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駁要有力度,才能駁倒對方。為了伸張正義、宣傳真理,必須駁倒一些錯誤的觀點,使其沒有市場 1.事例反駁法 事實勝于雄辯。用鐵的事實來駁斥錯誤觀點是最有力度的,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種反駁方法。列舉與對方觀點相反的典型事例,就可以證明其謬誤。 一天,馬曄和他的好友陳琳一起詠讀千古名篇《滕王閣序》。讀了之后,陳琳嘆惜說:“王勃這樣的一代才子,可惜20多歲就遇難了,智力早熟的人都是早亡的啊!” 馬曄對陳琳的觀點不敢茍同。他想了想,反駁道:“比王勃不過晚100多年的白居易,五六歲能做詩,9歲就通聲律,卻活到了74歲??刂普摰膭?chuàng)始人諾伯特·維納,10歲入大學,14歲就畢業(yè)于哈佛大學,也活到了70歲。他們不都是智力早熟的人嗎?但他們并不都是早亡的呀!”陳琳被駁得無話可說了。
陳琳采用以偏概全的不完全歸納法,由王勃這一特殊的個例就得出“智力早熟的人都是早亡的”這一結論。馬曄通過列舉兩個相反的事例,一中一外,有古有今,而且都是大家熟知的名人,以典型事例有力地反駁了陳琳的觀點。 2.反問反駁法 反問句常常不需要回答,因為它是用疑問的句式表達確定的內(nèi)容,答案就包含于問句之中。同一個意思,反問句比其它句式顯得更有力度。比如“難道不是這樣嗎”就比“是這樣”有力得多。因此,反駁中,經(jīng)常使用反問。上述幾例中都含有反問句式。這里再舉一例。 在“文革”中,有人指責抗日戰(zhàn)爭中的百團大戰(zhàn)招惹了日本人,導致他們?yōu)E施暴行,借以攻擊彭德懷。在一次批判會上,彭德懷義正辭嚴地反問道:“請問,‘九一八’日本侵占我國東北是誰招惹來的?‘七七’盧溝橋事變又是誰惹惱了侵略者?我再請問,日本鬼子對我國同胞慘無人道的燒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