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乖 I'm good! 過于乖巧的孩子,會發(fā)展出假性人格。 編輯|排版:喜晶晶(沈晶晶) 問 陳醫(yī)生您好!
我兒子11歲,剛上初中,突然變得十分厭學。
我和丈夫都是博士畢業(yè),是單位研究項目的骨干,具有高級職稱。多年努力只為給孩子良好的經濟基礎和家庭支持,所以我35歲才生孩子。
我們對孩子的方方面面都要求嚴格,爸爸很愛兒子,但學習上卻會責打孩子。 而我以不厭其煩的說為主,經常給他講我們當初如何克服重重困難,最終獲得成功的例子,以期望能鼓勵他能夠定住一切壓力,成為男子漢!
兒子小時候很聽話,放學就回家做作業(yè)! 現(xiàn)在他上的是重點初中,以前雖然成績優(yōu)良,但不夠優(yōu)異和突出,勉強達到重點線。 后來他卻與幾個不愛學習的小學同學、以及校外的不良少年交上朋友。 上次去聽您的講座,您談到“言傳不如身教”,我不禁思考著——難道是我們說得太多? 可是我們夫妻倆平時在家里也很愛學習的呀! 他爸爸和我總是盡量擠時間,孩子做作業(yè),我們做學問,一起沉浸在學習的氛圍中。
可現(xiàn)在孩子還是厭學,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哄也哄了,這種狀態(tài)持續(xù)了三個多月。 有一次,我和他爸爸罵狠了,他居然說不想讀書了,他恨透了學校、老師、數學和英語!他還不如死了算了!
現(xiàn)在真是急死人了,我們到底該怎么辦? 信往: 老話說,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聽話怎么辦——打一頓就好了! 但就像您說的,孩子厭學之后,父母挖空心思、用盡方法——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哄也哄了……好像沒有什么用,孩子不但沒有好轉,甚至說不如死了算了! 為什么會這樣呢? 其實只要您與先生靜靜坐下來,回顧孩子成長中的點點滴滴,便會發(fā)現(xiàn)厭學這一不合理的現(xiàn)象,其實有著最合理的解釋。 在這里,我想向您提第一個問題:是怎樣的生活歷程,造就孩子出現(xiàn)厭學? 回答這個問題,對父母們可能會有很大的困難和阻力??! 那么我們在研究怎么讓孩子不厭學之前,先來看看這個孩子身上,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導致他居然會有這樣的行為發(fā)生。 01 厭學的孩子到底在“厭”著什么 子不教,父之過;子教了,又是誰之錯呢? 在信中,您提到您和先生 “對孩子方方面面都要求嚴格”,看上去教子有方,其實可能意味著——你們要把孩子復制出一個和父母一樣的“優(yōu)秀作品”。 這樣的孩子小時候會十分乖巧,看似抗壓能力十足。其實孩子很可能未曾在內心建立屬于自我的動力,只是迎合家長的需要,并且發(fā)展出了假性人格。 (假性人格:根據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的理論,因養(yǎng)育環(huán)境不能適應孩子,孩子生長出來假性自體。而只有真實自體才能感到真實和真誠;虛假自體在關系中會隔離掉自己的真實感受,變得討好,但當事人也會感受到難以言說的壓抑。) 孩子曾經的刻苦學習,很可能是出于父母的高要求,無意識中為了討好父母,而迫不得已采取的臨時策略。 而內在動力的建立,需要讓孩子的學習感受建立在分享、愉快、自我激勵的情感色彩之上。 您可以試著自己體會一下,家里學習氛圍的樣子是什么: ——壓抑的,還是喜悅分享的? ——簡單重復性的,還是充滿探索興趣的? ——強迫的,還是自覺自愿的? 如果孩子學習的目的,僅僅聚焦于“獲得父母的贊許”,接下來他還得陷入郁悶、無奈卻又不得不做的境況,那么學習便成為孩子“一切痛苦的根源”。 您還提到與先生總是以孩子的學習,作為試圖塑造孩子成功感的核心,以嘮叨、責罵來重復灌輸正確的道理。 這種教育方式看上去簡單高效,但即便父母的道理獲得孩子思想上的認可,父母重復的語調、內容……很容易激發(fā)孩子內心的厭煩。 毀掉一首好歌的最好方法是,把它設為起床鬧鐘鈴聲,毀掉一個孩子學習熱情的方法也是同理。 全家一起學習是好事情,但氣氛卻被搞成科研實驗室般嚴肅、壓抑,對于一個亟需建立探索興趣的孩子而言,內心的會感受到的,除了厭惡,可能就只剩痛苦了。 說到底,孩子對學習的抵制,其實很可能是對無法停止的“重復”的反抗,是孩子無意中試圖擺脫“父母的強迫和壓制”的方式。 02 什么才是“言傳身教的榜樣” 我們做父母的,容易把反復講道理誤以為是“言傳”; 把自己身體力行的苦著、干著、學習著……誤以為是“身教”; 把自己所期許的那個未曾達到的目標誤以為是“榜樣”。 多年的診療中,我總是看到神采飛揚、自信滿滿的父母,與悲觀失落、窩窩囊囊的孩子——這樣的組合。
為什么總會出現(xiàn)這樣的配對?
父母的人生無法替代孩子的人生,如果孩子尚未有機會去體驗屬于自己的苦難時,父母便將自己人生路上的克制、挫折對著孩子過度渲染,父母傳達的高濃度痛苦,會使孩子內心滋生出大量對困難的恐懼。 接下來,“爸爸媽媽可以克服學習困難,而我根本不行”——這種自我貶低和壓抑,可能會成為孩子唯一得到的自我認知。 于是真正的困難尚未來臨,孩子便停止腳步——看上去是孩子無能無力,其實是外界過度渲染導致孩子的社會性退縮。
失敗比爭取成功更容易、更輕松、更自由,人類害怕成功遠甚于恐懼失敗。 孩子通過提前自我挫敗解救了過度恐懼、卑微和弱小的自我。
父母越看重什么,在哪方面越表現(xiàn)得成功,孩子就只有用流失什么來挫敗父母,以圖讓自己被緊緊禁錮的自我、從父母的壓制中獲得釋放。
說到這里,到底什么是“身教”? 所謂“身教”,富含的是過程性、體驗式、創(chuàng)造性的內涵,其關鍵核心在于角色分工和交流互動,雖然過程繁復,卻飽有著參與者們身體力行的投入。 比如一個父親把數學題設計為操場上同時相對出發(fā),速度不同并計量時間的游戲,游戲粗糙,但身體力行的參與和探究是孩子興趣之源。 厭惡語文的孩子,父母繪聲繪色地講述武俠小說的故事,以激發(fā)文字在孩子情緒上的共鳴。 同理,榜樣的力量,是來自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非重疊往復的灌輸。
03 為什么刻苦的孩子,反而容易有貪玩的玩伴 好孩子上課堂,壞孩子逛四方。 貪玩而自我放逐的伙伴,往往對痛苦學習的孩子是很有魅力。 一個成績優(yōu)異但學得很苦的女孩,在神經衰弱求治時告訴我——她羨慕班級里最逆反的男孩子。 后來她成了男孩的女朋友,和男孩在一起釋放的輕松、快樂,讓她不能自己,數次離家。 在她看來“男孩的人生才是快樂老家”!
另一個男孩卻在一群破罐子破摔的伙伴那里找到了自信、自尊與認同。而這個男孩從小到大,無論如何努力都會招致父母“更上一層樓”的要求和鼓勵,而非來自父母的欣賞和認可。 您在信里提到了對孩子的“鼓勵”,其實鼓勵,經常都是壓力的代名詞。 迫切需要釋放壓力的孩子們,在不良伙伴們欣賞、佩服的眼光中找到了自我價值和認同感。 男孩告訴我,即使他明知這種來自小伙伴們的認可是一種幻象,但他卻像上癮一樣無法自拔。
還有一個男孩,給我表達過: “其實我知道父母說的都是為我好。但是每當我試圖向他們訴說學習困難、心情郁悶的時候,總是招來他們的蔑視和粗暴的壓制?!?/p> “簡單的要求”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雖然看上去很便利。但背后折射出的,是父母空寂和貧乏的情感,并且缺乏對孩子的尊重。 我們去試著理解、認可、包容、而不立刻評判的傾聽孩子,才是促成和解的重要的途徑。 04 家有厭學孩子怎么辦?
從信中,我還無法判斷您與孩子的情感狀態(tài),所以只能給出多種經驗,供您參考。
對于父母與子女,當孩子出現(xiàn)某些行為問題和成長煩惱時,父母需要的是情感層面的關系處理,而不是簡單的消滅某種行為的方法。
具體的處理建議如下: 首先認同孩子的不良情緒具有合理性,在傾聽中加以收納,采用尊重、可協(xié)商的態(tài)度,來和孩子進行討論,那么父母所給出的合理的應對方式才可能被孩子真心所接納。 因為合理的行為、態(tài)度,源于我們認可了所有人類情感都是合情合理的。 不合理的行為、態(tài)度,也源于我們只認可積極的情感,而視負性情緒為洪水猛獸。
偏偏人類情感世界的情緒,無論積極的還是負性的,越不被認可越痛苦,越痛苦所積蓄的能量越大,最終爆發(fā),決堤涌出、造成破壞也是必然。 到這里又可以看到一個家族秘密:無法忍受孩子表露消極情緒和錯誤觀點的父母,往往也是防御、回避自我那些曾經糟糕的情感體驗。 真正的學習型的家庭,并不太會用嘮叨、而是通過一系列身體力行的游戲、實驗、活動來完成學習歷程。 和家庭成員“分享”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愉悅,主要是來自探索未知所激發(fā)的好奇心和快樂,而非預先設定好的特定目標和結果。
如果一個活人什么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堪比提前宣告死亡,還有任何樂趣可言嗎?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有著很大的區(qū)別——既然學校教育在“教育”中,那么家庭教育就不在“教育”中,而是在“交流與互動”中。 同理,學習如果成為厭惡、痛苦情感的凝縮時,解決之道也不在學習里,而在學習之外的情感世界里。 祝天下的父母幸福,收獲天然血緣關系里那份不了的情緣! 如果喜歡本文,給我們一個贊或者評論哦! 作者介紹 陳嶸(psy東耳) 云南中醫(yī)學院心理學與生理學教授 精神科副主任醫(yī)師 |
|
來自: 咨詢師曹麗君 > 《兒童青少年100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