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世界上大約有 2500種蟬,主要分布在溫帶和熱帶之間。我們常說的蟬一般指的是金蟬,體格較大,是昆蟲綱同翅目蟬科昆蟲的代表種,成蟲又稱蚱蟬、黑蟬,叫聲似“知了,知了”,聲音高亢激昂,喜歡棲身柳、楊、果樹等闊葉樹木,不喜歡松、柏等針葉樹木。在2500多種蟬中,目前只有金蟬因個大肉多被列入了人類的菜單,當然,主要是列入了中國人的菜單。目前也只有這種金蟬(蚱蟬)開展了人工養(yǎng)殖。 蟪蛄是一種較小的蟬,我們稱之為“小金蟬”或“金姐溜猴”,分布廣泛,在初夏鳴叫從早到晚,叫聲不如黑蚱蟬的聲大。因其太小,吃起來口感沒有金蟬好。其身體色彩較為豐富,通體布滿斑紋,其叫聲尖銳婉轉,類似于“伏了,伏了”的發(fā)音,有的地方稱它為“伏了”。 與金蟬比較,蟪蛄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古人有“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的說法,是說其生命短促。蟪蛄一般愛棲身松柏等針葉樹上,不喜歡闊葉樹木。 宋朝詞人柳永寫的“寒蟬凄切,對長亭晚”,說的就是蒙古寒蟬。其體型中等介于黑蚱蟬和蟪蛄之間,大約一個半才及金蟬大。其特別之處是通體帶有綠色,其老熟成蟲亦如此,猶如布滿銅銹的青銅物件,此蟬很喜歡與黑蚱蟬混居在一直,使人難以分辨。它極為機警敏感,很難捉到。其鳴聲較為低沉,叫的聲音好象“雅思達,雅思達”,世人很難理解它為什么鳴叫不停,其實它是在召喚雌蟬前來交配。 斑衣蠟蟬,可以說是最好看的蟬,民間俗稱“花姑娘”、“花蹦蹦”等。不同齡期體色變化很大,小齡若蟲體黑色,上有許多小白點。大齡若蟲身體通紅,體背有黑色和白色斑紋,成蟲后翅基部紅色。蠟蟬很會跳躍,在多種植物上取食,喜棲椿樹,故又稱為“椿蹦”。因作為食品口感不是太好,主要是藥用,其蟲體曬干后可入藥,稱為“樗雞”。斑衣蠟蟬是多種樹木上的重要害蟲之一,分布在東北、華北、華東、西北、西南、華南等地區(qū)。 動物界的跳躍冠軍沫蟬,又稱吹沫蟲,生活在植物葉片上,身長只有五、六毫米,能分泌泡沫狀物。有專家研究認為,沫蟬是世界上跳躍最高的動物,雖然他身體只有5毫米,但是它卻能跳到70厘米,這個相當于一個人往上跳210米,比螞蚱、跳蚤跳的高多了。 姬蟬學名山西姬蟬,體型較小,復眼暗紅色,鳴叫為高低相間且短促的“嗞嗞”聲,常在低矮灌木、喬木、草葉甚至地面上鳴叫,分布于陜西、山西、河北、北京等地。因其較小,北方人并不喜愛將它作為食品。 紅眼蟬,體長一般為三、四厘米,主要分布在美國的衣阿華州、威斯康星州、密歇根州和印第安納州等。據(jù)介紹,雄性紅眼蟬能發(fā)出3種不同的鳴聲:集合聲,交配前的瘋狂求偶聲,被捉住或者受驚飛走時的粗厲警告性鳴叫聲。 十七年蟬,世界名蟬,主要分布在美國,一種在地下蜇伏17才能出土的蟬。據(jù)科學家研究,十七年蟬的這種奇特的長期地下蜇伏生活方式,為的是避免天敵的侵害并安全延續(xù)種群。十七年蟬的鳴聲十分響亮,生物學家曾測量蟬鳴音量高達94分貝,如同大型飛機從頭頂飛過。美國多名專家預測,17年蟬將在2030年出土300億只,甚至可能達到數(shù)千億只,那將是一種十分壯觀的自然景象。 作者:馬仁華(動物養(yǎng)殖研究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