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鄭谷
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
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
這是一首詠物詩。作者詠菊,通篇不著一“菊”子,但句句卻未離開菊:從菊的貌不驚人,寫到人們愛菊,進(jìn)而寫到菊花的高尚品格,點出他詠菊的主旨。很明顯,這首詠物詩是詩人托物言志的,用的是一種象征手法。
“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边@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公子王孫啊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論,重陽節(jié)人們采擷株株菊花插戴于鬢上。蓬蒿是一種野生雜草。菊,僅從其枝葉上來看,與蓬蒿有某些類似之處,那些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孫,是很容易把菊當(dāng)做蓬蒿的。詩人劈頭一句,就告誡他們不要把菊通蓬蒿相提并論。這一句起得突兀,有高屋建瓴之勢,并透露出對公子王孫的鄙視。作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次句緊承首句點題。每年陰歷九月九日,是人們所共知的重陽節(jié)。古人在這一天,有登高和賞菊的習(xí)慣,飲菊花酒,佩茱萸囊,還采擷菊花插戴于鬢上。詩人提起這古老的傳統(tǒng)風(fēng)習(xí),就是暗點一個“菊”字,同時照應(yīng)首句,說明人們與王孫公子不一樣,對于菊是非常喜愛尊重的。這兩句,從不同人對菊的不同態(tài)度,初步點出菊的高潔。
“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小詩的后兩句是說,秋晨菊花包含露水濕潤晶瑩,縷縷幽香飄滿池岸,令人心曠神怡。
后兩句是全詩的著重處,集中的寫了菊的高潔氣質(zhì)和高尚品格“露濕秋香滿池岸”,寥寥七字,寫秋天早晨的景象:太陽初升,叢叢秀菊,飽含露水,濕潤晶瑩,明艷可愛;縷縷幽香,飄滿池岸,令人心曠神怡。菊花獨具的神韻風(fēng)采,躍然紙上。在這里,“濕”字很有講究,讓人想見那片片花瓣沾滿露珠,分外滋潤,分外明麗。“滿”字形象貼切,表現(xiàn)出那清香如何沁人心脾,不絕如縷。從中我們不僅看到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菊花和那特定的環(huán)境、特定的氛圍交織融合起來的所產(chǎn)生的魅力。詩人在描寫菊的氣質(zhì)之后,很自然的歸結(jié)到詠菊的主旨:“由來不羨瓦松高”。瓦松,是一種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處的植物。初唐崇文館學(xué)士崔融曾作《瓦松賦》,其自序云:“崇文館瓦松者,產(chǎn)于瓦霤之上······俗似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蓖咚呻m能開花吐葉,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沒有什么用處,所以“桐君(醫(yī)師)莫賞,梓匠(木工)難甄”。作者以池岸邊的菊花與高屋上的瓦松作對比,意在說明菊花雖生長在沼澤低洼之地,卻高潔、清幽,毫不吝惜的把它的芳香獻(xiàn)給人們;而瓦松雖居高位,實際上“在人無用,在物無成”。在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賦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榮利的思想品質(zhì)?!坝蓙怼迸c“不羨”相應(yīng),更加重了語氣,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氣節(jié)。這結(jié)尾一句使得全詩的主題得到點明,詩意得到了升華。
詠物詩不能沒有物,但也不能為寫物而寫物。純粹寫物,即使逼真,也不過是物的復(fù)制,不過是“襲貌遺神”,了無生氣。這首詩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是寄寓著作者的思想感情。這哪里是寫菊,分明就是詩人自己的象征。
附錄《菊》鄭谷
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
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
譯文
公子王孫啊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論, 重陽節(jié)人們采擷枝枝菊花插戴于鬢上。 秋晨菊花飽含露水濕潤晶瑩,縷縷幽香飄滿池岸, 但它從不羨慕雖踞高位卻毫無用處的瓦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