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經(jīng)秦始皇墓》許渾
龍盤虎踞樹層層,勢入浮云亦是崩。
一種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漢文陵。
秦始皇統(tǒng)一了中國,推動了經(jīng)濟(jì)、文化的發(fā)展,是作出了巨大歷史貢獻(xiàn)的。但他又是一個暴君,實行專制主義,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受到后人的譴責(zé)。許渾這首詩抒寫了他行經(jīng)秦始皇墓時的感想。
“龍盤虎踞樹層層,勢入浮云亦是崩?!边@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龍盤虎踞地勢雄峻綠樹一層層,哪怕高入浮云最終也要塌崩。
秦始皇墓位于陜西臨潼縣東約五公里的下河村附近,南依驪山,北臨渭水。他建成于公元前210年,墳丘為土筑,經(jīng)二千年的風(fēng)雨剝蝕,現(xiàn)存高四十三米,周長二千米。陵墓落成之初,墳上“樹草木以象山”。在山光水色的映照下,在空曠的平地上托起的這座山一樣巨大的墳塋,這就正如首句形容的那樣,給人以“龍盤虎踞”之感。詩人在墓前駐足,目光從墓基轉(zhuǎn)向墓頂,見到的是層層綠樹,直上云天。眼前的高墳,不象征著秦始皇生前的煊赫聲勢嗎?“勢入浮云亦是崩”,覆亡之迅速和秦始皇在位時不可一世的聲勢,恰恰形成極富于諷刺性的鮮明對照。詩人將無比豐富的歷史內(nèi)容熔鑄在這簡短的七個字里。一個“崩”字,聲如裂帛,宣告了秦皇已死,秦朝已亡。
“一種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漢文陵。”小詩的后兩句是說,嬴政和劉恒同樣葬在青山秋草里,人們卻只去參拜漢文帝劉恒的霸陵。
這兩句與前兩句似斷實連,詩意從“崩”字悄悄引出,不著痕跡的進(jìn)一步寫出了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的徹底崩塌。同樣是青山秋草,路人卻只向漢文帝陵前參拜。漢文帝謙和、仁愛與儉樸,同秦始皇的剛愎、兇殘和奢靡正好是強(qiáng)烈的對比。對于仁君和暴君,人們自會作出自己的評判。末句一個的“唯”字,鮮明的指出了這一點。后兩句表面看來似乎把筆墨蕩開,從秦始皇寫到了漢文帝,從詩人自己寫到了“路人”,實際上卻有形愈松而意愈緊的效果。
這首詩深厚有味,通過對比手法來對歷史人物加以抑揚,反映了作者對剛愎殘暴的統(tǒng)治者的憤恨和對謙和仁愛的統(tǒng)治者的懷念,詩意縝密,字挾風(fēng)雷,輕巧疏宕,唱嘆有情,富有優(yōu)美的藝術(shù)魅力。
附錄《途經(jīng)秦始皇墓》許渾
龍盤虎踞樹層層,勢入浮云亦是崩。
一種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漢文陵。
譯文
注釋 名家點評 宋·范晞文《對床夜語》:《始皇墓》云:“一種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漢文陵,”曹鄴亦有“行人上陵過,卻拜扶蘇墓”,扶蘇非有德于人者,意亦不如許。 宋·謝枋得《注解選唐詩》:漢文霸陵與秦始皇墓相近,秦皇墓極其機(jī)巧,漢文陵極其樸略,千載之后,衰草頹墳,尤異也。然行路之人拜漢文陵,而不拜秦皇墓,為仁不仁之異,至是有定論矣。 明·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此與李涉《上襄陽于司空》詩相并,末句首用“唯”字最有味,稱美一人,彼不足稱者自見于言外。放英曰:此謂題一外引證。 清·賀裳《載酒園詩話》:昔人你退之“一間茅屋祭昭王”為晚唐第一,余以不如許渾《經(jīng)始皇墓》遠(yuǎn)甚:“龍蟠虎踞樹層層······”本詠秦始,卻言漢文。韓原詠昭王廟,此則于題外相形,意味深長多矣。 清·葉矯然《龍性堂詩話》:同題始皇陵,王維“星辰七曜隔,河漢九泉開”,許渾“種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漢文陵”,元好問“無端一片云亭石,殺盡蒼生有底功”,侈語、冷語、謾罵語,各有其妙。 清·潘德輿《養(yǎng)一齋詩話》:《始皇墓》云:“一種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漢文陵”。亦森竦而無發(fā)露痕也。 近代·俞陛云《詩境淺說續(xù)編》:始皇墓自牧火宵焚,久已沙沉白骨,漢文帝云唐時未遠(yuǎn),尚有夕陽下馬之人:仁暴之懸殊若此。伊古以來,萬乘尊榮,而一杯埋滅者,何止登封之七十二君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