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因我而存在,還是我因世界而存在。這問題看起來很深奧,也許你不能立刻回答,相信你一定曾經(jīng)思考。哲學家爭吵不休,科學家沒有證據(jù),詩人卻可以浪漫地想象。 裁 屈原在《天問》中曾經(jīng)一口氣提出了一百多個問題,蘇軾也曾經(jīng)問蒼天,“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東坡先生回答不了世界和我之間的關系,只能酒后抒懷,但是明代大儒王守仁卻有自己的思考。 裁 泛海 明代:王守仁 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云過太空? 夜靜海濤三萬里,月明飛錫下天風。 注釋: 1、險夷:崎嶇與平坦,引申為艱難與順利。滯:凝積,不流通 2、飛錫:錫杖,即和尚的禪杖。多指和尚云游。天風:天地之正氣。 王守仁,別號陽明,是明代思想家、軍事家,更是心學的集大成者。他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物追求至理的方法,轉而提倡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真理。王陽明的學說打破了當時儒家理學對于思想的禁錮,開拓了視野,漸漸成為那個時代思想界的一種風尚。 裁 王守仁五歲時還不會說話,卻能默記祖父為他讀過的文章。二十七歲中了進士,之后從刑部一個主事一直做到兵部尚書,歷經(jīng)千辛萬苦。他也多次遭到貶謫,還親自帶兵打仗,設計平定盜匪,得到皇帝嘉獎。他剛開始受到朱熹思想影響,還為了實踐“格物致知”,“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后來在貴州龍場悟道,終于成就一派陽明心學。 這首《泛?!芬鈶B(tài)瀟灑,豪情滿懷,表達了作者不計榮辱的淡然心態(tài)。詩的頭兩句“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云過太空?”,人世間的艱難和順暢,詩人原本就不放在心中,如同浮云掠過天空,心中不留下任何痕跡。 裁剪 也像海上風云變幻,只要心不動,就不怕巨浪滔天。這兩句表現(xiàn)了詩人堅毅無畏的品質,同時也反映了王守仁的哲學觀:“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讓心靈達到純明境界。 裁 三、四兩句描寫了詩人心中的感受,在這靜謐而遼闊的大海上,自己就好像手拿著錫杖,駕著天風,在月光下飛越“海濤三萬里”,本是驚濤駭浪的驚險航程,在詩人看來卻是富有詩意的旅行。 王守仁的心學著作《傳習錄》中也提倡說,“可知充天塞地中間,只有這個靈明,人只為形體自間隔了。天地鬼神萬物離卻我的靈明,便不存在了?!焙唵蔚卣f,似乎有點像笛卡爾所說的“我思故我在”,但是心學更強調“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到一切事物,也就是知行合一,這是心學的本體論與修養(yǎng)論直接統(tǒng)一的表現(xiàn)。 王守仁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正如王陽明在他的另一首詩中吟誦的那樣,“詩從雪后吟偏好,酒向山中味轉佳。”仔細體會,看看能否理解心學的玄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