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 味辛;性平。 ①《本經(jīng)》:味辛,平。 ②《本草再新》:味苦辛,性微涼,無毒。 ③《醫(yī)林纂要》:苦辛甘,寒。 【歸經(jīng)】入脾、胃經(jīng)。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經(jīng)。 ③《本草經(jīng)疏》:入手太陰、足陽明經(jīng)。 【功效】 解暑化濕,辟穢和中。 【功能主治】 感受暑濕;寒熱頭痛;濕潤內(nèi)蘊;脘痞不饑;惡心嘔吐;口中甜膩;消洵。用于濕濁中阻,脘痞嘔惡,口中甜膩,口臭,多涎,暑濕表癥,頭脹胸悶。 ①《本經(jīng)》:主利水道,殺蠱毒。 ②《翟公炮炙論》:生血,調(diào)氣與榮。 ③《別錄》:除胸中痰癖。 ⑤《中藥志》:發(fā)表祛濕,和中化濁。治傷暑頭痛,無汗發(fā)熱,胸悶腹?jié)M,口中甜膩,口臭。 ⑥《綱目》:消癰腫,調(diào)月經(jīng)。 ⑦《現(xiàn)代實用中藥》:為芳香性健胃、發(fā)汗、利尿藥。用于冒寒性頭痛,鼻塞,神經(jīng)性頭痛,傳染性熱病,腹痛,腰腎痛,結(jié)石等。 以全草入藥。有解熱清暑、化濕健胃、止嘔的作用。 【別名】 蕳、蘭、蘭草、水香、都梁香、大澤蘭、蘭澤、燕尾香、香水蘭、孩兒菊、千金草、省頭草、女蘭、香草、醒頭草、石瓣、針尾鳳 【方劑】:七葉蘆根湯《增補評注溫病條辨》;五葉蘆根湯《重訂廣溫?zé)嵴摗?span lang="EN-US"> 【用藥禁忌】:陰虛、氣虛者忌服?!?span lang="EN-US">得配本草 》:胃氣虛者禁用。 【功效分類】:祛濕藥;祛暑藥;調(diào)經(jīng)藥。 【炮制方法】:揀凈雜質(zhì),用水洗凈,撈出,稍潤后,除去殘根,切段,曬干。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佩蘭的地上部分。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0g;鮮品可用15-20g. 2.佩蘭能引起牛羊慢性中毒,侵害腎、肝而生糖尿病。 3.鮮葉或干葉的醇浸出物含有一種有毒成分,具有急性毒性,家兔給藥后,能使其麻醉,甚至抑制呼吸,使心率減慢,體溫下降,血糖過多及引起糖尿諸癥。 4.口服佩蘭能引起小鼠動情周斯暫停,排卵受到抑制。 佩蘭100%水煎劑,用試管稀釋法,對白喉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八疊球菌、變形桿菌、傷寒桿菌等有抑制作用。其揮發(fā)油對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1、用于濕阻脾胃、脘腹脹滿、濕溫初起,以及口中甜膩等癥。佩蘭氣味芳香,善于化濕醒脾,功效與藿香相似,治療濕阻脾胃癥候,兩藥往往相須為用。本品氣味清香,性平不溫,故又為治療濕溫病癥要藥,常與藿香、黃芩、苡仁等藥配合應(yīng)用。此外,又適用于濕熱內(nèi)阻、口中甜膩多涎、口氣腐臭之癥。 2、用于暑濕癥。佩蘭能醒暑化濕,用于內(nèi)蘊、畏寒、發(fā)熱、頭脹、胸悶、胃呆等癥,常配合藿香、厚樸、荷葉同用。 3、農(nóng)歷五月以后,天氣漸漸炎熱,百蟲孳生,易發(fā)瘟疫(傳染病),民間流傳有“端午節(jié),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的諺語,故防疫禳災(zāi)成為端午節(jié)民俗的主要內(nèi)容。 4、佩蘭氣味芳香,辛能發(fā)散,香能去穢,故其有化濕解暑的功效。可用于治療外感暑濕或濕溫初起,癥狀表現(xiàn)為無汗發(fā)熱、胸悶腹?jié)M。脾經(jīng)濕熱(口中甜膩、多涎、口氣腐臭)者也適用。 5、夏季防暑佩蘭10克,洗凈切碎,沖入開水泡10分鐘。有解暑避濁、化濕和中的功效。適用于流行性感冒、頭痛鼻塞、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癥。 5、佩蘭、金銀花、野菊花、綠豆衣各10克,加水煎湯,代茶飲用,可加白糖調(diào)味,適用于痱子初起時。 6、疰夏該病主要表現(xiàn)為夏季長期發(fā)熱、食欲不振、消瘦、口渴、皮膚干燥等?;颊叨酁樾?,多由排汗機能發(fā)生障礙引起。方用西瓜翠衣15克,烏梅、藿香、佩蘭各10克,煎湯,加冰糖少許。 7、治狐臭:茵陳、香薷各30克,蘆根45克,藿香、佩蘭各10克,茉莉花5克,研為粗末,水煎代茶飲。每日1劑,能清熱利濕、芳香化濁。 8、佩蘭藥酒治夏天蚊蟲叮咬,用佩蘭葉搓出水后搽于被咬處,可立止蚊蟲叮咬之瘙癢,如加配藿香泡酒外搽則療效更佳。 9、藥浴佩蘭煎水沐浴,古時即有此風(fēng)俗。因其含有揮發(fā)油,可抑菌殺菌,能預(yù)防和治療多種夏季皮膚病的發(fā)生,還可起到開竅提神、祛風(fēng)止痛、舒筋活絡(luò)等醫(yī)療保健作用。 10、藥枕佩蘭古時又稱為“醒頭草”。將佩蘭置于枕芯做內(nèi)枕,可起到芳香行散、開竅提神之功效,有助于治療鼻塞、神經(jīng)性頭痛、感冒性頭痛。 11、香囊中國民間端午節(jié)佩香囊的習(xí)俗極為古老,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內(nèi)裝佩蘭的香囊。將佩蘭放入香囊內(nèi)佩帶,具有芳香化濁辟穢的功效,可以預(yù)防多種呼吸道疾病。 佩蘭 - 用藥禁忌 1、陰虛、氣虛者忌服。 2、《得配本草》:胃氣虛者禁用。 1、治脾癉口甘:蘭草(煎湯服)。(《素問》) 2、治五月霉?jié)?,并治穢濁之氣:藿香葉一錢,佩蘭葉一錢,陳廣皮一錢五分,制半夏一錢五分,大腹皮一錢(酒洗),厚樸八分(姜汁炒),加鮮荷葉三錢為引。煎湯服。(《時病論》芳香化濁法) 3、治秋后伏暑,因新癥觸發(fā):藿香葉一錢五分,佩蘭葉二錢,薄荷葉-錢,冬桑葉二錢,大青葉三錢,鮮竹葉三十片。先用青箬葉一兩,活水蘆筍二兩,煎湯代水。(《增補評注溫病條辨》七葉蘆根湯) 4、治溫暑初起,身大熱,背微惡寒,繼則但熱無寒,口大渴,汗大出,面垢齒燥,心煩懊憹:藿香葉一錢,薄荷葉一錢,佩蘭葉一錢,荷葉一錢。先用枇杷葉一兩,水蘆根一兩,鮮冬瓜二兩,煎湯代水。(《重訂廣溫?zé)嵴摗?span lang="EN-US">五葉蘆根湯)。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藿香、佩蘭、香薷蘭,三藥皆有解暑發(fā)表作用,治暑月形寒飲冷,脘腹痞悶吐瀉等癥,常相須為用。然藿香善于理氣止嘔,為治濕郁氣滯嘔逆之要藥;佩蘭芳香性平,長于去陳腐,辟穢濁,為治脾濕口甜口臭之良藥;香薷和中兼利小便,且有較強之發(fā)汗力。 1.《本草綱目》:按《素問》云,五味入口,藏于脾胃;以行其精氣,津液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美所發(fā)也,其氣上溢,轉(zhuǎn)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王冰注云,辛能發(fā)散故也,李東垣治消渴生津飲用蘭葉,蓋本于此。蘭草、澤蘭,氣香而溫,味辛而散,陰中之陽,足太陰、厥陰經(jīng)藥也。脾喜芳香,肝宜辛散,脾氣舒,則三焦通利而正氣和;肝郁散,則營衛(wèi)流行而病邪解。蘭草走氣道,故能利水道,除痰癖,殺蠱辟惡,而為消渴良藥;澤蘭走血分雖是一類,而功用稍殊,正如赤白茯苓、芍藥,補瀉皆不同也。雷敩言雌者調(diào)氣生血,雄者破血通積,正合二蘭主治。大澤蘭之為蘭草,尤可憑據(jù)。血生于氣,故曰調(diào)氣生血也。 2.《本草經(jīng)疏》:肺主氣,肺氣郁結(jié),則上竅閉而下竅不通,胃主納水谷,胃氣郁滯,則水谷不以時化而為痰癖,蘭草辛平能散結(jié)滯,芬芳能除穢惡,則上來諸證自瘳,大都開胃除惡,清肺消痰,散郁結(jié)之圣藥也。 3.《要藥分劑》:蘭草,為消痰除惡、散郁解結(jié)之品,《內(nèi)經(jīng)》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蓋消渴由邪熱郁結(jié)于胃,蘭能除陳氣??芍?span lang="EN-US">蘭草固以蕩滌為功,肅清腸胃者也。 4.《本草便讀》:佩蘭,功用相似澤蘭,而辛香之氣過之,故能解郁散結(jié),殺蠱毒,除陳腐,濯垢膩,辟邪氣。至于行水消痰之效,二物亦相仿耳,但澤蘭治水之性為優(yōu),佩蘭理氣之功為勝,又為異也。 5.《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利水道,殺蠱毒。 6.《雷公炮炙論》:生血,調(diào)氣與榮。 7.《名醫(yī)別錄》:除胸中痰癖。 8.《開寶本草》煮水以浴,療風(fēng)。 9.李杲:生津止渴,潤肌肉。治消渴膽(膽字疑為脾字)癉。 10.《本草綱目》:消癰腫,調(diào)月經(jīng)。 11.《中藥志》:發(fā)表祛濕,和中化濁。治傷暑頭痛,無汗發(fā)熱,胸悶腹?jié)M,日中甜膩,口臭。
|
|