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的記憶方法是存在的,這能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以下分享的是老師結合記憶理論和實際學習生活總結出來的一套記憶方法和習慣,相信能幫助到大家。 湯老師 掌握知識是一個主動的信息加工過程,而不是結果或產物。 學習不等于將知識強灌入腦子中,而是要當事人參與到學習過程。 要想真正掌握某個知識,僅僅是被動接受結果遠遠不夠,必須要通過主動地吸收和推理,賦予知識以結構和意義,才能實現(xiàn)知識的真正“私有化”,也就是所謂的“記得住”。 簡言之就是:主動學習+理解吸收,這也是學習記憶總原則,否則任何方法都是鏡花水月。 學習要“慢”。 我曾經(jīng)2天時間看完《愛的藝術》,之后寫了篇日記總結: “快速”給我?guī)砗艽蟮膲毫?,且收獲不大,感覺更多的是一種完成欲主導,但對掌握知識基本沒有意義,只能說是一種先睹為快,以及心理上自欺欺人的“成長”滿足。之后我又花了很長時間重新研讀這本書,并寫下讀書筆記。 善于做摘要,撰寫學習筆記。 以學習記憶理論為例,第一遍沒做筆記,學完就忘記的差不多,如果從頭再看一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 但如果邊學邊做摘要,然后系統(tǒng)整理成學習筆記,6、7本書大約也就2萬字左右,精華都濃縮出來了,再去學習就省時省力。 但僅僅是做筆記并不夠,深入學習掌握,還需要理論聯(lián)系實際。 將日常的收獲、感想、體會不斷充實到筆記中,以《理解人性》學習為例,不僅是書本知識筆記,還融入日常體會,不斷充實豐富人性知識。 善于意義化、結構化知識。 能儲存在長期記憶中的知識,基本都是結構化的或對我們有意義的信息。 以意義為例,有一個好久不用的QQ小號931971693至今仍記得住,就是因為簡單劃分后“93/19716/93”,19(7+1)6正好是1986,是我的出生年份,對我非常有意義。 以結構化為例,我通常是根據(jù)目錄建立知識樹,讓知識立體化,這一步非常簡單也非常有效,記住了一棵樹就基本記住了所有知識點。 不過有一個問題,這樣建立的一大塊知識還是會在記憶中形成孤島,如何與其他知識、其他學科建立聯(lián)系,這就需要后續(xù)的觸類旁通了,需要仔細的思考和相當?shù)臅r間積累。 積極利用自我檢測和生成效應。 心理學家做過試驗,自我檢測效果要遠遠好于復讀和背誦,更加有利于知識的掌握、理解,自我檢測本身很簡單,知識需要克服一點惰性。 另外,生成效應是更好的知識掌握方式,要求我們不僅要接受知識,更要對知識有自己的理解,以自己的語言文字就行輸出。 生成效應有很多方式,比如向同學朋友講解(學霸都喜歡幫人答疑),開設網(wǎng)絡博客寫心得體會(優(yōu)秀的人基本都開設博客不是沒有原因的),等等。 每天頭腦風暴。 每天給自己空出半個小時時間,或者散散步,或者沉思,在頭腦中對今天所學的做一個梳理、再現(xiàn),在頭腦中整理出知識體系。 這一點也是我最喜歡的和最大的記憶收獲,效果非常好。 其實隨時隨地都可以做,上下班路上,睡前,早起等等。 當然,僅僅依賴高效記憶方法是不夠的,必須保證必要的時間投入,輔以主動的思考,汗水+技巧才是記憶王道。 至于“高效”,就看你要速度還是效果了!
|
|
來自: 網(wǎng)火燎原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