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竹雕 在中國,早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就出土的“西漢彩漆龍紋竹勺”是最早的竹刻藝術(shù)品。宋代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中更是記載了漢代竹刻技藝已出現(xiàn)了“留青”的刻法。
元末陶宗儀《輟耕錄》描述了南宋藝人詹成制作雕竹鳥籠的高超技藝水平,詹成也是有記載最早的竹刻大師。
而竹雕的“鼎盛”時期,還是接下來的明清時代。此時刀、竹與紙、筆,僅僅是材質(zhì)的不同,其意境的追求已別無二致。在藝術(shù)旨趣上,可謂是“竹雕”等同于“文人畫”了:
趙汝珍在《古玩指南·竹刻》中這樣概括:'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與書畫同,不過以刀代筆,以竹為紙耳。' 簡單地講,這是由“形”入“質(zhì)”:如果說先前的蘇東坡、文同還是愛竹之神情姿態(tài)的話,此時的文人已進一步也愛玩起了竹之“質(zhì)地”。 竹雕松鶴筆筒 明代 朱鶴 制 南京博物館藏 竹雕松鶴筆筒上的提款(拓印) 朱鶴 制 自明代正德、嘉靖之后,幾乎每個時期都有一些杰出的藝術(shù)家涌現(xiàn)出來,最終形成地方性的傳統(tǒng)手工藝術(shù),后世據(jù)此劃分出幾個著名的竹雕流派,其中最著名的應(yīng)屬“嘉定派”。 嘉定派最早的創(chuàng)始人是朱鶴,在嘉定竹刻藝術(shù)中,以朱鶴祖孫三代最為著名。朱鶴,字子鳴,號松鄰,他擅長詩文書畫,精雕鏤藝術(shù)。 竹根雕“五子戲米勒” (及背面) 寧波博物館藏 明代 朱鶴 制 有記載稱,其子朱纓,號小松和其孫朱稚征,號三松,均能繼承父業(yè)。 竹雕“劉阮入天臺香筒” 明代 朱纓 制 竹雕“劉阮入天臺香筒” 木制的底與蓋 明代中期開始,竹刻成為了專門的工藝美術(shù)種類。明中葉至清,竹刻工藝日益繁榮,名家輩出。當(dāng)時盛產(chǎn)竹子的江南嘉定和金陵也自然成為了竹刻的兩大中心。嘉定派擅長用深刻、浮雕、圓雕的手法來雕刻作品。
竹雕“劉阮入天臺香筒” 明代 朱纓 制 上海博物館藏 竹雕“仕女圖”筆筒 明代 朱稚征 制 故宮博物院館藏 竹雕“仕女圖”筆筒 明代 朱稚征 制 故宮博物院館藏 竹雕“仕女圖”筆筒 題款特寫 竹雕“仕女圖”筆筒 題款特寫 三松都有極高的藝術(shù)修養(yǎng),從傳統(tǒng)繪畫、書法、篆刻等藝術(shù)中借鑒、吸收精華,并巧妙地應(yīng)用到竹刻作品中。一首竹筒上的宋詞,使得“物”與“字”在意趣相得益彰,且看它的圖與詞,我們才知道竹雕的鼎盛,實是名不虛傳:
竹雕“高士圖”筆筒拓片 朱稚征 制 竹雕“高士圖”筆筒的拓片題詩 該題款為一首宋詞(釋文如下):
“梅子黃時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 笑漸不聞風(fēng)浙杳多情卻被無情惱?!?/span> ---蘇軾 《蝶戀花》 落款則是: “唯翁道兄,戊子春日李流芳書于玉峰”。 竹雕“高士圖”筆筒上的題詞 朱稚征 制 三松所刻作品神形兼?zhèn)?,意境悠遠,留下了風(fēng)格鮮明、美輪美奐的竹刻藝術(shù)品,并且影響了后世竹雕的流傳風(fēng)格,嘉定派也成為了當(dāng)時全國竹刻藝術(shù)最大的流派。 其后涌現(xiàn)了一大批竹刻名家,代表有:侯崤曾、沈大生、、王之羽、王質(zhì)、吳之潘、施天章、封錫祿、周顥、顧玨、張希黃等。金陵派則由濮仲謙創(chuàng)立,竹刻特點偏向中國文人畫形式,工藝上以天然形態(tài)稍加鑿磨,技法以淺刻為主,時人稱之“大璞不斫”。 竹根雕壽星(及背面) 明代 侯崤曾 制 上海博物館藏 嘉定派之外,還有金陵派、浙派、徽派等等。 明清竹雕筆筒 明代這些優(yōu)秀的竹雕作品以刀代筆顯現(xiàn)筆墨意趣,境界“簡樸高雅”,流傳作品文人氣息濃郁,顯示了較高的藝術(shù)品位。 明清竹雕欣賞 刀工流暢 畫意明確 意境深刻 ·是要點· 竹雕擺件 明清竹雕文房擺件 明清竹雕筆筒 竹雕筆筒
竹雕拈花仕女香筒 明代 竹刻筆筒 明代 竹雕童子壽仙擺件 明代 竹雕童子壽仙擺件 明代中晚期老竹雕劉海戲金蟾(及背面) 竹雕文房 吳之璠竹林七賢竹筆筒 明清竹雕文房擺件 鏤空竹雕山水人物香筒 竹雕文房 明代 竹雕文房 明代 聲明 | 非個人轉(zhuǎn)載,請先聯(lián)系后臺以獲得許可。
謝謝欣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