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頭伏的第一天,小伙伴做好準備,最悶最熱的日子來啦! 這個時候,比天氣更“火爆”的就是“冬病夏治”! 據(jù)說在一周前,全國很多中醫(yī)醫(yī)院已經(jīng)“預約”爆滿了。每年人們都攜老帶小,排著長隊去貼敷“三伏貼”。這場面,真叫一個壯觀!
話說,三伏貼從不缺乏“鐵粉”……不少人現(xiàn)身說法,夏天貼了三伏貼之后,轉過年冬天愣是沒喘! 對于那些平時體質弱、愛感冒、常哮喘的小伙伴來說,是不是很心動? 夏天貼個膏藥,冬天就能不哮喘,不犯氣管炎,真的那么神奇? 藥娃今天就來講一講,三伏貼里究竟裝的什么藥! 鏘鏘鏘!先來介紹一下“三伏貼”的大名!它就是“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法”。 什么叫冬病夏治?其實在藥娃過去的文章里也講過(戳這里)。 中醫(yī)認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一些冬季容易發(fā)生的疾病,主要是以素體陽虛,又外受寒邪為本,而盛夏“三伏”是全年氣溫最高,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 此時借天、人陽盛之時,疾病緩解之期,采用溫熱助陽的藥物進行治療,可激發(fā)人體的陽氣,增強抗病御寒能力、祛除體內沉寒痼冷之宿疾,達到不發(fā)病或少發(fā)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法”是選用一定的藥物制作成貼敷膏,在人體的穴位上進行貼敷從而治病、防病的中醫(yī)特色外治法。由于是利用夏至后三伏時期來貼敷,故簡稱為“三伏貼”。 清代名醫(yī)張潞的《張氏醫(yī)通·喘門》中記載:“諸氣門下喘。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未有不應。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獲效。 方用白芥子凈末一兩、延胡索一兩,甘遂、細辛各半兩,共為細末入麝香半錢,杵勻,姜汁調涂肺俞、膏肓、百勞等穴,涂后麻冒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 如今的“三伏貼”基本沿用《張氏醫(yī)通》記載的處方,以炒白芥子、元胡、甘遂、細辛、干姜等為基本方,或結合臨床經(jīng)驗進行適當加減。 現(xiàn)在中醫(yī)院采用的貼敷膏均由專用制劑室在無菌、清潔環(huán)境下制備,并密封、冷藏保存,安全是有保障滴。 三伏貼不是“萬能貼”,什么病都能治,什么人群都適合。 從古至今,三伏貼主要適合于中醫(yī)辨證屬陽虛為主,或寒熱錯雜以寒為主的人,在秋、冬、春季容易反復發(fā)作或加重的慢性、頑固性肺系(呼吸系統(tǒng))疾病。 最近,北京市中醫(yī)管理局就下發(fā)了《2018年北京中醫(yī)藥“冬病夏治三伏貼”工作方案》,對適宜人群和適應癥提出精準要求:僅可對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ㄖ夤苎?、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及小兒、老年(60歲以上)體虛易感冒、反復咳喘(呼吸道感染)人群開展冬病夏治穴位貼敷。 不屬于上述病癥的患者,到正規(guī)醫(yī)療機構咨詢??漆t(yī)生,選擇其他適宜的冬病夏治方法。 穴位貼敷部位一般以人體的十二經(jīng)及督脈腧穴為主。 治療肺系疾病的常用的穴位:肺俞、心俞、膈俞、膏肓、定喘、中府(均為雙側)。 每次選用3個腧穴(一般多選用前三個腧穴),若局部有破潰或者瘢痕,可以選擇其他3穴。 根據(jù)患者的體質、病情辨證,可加取風門、脾俞、腎俞、足三里、大椎、天突、神闕、關元、中脘、內關等穴。每個患者的情況不同,貼敷的穴位也不同。 傳統(tǒng)穴位貼敷時間為農(nóng)歷三伏的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共貼敷3次。一般3次為一個療程,每年貼1~2個療程,連續(xù)治療3年為佳。 聽起來是不是很神奇?三伏貼就跟泡臘八蒜似的,還得挑日子!可是……萬一錯過了時間,還有沒有后悔藥可吃呢? 莫慌!專家表示,在三伏期間的任何時間都可進行貼敷,但每次應間隔7~10天。貼敷以晴天的10:00~17:00為佳。 貼敷時間的長短,一般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度。因貼敷的藥物(如白芥子等)對皮膚有較強的刺激性,因此藥物在皮膚留置的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以成人4~6小時,兒童1~4小時為宜。 吃瓜群眾表示:三伏貼反正是外敷藥物,貼一貼總是有益無損嘛……其實,事情不是這樣滴! 下面幾類人群,是絕對禁用“三伏貼”的:
![]() 三伏貼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療,正在服藥的慢性病患者不要盲目減藥、停藥哦!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三伏貼是含中藥成分的,紅外貼、磁療貼等不能作為“三伏貼”使用!所以建議到醫(yī)院貼敷,由專業(yè)人員操作和指導,不要上網(wǎng)買藥、自行貼敷哦~ 小號文章均為藥娃原創(chuàng)或特邀作者獨家授權發(fā)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