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常說的“出五服”或者“沒出五服”,其實就是家族親屬關系遠近的關系!在古代是指五種喪服,后來演變?yōu)槲遢吶?。即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自己,就是五服。像一些地方說的“五服之內為親”,意思就是說,血緣關系在五代人之內的都是親人!超過五代的則是“出五服”了! 下面就結合農村的一些實際情況簡單聊一下,以供參考: 一、什么是五服?一般常說的出沒出服,就是指五服!最早出現(xiàn)在儒家典籍《儀禮》喪服篇中商周時期根據(jù)血緣關系所制定的五等喪服制度,由重至輕分別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故稱“五服”,一般越親,則服重!具體表現(xiàn)為: 1、斬衰: 為最重的一等喪服,一般服喪三年(實為25個月) 因以最粗的生麻布制成,衣袖口處不縫邊,簡陋粗惡,猶如刀割斧斬,而喪服上衣為“衰”,因此,被稱為“斬衰”。 適宜人群:臣為均,子為父,未嫁女或回歸宗族的已嫁女為父,妻為夫,承重孫為祖父等。 2、齊衰: 與斬衰服飾材料相同,衣緣袖口也縫邊,但稍顯齊整,所以被稱為“齊衰”。 但會根據(jù)服喪期時間和用杖與否分成四類: 齊衰三年:需用杖,并服喪三年。一般適用于父親已離世后,子女為離世母親。 齊衰杖期:需用杖,并服喪一年。一般適用于父親在世,子女為離世母親,或者是丈夫為妻子。 齊衰不杖期:不用杖,但服喪一年。一般適用于為祖父母、兄弟姐妹,已嫁女為父母等。 齊衰三月:不用杖,但服喪三月。一般適用于為曾祖父母、高祖父母。 3、大功: 也稱為“大紅”。一般用粗熟麻布制成,服喪大概九個月,不用杖。 適宜人群:堂兄弟、未嫁堂姐妹、已嫁姑或姐妹、已嫁女為伯叔父、兄弟等。 4、小功: 也稱為“小紅”,一般用稍粗熟麻布制成,服喪五個月,不用杖。 適宜人群:祖父的兄弟及其妻、父親的堂兄弟及其妻、父親的堂兄弟之子、已嫁堂姐妹、外祖父母等。 5、緦麻: 為最輕的喪服,以最細的熟麻布制成,服喪三個月。 適宜人群:本宗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等,外姓的外甥、外孫、女婿、舅父、姨兄弟、表兄弟、岳父母等。 另外,在五服之外,古代還有一種更輕的喪服叫作“袒免”。意思是:袒,即袒露左肩;免,即不戴冠。 例如新朋好友去奔喪,也要披麻的。 二、農村常說的“五服”,實為九族!對于在農村常說的“五服”,其實是指九族,即: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自己、兒子、孫子、曾孫、玄孫。 而對于這九族之外的家族成員,就是“出五服”的人了!也就關系越遠了! 像這種五服說法,應該是農村最普遍的吧! 三、農村往往是小圈子家族社會!會以“五服”關系分成若干家族!要知道,一般在村里你會發(fā)現(xiàn),大多只有一兩個姓氏而已!像我們村里,姓氏主要有兩個,但大多農戶家不是姓王就是姓張!其實對于一個姓氏的農戶來說,就是一個家族衍生而來的! 但隨著時間的發(fā)展,也會不斷衍生新的后代!漸漸的就會發(fā)現(xiàn),雖然同屬于一個姓氏,但往往有婚喪嫁娶之事時,并不是所有同姓的農戶家都會參與,而是只是家族關系較近的一些農戶才參與。一般這時候就會常常聽老人說,這家怎么沒來呢?!原來是已經出五服了! 因此,在村里即便是同姓,也會被分成若干個家族!一般有婚喪嫁娶之事,也大多參與者為家族成員為主,而其他家族成員為輔! 以上僅供參考,作為專注于農村領域的一枚新農人,歡迎關注我,了解更多農村新鮮有趣的事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