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中藥的配伍運用,禁忌,劑量,中藥的熬制方法與服法 | 道醫(yī)網(wǎng)

 鑒益堂 2018-08-04

中藥的應用,主要包括配伍、禁忌、劑量和服法等幾項主要內(nèi)容。掌握這些知識,按照病情、藥性和治療要求予以正確應用,對于充分發(fā)揮藥效和確保用藥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中藥的配伍

配伍,就是按照病情需要和藥物性能,有選擇地將兩種以上的藥物結(jié)合在一起應用。由于人體疾病是復雜多變的,往往數(shù)病相兼,或表里同病,或虛實互見,或寒熱錯雜,憑單味藥便不能照顧全面,就必須適當選用多種藥物配合起來應用,才能適應復雜多變的病情,而獲得安全和顯著的療效。前人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把各種藥物配合后的變化,總結(jié)為相須、相使、相殺、相畏、相惡和相反等6種,加上單行,合稱“七情”。

中藥配伍

(1)單行:單用一種藥物,不須其他藥物輔助就能發(fā)揮治療作用。如獨參湯,單用一味人參大補元氣,治療虛脫等。

(2)相須:兩種功用相類似的藥物合用,能取得協(xié)同作用而互相促進療效。如石膏、知母都能清熱瀉火,配合使同后清熱作用更強。大黃、芒硝都能瀉下通便,配用后瀉下作用更為明顯等。

(3)相使:兩種功用不同的藥物合用,一藥為主,一藥為輔,輔藥能增強主藥的療效。如黃芪茯苓,茯苓可加強黃芪補氣、利水作用。石膏合牛膝,治胃火牙痛,牛膝能引火下行,促使胃火更快地消除等。

(4)相畏:兩種藥物合用后,一種藥物能抑制另一種藥物的烈性或毒性。如半夏生姜,生姜能抑制半夏的毒性。

(5)相殺:一種藥物能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如綠豆殺巴豆,服巴豆中毒,可用綠豆解之。

(6)相惡:兩種藥物合用后,一種藥可減弱或破壞另一種藥物的功效。如生姜惡黃芩,黃芩能降低或消除生姜的溫性;人參和萊菔子同用,就會減弱以致破壞人參的補氣功能等。

(7)相反:兩種藥物合用后,能產(chǎn)生毒性或劇烈的不良反應。如烏頭反半夏、甘草反甘遂等。

以上七類,除“單行”外,其基本精神是說明藥物與藥物配伍后,而有相互促進、相互抑制及相互對抗等作用。其中“相須”、“相使”具有相互促進作用,使藥物更好地發(fā)揮療效,是臨床常用的配伍方法;“相畏”、“相殺”具有互相抑制作用,是臨床應用具有毒性、烈性藥物時的配伍方法;“相惡”、“相反”尤其是相反,具有相互對抗作用,屬于禁忌范圍,原則上不能配合應用。

前人總結(jié)有“十八反”、“十九畏”的記載,茲附錄于下:

十八反:烏頭、附子反半夏、瓜蔞、貝母、白蘞、白及;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苦參、細辛、芍藥。

【十八反歌訣】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及攻烏,

藻戟遂芫俱戰(zhàn)草,諸參辛芍叛藜蘆。

十九畏:硫黃畏樸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烏、草烏畏犀角,人參畏五靈脂,官桂畏赤石脂。

【十九畏歌訣】

硫黃原是火中精,樸硝一見便相爭;

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為上,偏于牽牛不順情;

丁香莫與郁金見,牙硝難合京三棱;

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

官桂善能調(diào)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順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上述“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禁忌,在臨床用藥時,應注意避免配合使用。但在古今配方中也有一些反、畏同用的例子,如臨床上甘遂與甘草同用治療腹水,可以更好地發(fā)揮甘遂瀉水的效能。但由于對十八反、十九畏的研究,有待于進一步探索,故用前應采取慎重態(tài)度。

  2.中藥的禁忌

在用藥時,為了注意安全、保證療效,還須重視禁忌問題。用藥禁忌,除上述配伍中的“相反”、“相畏”外,還有妊娠用藥禁忌和服藥禁忌兩個方面。

(1)妊娠用藥禁忌:婦女在懷孕期間,應特別注意藥物的禁忌,因為有些藥物具有墮胎的流弊,可促使孕婦造成流產(chǎn)的后果。根據(jù)藥物對于孕婦及胎兒損害的程度不同,一般可分為禁用和慎用二類。禁用的大多數(shù)是毒性較強或性味較猛烈的藥物,如斑蝥、水銀、虻蟲、巴豆、芫花、大戟、甘遂、牽牛、三棱、莪術(shù)、干漆和麝香等。慎用的包括活血祛瘀、行氣破滯,以及大熱、大寒、滑利等藥,如紅花、桃仁、牛膝、大黃、芒硝、枳實、烏頭、附子、半夏、南星、冬葵子、薏苡仁、瞿麥和蒲黃等。凡是禁用藥物,都不能使用。慎用藥物,則根據(jù)孕婦體質(zhì)和疾病的具體情況,斟酌使用,但沒有特殊必要時,應盡量避免使用,以免發(fā)生事故。

【妊娠禁忌歌】

蚖斑水蛭及虻蟲,烏頭附子配天雄;

野葛水銀并巴豆,牛膝薏苡與蜈蚣;

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蟬蛻黃雌雄;

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牽牛皂角同;

半夏南星與通草,瞿麥干姜桃仁通;

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膽茅根都失中。

(2)服藥禁忌:服藥禁忌,是指服藥期間對某些食物的禁忌,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忌口”。一般服藥期間,應忌食生冷、油膩、辛辣、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如寒性病不宜生冷、油膩食物;熱性病不宜吃辛辣等食物;瘡瘍皮膚病不宜吃魚、蝦、牛、羊等腥羶及刺激性食物;經(jīng)常頭暈、失眠、性情急躁的患者,應忌胡椒、辛辣、酒茶等物。上述情況應向患者說明,以免影響療效。還有文獻上有甘草、黃連、桔梗、烏梅忌豬肉;薄荷忌鱉肉;茯苓忌醋;蜂蜜忌蔥;土茯苓、使君子忌茶等記載,是說明在服用某些藥物時,對某些食物不能同食。由于對這些問題還必須進一步研究,故目前仍應持慎重態(tài)度。

  3.中藥的劑量

藥物的劑量,主要涉及度量衡問題。所謂度量衡,是指測定物體的長度、體積和重量的方法的總稱。它包括相應的單位、數(shù)值及器具。度用來計量物體的長度,單位如尺、寸、米等;量計量物體的體積,單位如升、斗、毫升等;衡稱量物體的重量,單位如斤、兩、克等。

人云:“中醫(yī)不傳之秘在用量上”,說明藥物劑量的重要及正確掌握的不易。藥物用量的大小,可決定整個方劑的性質(zhì)、功效和主治?!秱s病論》方藥療效卓著,已為后世醫(yī)家無數(shù)次驗證,但經(jīng)方的劑量問題,一直是人們研究、爭論的熱點問題,時至今日,尚無一個比較統(tǒng)一的結(jié)論。

有鑒于此,我們依據(jù)柯雪帆教授全面考察的論點,結(jié)合現(xiàn)代經(jīng)方家們臨床實際應用的經(jīng)驗,暫記于下,僅供參考。

(1)容量

古代容量:1斗=10升,1升=10合,1合=10撮;另外,還有1方寸匕=10刀圭。

現(xiàn)代公制容量:1升=1000毫升,1毫升=1000微升。

古今公制容量:1斗=2升,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1方寸匕=5毫升,1刀圭=0.5毫升。

(2)重量

漢晉制斤=16兩,1兩=4分,1分=6銖,1銖=10黍;另外,還有1方寸匕、1寸匕、1刀圭等。

現(xiàn)市制:1斤=16兩,1兩=10分,1分=10厘,1厘=10毫。漢晉制與現(xiàn)市制折算:1斤=4.8兩,1兩=3錢,1分=75厘,1銖=12.5厘,1黍=12.5毫;1方寸匕=5分,1寸匕=3分,1刀圭=5厘。

為了計算方便,大致上漢晉的3斤為現(xiàn)市制的1斤,1兩約合現(xiàn)市制的3錢。然而,由于《傷寒雜病論》中的多數(shù)方劑,1劑,日分3服,則每1劑等于現(xiàn)在的3劑,故直接可按1兩約等于現(xiàn)市制的1錢折算。

現(xiàn)市制與公制的折算斤=500克,1兩=31.25克,1錢=3.125克,1分=0.3125克,1厘=0.03125克,1毫=0.003125克。

以件數(shù)或體積計算藥物質(zhì)童:附子中等者1枚10—15克,附子大者1枚20—30克,杏仁50枚15克,桃仁50枚15克,栝萎實(今之瓜蔞)中等者1枚60—80克,梔子14個7克,石膏雞子大56克,芒硝1升62克,半夏半升42克,五味子半升38克,香豉半升48克,麻仁半升53克,吳茱萸1升70克,葶藶子半升62克,麥冬半升45克,赤小豆1升156克,虻蟲30個10克,水蛭(大小相差很大)30個約為40克。

在確定劑量的時候,要根據(jù)患者的年齡、體質(zhì)強弱、病程久暫、病勢輕重以及所用藥物的性質(zhì)和作用強度等具體情況來進行全面的考慮。一般是:老年人氣血漸衰,對藥物的耐受力較弱,特別是作用峻烈的攻病祛邪藥物易損正氣,適當?shù)陀诔扇肆?小兒5歲以下通常用成人量的1/4,五六歲以上可按成人量減半用;體弱患者也不宜較大劑量,久病患者又應低于新病患者的劑量。老年人及身體已極度衰弱者用補藥時,一般劑量可較重,但開始時的劑量宜輕,逐漸增加,否則藥力過猛而病者虛不受補,反而萎頓。若屬竣補藥物,則用量尤不宜重。就病勢而言,凡病勢重劇而藥力弱、藥量輕,則效果不佳;病勢輕淺而藥力猛、藥量過大極易損耗正氣,這些也是必須充分注意的。至于藥物方面,質(zhì)輕的用量宜輕,質(zhì)重的可稍大;性味濃厚,作用較強的用量可較小,性味淡薄或作用較溫和的,可用較大量。而毒性藥則須嚴格控制劑量在安全限度內(nèi)。除峻烈藥、毒性藥和某些精制藥劑外,一般中藥的常用內(nèi)服劑量(即有效劑量)為5—10克,部分常用量較大的15—30克。

  4.中藥的熬制方法與服法

用法,是指常用湯劑的煎煮應當注意的事項以及各種藥劑的服用方法。

煎煮湯藥是最常用的一種制劑形式。煎藥用水和火候都有一定要求。用水必須潔凈,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來水,井水則須選擇水質(zhì)較好的。煎藥時,先用適量水在容器內(nèi)浸藥令勻,用水量應以淹沒藥物或稍髙為度。至于火候的控制,則主要取決于不同藥物的性質(zhì)和質(zhì)地,通常發(fā)散藥及其他芳香性藥物都應避免久煎,應當用“武火”迅速煮沸數(shù)分鐘后,改用“文火”略煮即可,以避免久煮而致香氣發(fā)散,藥性損失。而補益滋膩藥物則大多可以較久煎煮,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藥力完全。其他如貝殼、甲殼、化石及多數(shù)礦物藥入湯更宜久煮。在一個處方中如果各個藥物的性質(zhì)和質(zhì)地有顯著差別,就應當分別先后、次第煎煮,其中的芳香藥等則須待礦物、貝殼及某些根類藥物先煮沸約10分鐘后再放入。有些粉末狀藥物及細小植物種子,可用紗布包裹煎煮,使不致浮散,以便飲服。若處方中有不宜煎煮的藥物,可另行溶化(如芒硝),然后與煎取的其他藥液混合。方劑中液態(tài)藥物(如竹瀝、姜汁等)亦不入煎,與其他藥液混合即得。較貴重的藥物(如人參、三七、川貝母)通常多制成散劑與煎得的其他藥物藥液同服。膠質(zhì)藥物如鹿角膠、龜板膠等則當另行烊化,然后混合其他藥汁服用。

服藥方法,湯劑都宜于溫服;發(fā)散風寒藥最好是熱服;嘔吐或藥物中毒,宜小量頻服;用從治法時,也有熱藥冷服或涼藥熱服的。丸、散等固體藥劑,除特別規(guī)定以外,一般都用溫開水吞服。

服藥時間,也必須根據(jù)病情和藥性而定。一般說來,滋補藥宜在飯前服;驅(qū)蟲藥和瀉下藥大多在空腹時服;健胃藥和胃腸刺激性較大的藥物宜于飯后服;其他藥物一般也宜在飯后服;而安眠的藥物則應睡前服。無論食前或飯后服藥,都應略有間隔,如飯前后1—2小時,以免影響療效。

一劑中藥,1天通常服3次。病緩可服2次;而病重病急的可隔4小時左右服藥1次,晝夜不停,使藥力持續(xù),有利于頓挫病勢。在應用發(fā)汗、瀉下等藥時,若藥力較強,要注意病者個體差異,一般以得汗、瀉下為度,適可而止,不必盡劑,以免汗下太過,損傷正氣。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