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治方] 對“狀如常人”無癥狀并伴膽石癥的患者,處方為:柴胡10克,廣木香10克,枳殼10克,廣郁金10克,元明粉10克,茵陳10克,一周服5劑,可防止復(fù)發(fā)。 治膽囊炎,不論急、慢性,除用中藥疏肝利膽,理氣化瘀或通里攻下外,常配合耳穴敷貼療法,療效較好。 最早介紹的耳穴敷貼,要貼較多穴位,如肝、膽、胰;肝陽1、2、輪1;以及神門、交感、腎上腺等穴位。在耳殼內(nèi)外相對處均在香桂活血膏上粘王不留行子貼在指定穴位上,并囑患者不斷自己以手按壓,以加強(qiáng)刺激,每天換一耳(即今日貼左耳,明日貼右耳),如此交替,以10次為1療程,可連用2~3療程。 在用耳穴敷貼過程中,還囑病人買豬蹄熬湯吃,以促進(jìn)小結(jié)石排出。此法對泥沙樣結(jié)石的排出,確有一定療效,但大的結(jié)石療效不理想。 用此法改良,只需貼肝、膽、胰3個穴位,即在二側(cè)耳殼上先用龍膽紫在穴位上作好標(biāo)記,然后用香桂活血膏剪成細(xì)條,按穴位距離放上王不留行子3粒,貼在耳殼,第二天即可囑病人自己對鏡操作換另耳敷貼,方便而實用,??墒购芏嗖∪税Y狀獲得緩解,且可少吃油膩飲食而不發(fā)。 [辨證方] 1、熱 證 (1)若陰傷而陽熱過亢者,兩脈細(xì)小弦滑數(shù),心煩口干急躁,夜寐夢多,形體消瘦,午后低熱,當(dāng)用養(yǎng)血柔肝折熱法:金鈴子10克,元胡6克,香附10克,旋覆花10克,柴胡6克,夏枯草10克,郁金6克,焦三仙各10克,杏仁10克。 (2)膽囊炎早期,右脅下作痛,舌苔糙垢很厚,舌質(zhì)紅且干,脈弦滑而數(shù),大便干結(jié),小便赤少,此為膽熱郁滯,氣機(jī)不暢,治宜清泄膽熱,疏調(diào)氣機(jī),以緩疼痛。處方:柴胡6克,黃芩10克,旋覆花10克,片姜黃6克,杏仁10克,蘇子梗各10克,焦三仙各10克,檳榔10克,雞內(nèi)金10克。 (3)茵柴清膽湯,治急性膽囊炎。 北柴胡6克 茵陳蒿9克 大黃3克 黃連6克 丹皮9克 銀花9克 大青葉9克 枳實9克 烏藥9克 梔子6克 豬苓15克 甘草9克 上12味,加水800毫升,加熱煮取200毫升,濾過;殘渣再加水400毫升,煮取150毫升,濾過,合并兩次濾出液即得。每日1劑,分2~3次溫服。 (4)以虎杖二金湯加減治療急性膽囊炎20例,有的并發(fā)有膽結(jié)石,且有的見明顯黃疸(另加茵陳、柴胡各10克)均收良效?;⒄?0克 郁金15克 金鈴子10克,水煎服,每日1劑。虎杖可用川大黃代替,量須減半。 2、虛 證 (1)新清膽湯,治膽囊炎。 生黃芪31克 金錢草62克 滿天星31克 威靈仙31克 柴胡12~24克 白芍12~15克 郁金12克 蒲公英24~31克 延胡索9~12克 白花蛇舌草31克 淮山藥24克 雞內(nèi)金9~12克 水煎服,每日1劑,20劑為一療程。 體弱氣虛者,可加重黃芪為64克;常出汗者,加浮小麥31~62克、麻黃根12克;血虛者,加雞血藤24克;如無氣滯腹痛,可去延胡索;胃納已復(fù),則淮山藥或雞內(nèi)金可酌去一味;惟若有膽道泥沙結(jié)石者,則雞內(nèi)金應(yīng)保留于整個療程中;惡心嘔吐者,加法半夏、竹茹;便秘,加酒軍;腹脹痛,加芒硝。 3、實 證 (1)膽囊炎膽石癥的病機(jī)主要是濕阻中焦,肝膽郁熱,治宜燥濕健脾,舒肝理氣,方用平胃散及大小柴胡湯加減:蒼術(shù)9克,姜川樸6~9克,青陳皮10~15克,姜半夏9克,大黃320克,郁金15~60克,白芍15克,金錢草30~60克,白花蛇舌草15~30克,蘆根30~60克,莪術(shù)6~15克,片姜黃15克,甘草9克。 此方具有燥濕健脾、舒肝理氣、活血消炎、溶排結(jié)石之功,經(jīng)臨床驗證,膽囊炎用上方加減常能收到較好療效。如有健康疑問,可到全球醫(yī)院網(wǎng)公眾號(webQQYY)咨詢。(責(zé)任編輯:羅燕平) ![]()
![]() |
|
來自: 子孫滿堂康復(fù)師 > 《膽囊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