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怎樣培養(yǎng)兒童學習的動機 動機,也叫做“愿望”,一個人有沒有良好的愿望,直接關系到其事業(yè)能否成功。愿望首先來自一個人對事業(yè)強烈的責任感。周恩來小時候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天,沈陽東關模范學校的一間教室里,身穿長衫的魏校長正在給學生們上修身課。他問大家:“大家為什么而讀書???” 有的說:“家父掙錢不易,還要供我上學,我要為家父而讀書?!?/p> 有的說:“我讀書是為了光耀門庭?!?/p> 有的說:“我為明理而讀書。” 大家一個又一個的回答,老校長聽了都搖了搖頭。 這時,周恩來從容不迫地站起來,用響亮的聲音莊重地回答:“我為中華崛起讀書?!?/p> 話音剛落,校長被震驚了,沒有想到這個宏愿竟然出自一個十三四歲的少年之口。老校長高興地說道:“好哇!為中華而崛起!為中華而崛起!有志者,應當學習周恩來?。 ?/p> 人的各種活動都是由一定動機引起并且指向一定的目的。動機是激勵人去行動以達到一定目的的內(nèi)在動力。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兒童進行學習活動的內(nèi)部動力。只有激發(fā)了兒童的學習動機,才能調(diào)動兒童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對兒童來說,他們的學習動機在各個年齡階段是不同的,年齡越小學習動機越具體。幼兒期大多數(shù)幼兒學習動機是為了得到家長和老師的夸獎;小學低年級的兒童主要是對學習活動本身或者學習內(nèi)容感興趣,或者是為了得到好分數(shù);而到了小學高年級的兒童則是想成為優(yōu)秀學生,希望升入重點學校;到了中學,特別是高中階段,學生隨著年齡和知識經(jīng)驗的不斷增長和世界觀的形成,他們逐漸產(chǎn)生了與社會要求相適應的學習動機,并且越來越占支配地位。他們認識到學習的社會意義,能夠為將來報效祖國而努力學習等等。 怎樣培養(yǎng)兒童的學習動機呢? 一、 加強學習目的性教育 兒童的學習動機是社會要求的反映,它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父母和老師的要求。如果家庭和學校的要求是一致的,兒童就會形成正確的動機,否則就會抵消和破壞學校教育的作用。 一個外國代表團到一所農(nóng)村小學考察,有個學者問一個女生:“你長大了想干什么?” 女生不假思索地說:“我長大了想嫁人?!?/p> 學者問:“除了嫁人還想干什么?” 女生瞪大眼睛想了一陣說:“我不知道?!?/p> 學者進一步問:“那你怎么知道嫁人呢?” 女生說:“我媽告訴我的。我媽說,長大了嫁個有錢的丈夫,還要到國外去旅游?!?/p> 學者問:“那么老師是怎么與你講的?”女生說:“我忘了。” 當有人請這位學者提意見時,這位學者想了想,要了一張白紙,寫了一個有趣的數(shù)學算式:100+0=50。 大家看了不懂。學者說,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輔相成,是一個有機體。學校教育再好,家庭教育跟不上,那么,這樣教育出來的學生和跛子沒有什么兩樣,而缺乏家庭教育的學生成才者在百分之一以下。 一般來說,動機可以由當前具體事物引起,可以由事物的表象、概念、道德、理想等引起。陳景潤在讀中學時,有一天數(shù)學老師講了一個故事:1742年德國數(shù)學家哥德巴赫提出了一個猜想: “凡是大于2的偶數(shù)一定可以表示為兩個素數(shù)之和,例如4=2+2,6=3+3,8=3+5等等,哥德巴赫自己雖然對此猜想進行了論證,是確實的,可是他無法進行邏輯證明。從此,這道世界難題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數(shù)學家,但是始終沒有人能夠把它攻克下來?!?/p> 老師還說,自然科學的皇后是數(shù)學,數(shù)學的皇冠是數(shù)論,而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冠上的一顆明珠。這是一顆金光閃閃的明珠啊!你們有志氣把它摘到手嗎? 老師的話引起了陳景潤的思考:南朝的祖沖之在世界上第一個較為精確的計算了圓周率,南宋的秦九韶對聯(lián)立一次方程的求解比歐拉早500年,元代的朱世杰的多元高次方程的解法也走在世界的前列,為什么我們國家就不能再出一個數(shù)學家把這顆明珠摘下來呢?老師的話激起了陳景潤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望。在這目標的召喚下,陳景潤夜以繼日地研究,戰(zhàn)勝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終于取得了世界水平的成果。 二、 樹立遠大理想 學習動機與理想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具有遠大理想的兒童,他們的學習動機一般是比較正確的;而理想模糊的兒童,他們的學習動機也往往是不明確的。因此,必須幫助孩子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 理想對于兒童來說,是個很抽象的概念,不能用空洞的說教或者講大道理的辦法去教育。必須針對兒童的年齡特點,采用生動有趣的方法潛移默化地進行教育。遼寧的李潤來的經(jīng)驗就是給孩子講一些科學家的故事。生動形象地進行教育,讓孩子明確學習的意義。他經(jīng)常利用晚飯后或者睡前的時間給孩子講牛頓、瓦特、愛迪生、高爾基、華羅庚、陳景潤等中外名家勤奮學習的故事。當孩子看到水壺里的水開了,壺蓋動起來的時候,就給孩子講瓦特發(fā)明蒸汽機的故事;當孩子遇到難題的時候,就給孩子講陳景潤摘下哥德巴赫猜想這顆明珠的故事。家長的教育,在孩子的幼小心靈里埋下了理想的種子。 兒童以形象思維為主,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為能夠給孩子以親切感、真實感,也容易打動孩子的心靈。平時父母注意拓展孩子的生活領域,也是個好辦法,如讓孩子多看電視、電影、圖書,多去接觸社會生活,多觀察大自然,多儲備事物的表象,多聽榜樣的事跡,在這些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就會萌發(fā)理想。 家長要教導孩子意志堅定,志向如一,中國有句老話叫“糜不有初,鮮克有終?!币馑际钦l都有個充滿信心的開始,但是能夠堅持到底的卻非常少。家長要善于激勵孩子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實現(xiàn)自己的遠大理想。經(jīng)不起失敗和挫折,經(jīng)不起到達成功彼岸之前在茫茫大海中航行時的孤獨和寂寞,就不能開創(chuàng)事業(yè),摘取科學文明的桂冠。 三、 寄予適當?shù)钠谕?/p> 父母對孩子的適當期望,能夠培養(yǎng)兒童正確的學習動機,同時也是孩子學習上進的動力。 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日積月累,逐步地掌握了自然、科學、社會、生活方面的知識,父母對孩子所取得的每一個小的進步要給予客觀的評價。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要給予鼓勵,幫助孩子克服困難。有時候家長的眼神、笑意、點頭、撫愛、夸獎都會觸發(fā)孩子的學習動機。難以想象,孩子沒有父母的鼓勵和鞭策會茁壯成長。 一些父母不能根據(jù)孩子的稟賦或者素質(zhì)以及社會環(huán)境等客觀因素,對孩子的期望過高。孩子在父母的過高期望下,雖然經(jīng)過努力但還是達不到期望的要求時,常會表現(xiàn)失望、灰心、急躁。這種過高的期望,變成了孩子心理上的巨大壓力,阻礙孩子的上進和獲得其本來應有的成績。 因此,對孩子進行教育時,要適應孩子發(fā)展的規(guī)律,在了解兒童已有的知識和理解水平的基礎上,提出“略為超前”的適度教育要求,把兒童發(fā)展的可能性和積極引導兒童發(fā)展兩者辯證的結(jié)合起來,做到既不低估和遷就兒童的年齡特點,也不拔苗助長。以孩子現(xiàn)在已有的水平為基礎,只要他稍有進步,就及時肯定,不再與他人尤其是一些好學生做盲目比較,和孩子制定具體明確又符合孩子實際水平的目標,讓他一層一層地上臺階,切切實實地獲得學習上的成功感,提高孩子學習的信心和興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