元和郡縣圖志》《五臺山圖》都記載了恒(鎮(zhèn))州至五臺山之間的這條進香道,即從今正定出發(fā),經行唐的口頭、兩嶺口出小關嶺到阜平至五臺山。這是一條極具文化意義的道路。在磁溝村段,有一座著名的清涼寺,寺內壁三尊菩薩畫像文物價值極高,現存于英國倫敦博物館。 這兩條古道對于推動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發(fā)揮過重要作用。北方張家口、內蒙古等地的牲口、皮毛、藥材、鐵器、紅棗等產品經這條大道運往南方,南方的絲綢、瓷器、茶葉等產品也都是經過這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