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相思》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這首詩是抒發(fā)“閨怨”的名篇,構(gòu)思比較新穎奇巧。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上片全是寫景,暗寓戀情。前三句以流水比人,寫少婦丈夫外出,隨著汴水、泗水向東南行,到了遙遠(yuǎn)的地方;同時也暗喻少婦的心也隨著流水而追隨丈夫的行蹤飄然遠(yuǎn)去。第四句“吳山點點愁”才用擬人化的手法,婉轉(zhuǎn)的表現(xiàn)少婦思念丈夫的愁苦。前三句是陳述句,寫得比較隱晦,含而不露,如若不細(xì)細(xì)體會,只能看到汴水、泗水遠(yuǎn)遠(yuǎn)流去的表面意象,而看不到更深的詩意,這就辜負(fù)了作者的苦心。汴水發(fā)源于河南,古汴水一支自開封東流至今徐州,匯入泗水,與運河相通,經(jīng)江蘇揚(yáng)州南面的瓜洲渡口而流入長江,向更遠(yuǎn)的地方流去。這三句是借景抒情,寓有情與無情之中,使用的是暗喻和象征的手法。“吳山點點愁”一句,承“瓜洲古渡”而入?yún)堑兀皡巧?,寫得清雅而沉重,是上片中的佳句?!皡巧近c點”是寫景,在這里,作者輕輕一帶,著力于下面的“愁”字,就陡然使詞義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吳山之秀色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只見人之愁苦如山之多且重,這是一;山也因人之愁而愁,這是二;山是愁山,則上文之水也是恨水了,這是三。一個字點醒全片,是何等之筆力!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毕缕钦f,思念呀,怨恨呀,哪兒是盡頭,伊人呀,除非你歸來才會罷休。明月下我獨自倚樓眺望遠(yuǎn)方。
下片直抒胸臆,表達(dá)少婦對丈夫長期不歸的怨恨。前三句寫她思隨流水,身在妝樓,念遠(yuǎn)人兒不見,思無窮,恨亦無窮。“悠悠”二字,意接流水,筆入人情。“恨到歸時方始休”一句,與《長恨歌》中的“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各擅勝場?!堕L恨歌》寫死別,故恨無絕期;這首詞寫生離,故歸就無恨。“恨到歸時方始休”,句意拙直,不加藻飾,然而深刻有味,情真意真。末句“月明人倚樓”是畫景也是情語。五字包攏全詞,從而知道以上的想水想山,含思含恨,都是人于明月下、倚樓時的心情;剪影式的畫幅,又見出她茫茫然遠(yuǎn)望馳思,人仍未歸,恨意難休,幾乎要化為山頭望夫石了。
這首詞寫一個閨中少婦,月夜倚樓眺望,思念久別未歸的丈夫,充滿無限深情。此作采用畫龍點睛之筆,最后才點出主人公的身份,突出作品的主題思想,因而給讀者留下強(qiáng)烈的懸念。
在藝術(shù)上,這首詞以恨寫愛,用淺顯流暢的語言,和諧的音律,表現(xiàn)人物的相思之痛,離別之苦,特別是那一派流瀉的月光,更烘托幽怨哀傷的氣氛,加強(qiáng)了藝術(shù)感染力,顯示出這首小詞言簡意富,詞淺味深的特點。
附錄《長相思》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譯文
注釋 名家點評 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此詞若“晴空冰柱”,通體虛明,不著跡象,而含情無際。由汴而泗而江,心逐流波,愈行愈遠(yuǎn),直到天末吳山,仍是愁痕點點,凌虛著想,音調(diào)復(fù)動宕入古。第四句用一“愁”字,而前三句皆化“愁”痕,否則汴泗交流,與人何涉耶!結(jié)句盼歸時之人月同圓,昔日愁眼中山色江光,皆入倚樓一笑矣。 《詞譜》卷二:《長相思》,唐教坊曲名。此詞“汴水流”一首為正體,其余押韻異同,皆變格也。此詞前后段起二句,俱用疊韻。 《刪補(bǔ)唐詩選脈箋釋會通評林》卷六十引黃升云:樂天此調(diào),非后世作者所能及。 《蓼園詞選》引沈際飛云:“點點”字俊。 《白香詞譜箋》卷一謝朝征云:黃叔升云:此詞“汴水流”四句,皆說錢塘景。按泗水在今徐州府城東北,受汴水合流而東南入邳州。韓愈詩“汴泗交流郡城角”是也。瓜州即瓜州渡,在今揚(yáng)州府南,皆屬江北地,與錢塘相去甚遠(yuǎn)。叔陽謂說錢塘景,未知何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