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取一個合格的全口義齒模形,得先了解無牙頜的解剖標志與基托的關(guān)系! 先整體的了解一下上下頜的解剖標志然后再一個個地分析它們與假牙基托的關(guān)系 上頜 1切牙乳突 2 唇系帶 3頰系帶 4上頜結(jié)節(jié) 5翼突切跡 6顫動線 7腭小凹 1.切牙乳突 是制作臘提和排牙時有用的參考標志,在天然牙列,中切牙唇面位于乳突中點前8-10毫米,尖牙頂邊線通過切牙乳突的中點,只做參考、、也有個體差異,要結(jié)合多種情況確定) 2、3唇頰系帶的假牙要做切口讓開,做個別托盤時要適當多讓開2毫米, 3 頰系帶(每邊有兩條。遠中的會短一點,甚至有個別人的不明顯) 4.上頜結(jié)節(jié)是支持上口假牙固位的重點之一,特別是牙槽低平的,假牙基托一定要延伸包住兩邊結(jié)節(jié)。利用兩邊的倒凹卡住假牙基托固位。 5.翼突切跡 6.7.假牙基托后緣止于顫動線,蓋至雙側(cè)翼突切跡,腭小凹是軟硬腭結(jié)合處,中線兩側(cè)的兩個凹陷是腭部小黏液腺導管的開口,(下圖B) 顫動線就在腭小凹的后2毫米范圍內(nèi)。(下圖) 以上頜的。 再整體的看看無牙下頜的解剖標志 1舌系帶 2頰系帶 3頰棚區(qū) 咬肌切跡 4舌骨后窩 6磨牙后墊 1、舌系帶 2、頰系帶; 相應的假牙基托要作缺口讓開,做個別托盤時也要多讓開2毫米 3、頰棚區(qū) (圖B)是下牙弓的承受區(qū),所以對下頜假牙很重要,它的界限是:內(nèi)側(cè)是剩余牙槽嵴,外側(cè)是內(nèi)斜嵴,近中是頰系帶,遠中是咬肌。位于咬肌切跡的前方。 咬肌切跡(下圖A區(qū)), 頰肌及遠中的咬肌常被頰部脂肪遮擋,取模時,必須推開頰部脂肪,圖未推開要恰當處理這個區(qū)域,防止印模不全,基托過度伸展則會引起不適,或大張口時肌肉會將假牙推脫
4舌骨后窩; 假牙的后緣一定廷伸到此區(qū),在下假牙固位里起到間接固位的作用 利用基托的彈性能把下義齒卡住。所以這標志對下假牙的固位非常重要,在印模時此處托盤一定要夠長到 6磨牙后墊, (下圖)下頜最后的那個磨牙遠中覆蓋厚的黏膜的三角形區(qū)域稱為磨牙后墊, 基托必須覆蓋磨牙后墊。 定合平面時的參考;合平面常在磨牙后墊的中點到上1/2的水平 以上圖片大多是摘自《全口義齒教程》 了解了無牙頜的解剖標志與假牙基托的關(guān)系后,我們心里就的底了。那里該到位,那個地方該多讓開點。(過長的往往是系帶區(qū),過短的有下頜舌翼區(qū)和頜結(jié)節(jié)區(qū)) 我總結(jié)了4種的取模方法, 1,一次取模法(建議少用,取出的模型大而全,邊緣過長) 2,二次取模法(制作個別托盤,取標準的功能印模) 3,舊牙取模法;(可以取出很標準的功能印模和壓力印模,但咬模前別忘了要先修改; 修改 基托-----應該加長?...還是.磨短? 修改牙合面----逐步加高?或減低?直至恢復正常的垂直距離(高度), 4,自凝基托+臘堤取模法;(簡化了程序可讓患者少走一趟,而印出的模比二次取模法更方便,解放了我們的雙手,不用一只手扶著托盤的手柄另一只手牽拉口角。壓力更均勻與舊牙取模一樣效果,) 還有一種說法; 1,一次取模法; 應盡量選擇深度、寬度差別多的托盤, 取出的模往往是大而全,基托該延伸到的邊緣只能靠經(jīng)驗來猜了,然后到戴牙的那一步再作修改 誤差。 一次取模法適用于一類(RRRI)的牙槽脊。 牙槽的四種分類; 2,二次取模法 以上課件來自徐國強老師 |
|
來自: 安琪兒uwar2xnx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