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古代中國還是現(xiàn)代中國,人情往來都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畢竟誰都有需要幫助的時候,但提起借錢,很多人可能還是會忍不住苦下臉,原因無他,實在是坑人的太多了。 正如網(wǎng)上那句自嘲的段子說得那樣,現(xiàn)在這時代,有錢的不是大爺,借錢的才是大爺,說起來幾年前小編家親戚因為生意上周轉(zhuǎn)不靈,向小編爸媽借了幾萬元周轉(zhuǎn),當時因為都是認識的,大家也沒多想。 加上除了小編的爸媽,其他人也借了錢,于是天真的我們就認為此事萬無一失,直到此后不久這個親戚跑路,大家才知道自己那時候有多蠢。自然的,錢是肯定拿不出來了,有句話不是說得好嘛!每個不肯借錢的天使,都曾經(jīng)被傻逼傷過心。 但今天我們可不是要說這些不正能量的事,而是說一個70年前寫下的借條,如何在多年后成就了一段感人的佳話,那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抗日戰(zhàn)爭期間的電視劇,有一句話經(jīng)常從八路軍戰(zhàn)士的口中說出,但是在某些特殊時期,急需物質(zhì)的戰(zhàn)士們還是不得不從老百姓手中獲得一些補給,當然,他們是絕不可能白拿的,而是對每一份借來的物資都打上明明白白的欠條。 哪怕老百姓主動要求送給他們,也堅決不肯收下,展現(xiàn)了那個時代軍人們的風骨。 這里給大家介紹兩張借條,第一張是1946年的借條。 在物資緊缺的年代,商人郭建英曾經(jīng)借給根據(jù)地1100萬法幣購買所需物資。后來郭建英的后代找到了父親留下的借條,便找到政府,看看如今還能不能兌現(xiàn)。政府并沒有因為這是幾十年的東西而怠慢,反而通過多方查證,明確了欠條的真?zhèn)魏?,將郭老當年借給八路軍的欠款按照當今的物價標準如數(shù)歸還。 相比之下,另一張欠條的數(shù)額小得多,也是在40年代,也就是70多年前,但政府的做法卻同樣令人感動。欠條的主人是一個周模旦的人,曾經(jīng)借給八路軍100斤糧食。這張欠條后來在革命遺址中被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政府的一層一層上報,最終找到了周模旦的后人,對所欠下的糧食加倍進行了歸還。 古有諺語: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八路軍能得到老百姓的愛戴和支持,長長久久地走下去并贏得最后的勝利,正是因為他們嚴明的紀律和誠信的品質(zhì),讓人民看到了希望,知道只要這樣的領導者,才能帶給新中國一條出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